小時候,吃不懂柿子的美好。
阿婆出生在新竹關西一帶,年輕時為了幫忙家中經濟在鄰近的茶園、果園和打石場工作,有時會聽他提起秋天時幫忙採收柿子、運送一籮籮的果實浸石灰水催熟、到市場上販售的辛苦。當柿子的季節來臨,阿婆會很克制的買個一盒,有時是牛心柿,有時是甜柿,偶爾是有雪白柿霜的柿餅。
這些柿子對我來說,只有口感上的差別,有的清脆如蘋果,有的多汁軟嫩,柿餅則是Q彈黏膩,不管是哪一種口感都超級甜。小時候吃著阿婆買回來的柿子,聽他唸著以前那裡也有種柿子的往事時,心裡總慶幸好險阿婆還知道自己要控制血糖不能太常吃柿子。我真心吃不懂柿子除了甜之外還有什麼迷人的地方,軟糊糊的甜柿總讓我不知道該怎麼下口,而柿餅白僕僕的外觀也不太吸引人,我勉強還能夠接受脆脆的硬柿。因此,長大以後我主動去買柿子、吃柿子的次數少之又少。提到柿子,最鮮明的印象除了阿婆會很珍惜的買來品嚐,節慶時放在供桌上、出現在吉祥話裡之外,就是農民曆後面的食物相剋圖,柿子不能和螃蟹一起吃的民間迷思。
重新對柿子感到好奇是看到比才的《小聚會:68道宴客菜,與朋友在家輕鬆喝很多杯(一杯怎麼夠)》裡的柿餅奶油,看起來很像是撲上了糖霜的一道精緻點心,但做法非常的簡單,書裡的敘述適合配茶、配酒,餐前餐後都是個作為招待客人的好選擇。
我的腦中完全無法想像奶油乳酪搭上柿餅會是什麼樣的味道,這個好奇在我心中埋下一顆種子,但在生活中不常有機會看到有店家在販售柿餅,就也沒有拿柿餅實驗的機會。隔年,剛好和男友到新埔的味衛佳柿餅教育農園走走,順著農園看了一圈柿子去澀、削皮、放在太陽下風乾日曬、放進窯裡炭烤、揉壓等過程,除了更了解柿子原來有許多品種之外,還趁這個機會帶了新鮮筆柿和柿餅回家嚐鮮。
新鮮筆柿是長橢圓形的柿子,拿起來的手感是小時候最不知道怎麼下口的軟柿子。簡單清洗、撕去外層薄薄的皮之後一口咬下,突然能夠理解柿子甜進心坎裡的療癒感,若是下班後來一顆冰鎮後的軟柿子,有種幸福感油然而生。
試做了書裡的柿餅奶油,味道也讓人驚艷,沒有想過奶油乳酪和柿餅可以這麼搭。那一年因為疫情的關係,這道適合聚會的柿餅點心沒有機會和朋友們分享。我買來的柿餅還沒陳放出霜,就已經忍不住把它切開夾上奶油乳酪一顆顆的吃完了。若不是想到奶油乳酪的熱量很高、柿餅又甜,自己左手拉住右手限制一天只能吃一顆,不然消耗的速度應該更快吧。
今年秋天大學朋友北上揪了一個小聚會,在想要帶些什麼當伴手禮時,剛好看到臉書粉專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的主理人毛奇也分享他的柿餅菓子——柿餅去蒂頭去籽後,填入打發後的乳酪奶油、發酵奶油、核桃、糖漬橙皮和一點檸檬汁、糖調味,冷藏過定型後再切輪狀或1/4就完成了。
在新埔市場買了剛出沒多久的石柿柿餅,試做了自己的版本當作帶去朋友聚會的伴手禮。很隨意的抓了安博格奶油乳酪、發酵奶油、糖和一點鹽巴攪拌混合,混入稍微壓碎綜合堅果、剪碎的檸檬乾。不知道是不是品牌的關係,還是軟質抹醬的緣故,不太理解輕微打發奶油的感覺,只覺得在室溫下越攪拌、奶油越來越融化。填充完柿子以後,因為我試做的餡料偏軟、石柿又偏小,放進冷凍定型兼保存等要吃時再拿出來切對半就完成了。
聚會上,朋友們也紛紛對原來柿餅還能這樣吃感到驚奇(感謝比才與毛奇大大的分享),但小孩就有點不太懂我們這群阿姨幹嘛這麼浮誇。
沒關係,等長大了就能理解了。在秋天和好友們相聚,一起分享當季的柿餅是件很幸福的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