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疑似進入失智前期的長輩,主要照顧者的焦慮,可能遠大於長輩本身。
衛教師在幫一位重聽的奶奶做常規的簡易智能測驗,開始測驗前,例行性的詢問奶奶有沒有失智病史,一旁的女兒幫忙答道:「我們趕時間,可不可以今天不要做,她沒有失智。」
「她沒有嗎?她不是有在看神經內科?」
「沒有吧!你們神內的醫師有開失智的藥給她嗎?」
「要看醫師有沒有跟您說有失智的狀況。」
「應該沒有,她是來看中風的。她車禍腦傷後復原得不錯,最近都可以自己出門買東西了,她沒有失智。」女兒再強調了一次,彷彿說媽媽失智是很嚴重的誤解。
「沒關係,腦傷後剛出院沒多久,我們還是評估一下好了。」
奶奶不知是因為重聽還是真的比較遲緩,很多問題都要重覆很多次才聽得懂,女兒覺得衛教師的問法不清楚,或是聲音太遠,奶奶會誤解或聽不到,反覆打斷衛教師,重覆衛教師的問題,或是一直提示母親答案選項,到最後衛教師乾脆問一次問題再請女兒轉述一次。
「奶奶,一百元用掉七塊,剩下多少?」衛教師問。
「三塊。」奶奶想了一下回答。
「你這樣問她聽不懂啦!媽,你有一百塊,去菜市場買了七塊錢的青菜,還剩多少錢?」
「三塊。」奶奶想了一下又答。
女兒提高音調:「怎麼會是三塊呢?」
衛教師想打圓場:「沒關係。」通常這樣的評估,長輩答錯時,我們並不會特別糾正她,有時候會讓長輩覺得自己答錯了很難堪,正常執行方式就是繼續問下一個項目就好。
但女兒似乎不敢相信媽媽怎麼答不出這樣的算術,不能這樣就算了:「等一下,來,媽媽,如果你有一百塊,請人家去菜市場,幫你買13塊的豆子,你還剩多少塊?」
看來實在有點太難,老奶奶杵在那邊不知道怎麼回答女兒。
女兒看起來有點沮喪,此時平常熟識的護理師路過,詢問女兒,奶奶是不是有失智的狀況。女兒的聲音小了些:「可能有一點點失智吧!」
評估結束後,衛教師告訴女兒,奶奶的評估分數比去年少了七分,大幅退步,建議要再帶奶奶去神經內科的門診作完整的失智評估,看有沒有失智的可能,同時也說可能因為重聽和剛腦傷痊癒不久,才會有這樣的評估結果。
女兒吶吶地說:「對啊!你們這樣子問,她根本聽不懂你們的意思,她最近都很好,在家裡都很穩定。」
奶奶是不是真的退化了,不得而知,但這次的評估溝通並不順利,衛教師的問題奶奶確實大多有聽沒有懂;照顧者的焦慮不斷地打斷評估,增加奶奶的緊張,兩者都沒有得到化解;也讓我看到為什麼在以前在高齡醫學科訓練時,很多課程一直要強調有效的評估方式,為什麼高齡衛教師要經過反覆的教育訓練和溝通練習,只有這樣,在現場,才能妥善處理病人認知障礙對題目的理解和照護者現場的焦慮,讓評估盡量做到最貼近病患的真實現況。
此外,照顧者對失智這個名詞的抗拒和焦慮也不少見,門診很多認知功能已經明顯退化的長輩,照顧者常常覺得這是正常老化或老了本來就這樣,這不是失智,而拒絕進一步檢查和評估,常常會延遲長輩的診斷。這個個案的女兒,雖然有一樣的焦慮,但她很清楚怎麼跟母親溝通,所以在她眼裡,母親溝通和理解良好,不像有失智的問題,直到算術問題怎麼反覆解釋提示媽媽都算錯時,她才露出難以置信的挫折感。其實在做評估時,家人是不應該介入提示的和自行解釋衍生問題意思的,如果遇到這樣焦急想要讓個案答對的家人,應該要提醒她們這樣會影響評估準確性,並讓家人理解評估分數低不代表失智,只是提醒我們個案的認知能力可能有下降,需要進一步去評估造成下降的原因。高齡醫療溝通:醫療、照護者、病人,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