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五個感官受器:眼、耳、鼻、口舌、皮膚,讓我們得以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來建構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孩子三個月大時因為意外腦傷,雙眼頓時失去了視覺,在協助孩子復健的過程中,我這才明白習以為常的「看見」,其實一點都不容易。
首先眼球功能(可想像成相機鏡頭)要正常,才能夠接收到訊息;其次視神經傳導要通暢,才能將影像傳導到大腦的視覺處理中心;再來大腦的視覺處理中心,也就是「大腦皮質」要能正常運作,才能正確處理訊息,讓我們理解看到的是什麼東西,至此才算是完成「看見」這件事。
若視覺影像有順利被接受,並且成功傳遞進入大腦,但是大腦皮質無法正確處理訊息,以至於大腦無法理解所看到的物品,那就相當於「視而不見」,也就是所謂的「皮質盲」。
意外後五個月,帶孩子去權威的小兒眼科醫師自費門診追蹤(因為健保診很難掛號,而且要等很久),好消息是他雙眼的眼底出血已差不多吸收,且視神經沒有萎縮,代表眼球功能應該良好,可以排除因眼球病變所導致的視覺障礙。但因為他目前雙眼不會追視,對眼前物品也沒有反應,因此可能是視神經的傳導路徑中斷,或大腦皮質受損所致。這種情形只能等他慢慢恢復並定期追蹤,暫時沒有醫療行為能介入。
也就是說,因為視覺是大腦功能的延伸,孩子目前視覺沒反應的原因,主要還是腦部損傷,我們可以持續透過視覺刺激,希望斷掉的視神經重新接回來,至於恢復到什麼程度,還是仰賴大腦修復的狀況而定。
明白醫學上的現況及限制,身為父母還是想要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哪怕希望多麼渺茫,我們仍不願放棄,因此在其他特殊兒家長的推薦下,我們帶著孩子到視障者家長協會的早療教室進行評估及復健(早療教室很搶手,要排隊,但非常值得)。
治療師告訴我們,因為腦傷的關係,孩子的大腦會覺得處理視覺訊息很累人,因此孩子不習慣、也不願意使用「看」這項能力。而視覺訓練的關鍵,即是製造出孩子大腦「最喜歡」且「最容易看」的環境,讓「看」這件事變得輕鬆,大腦才會願意處理視覺訊息。
過程中治療師透過各種不同的道具及刺激方式,找出孩子喜歡的視覺刺激環境,以此設計出適合他的訓練策略:
治療師發現,他對照射在板子上的動態光源較有反應,眼睛變比較有神,眼珠也會跟著移動,似乎有在看。若是少了光源帶動,眼睛就比較沒有注視,因此在建立視覺的初期,建議我們多使用手電筒的光去吸引孩子注視。
另外,像是閃閃發亮的鋁箔紙,或可調整亮度的繪圖板也都是很適合訓練的工具。(治療師說,繪圖板相當於現代版的視覺訓練燈箱,既輕巧又便宜,方便一般家庭入手替孩子進行訓練,但提醒應選擇黑框的繪圖板,因為白框會讓光源發散)。
一般來說,大腦皮質損傷的孩童會有特別的顏色偏好,多數是偏好黃色或紅色,治療師發現我的孩子對黃色道具比較有反應,而對紅色、黑白方格的反應較差,因此回家後,我買了各種黃色的道具,像是黃色瓦楞板、黃色積木板、黃色拍拍手、黃色觸覺球等,再使用手電筒照光在這些物品上。
治療師判斷,因為孩子的左腦受傷比較嚴重,而左腦掌管雙眼右側的視野,因此推測孩子右眼左側(靠近鼻頭內側)比較好,東西從這裡遞過去他比較能看到。
初期因為大腦還未建立視覺傳遞的連結,會需要比一般孩子更多的時間,來處理視覺訊息並做出反應。這時如果太快把玩具收走,沒有給予等待的時間,孩子會根本來不及看,更別提做出反應,因此在視覺訓練時,等待是必須的,至少要停留20秒以上,讓孩子有足夠的反應時間。
訓練時間要選在孩子精神狀況不錯時進行,若太累就不要練習。孩子如果有認真看,5~10分鐘即足夠,少量多次的訓練效果更好。
當發現孩子好像有「看到」的反應,像是眼睛變得有神、手腳舞動、呼吸頻率改變,我們要立刻給予正向且豐富的回饋,例如讚美(聽覺)或撫摸(觸覺),以鼓勵孩子多使用視覺。
訓練環境如果太過複雜,同時出現聽覺、觸覺、嗅覺等刺激,大腦會覺得混亂,沒辦法專心處理視覺訊息。所以,希望孩子看的時候,不要同時說「看!這是什麼東西?」並拉著他的手去碰,以避免孩子的大腦只接收到聽覺及觸覺訊息(因為處理起來比較容易),而沒有真正去處理視覺訊息。
同理,健力架上只掛一個玩偶,並且讓背景盡量單純,避免五顏六色的背景,孩子的眼睛比較容易聚焦。
雖說要減少感官環境的複雜度,但不代表不能使用其他感官來引導孩子去看,尤其視覺損傷孩子的其他感官會變的特別敏銳,我們可以利用這項優勢。
「依序」加入其它感官刺激是關鍵,例如先說「看!這是什麼東西?」,等待數秒,將物品遞送到眼前,等待數秒,觀察孩子是否出現注視的行為,等到孩子不再注視,敲敲物品發出聲音,說「這是什麼東西?」,等待數秒,看孩子是否會去注視,等待數秒,拉孩子的手去觸碰物品,說「對!這邊有東西喔,這個是積木板喔!」,以此方式互動,就可以利用聽覺及觸覺引導孩子去看。
--------
照顧視覺損傷的孩子並不容易,學了這麼多知識,其實到頭來還是只能盡人事、聽天命,期盼老天對孩子有最好的安排。意外踏入視覺復健的領域,也讓我對「看見」這件事有更多理解,衷心希望社會對視障者有更多同理,讓這些不一般的孩子能得到更多關懷及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