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意為能忍、堪忍、雜膾,謂在這個世界的眾生要忍受各種苦和煩惱。
—國語辭典
「能改變自己的是神,想改變別人的是神經病。」不久前曾在網路上看到這段話,看似詼諧、黑色幽默的陳述,仔細想來卻無比真實又精確,甚至可說道出了人生幸福、快樂與否的真諦。《娑婆撒哈拉》作者蔡適任,由台灣遠嫁撒哈拉沙漠,成為貝都因人龐大家族的一份子,看似浪漫的異國婚姻,實際上卻充滿文化與價值觀的衝擊。而這條道路儘管艱辛,卻也讓作者得以深刻體會眾生的共同困境,藉由反覆地反思與辯證,也讓這段婚姻成為人生重要的修行。
《娑婆撒哈拉》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家族間的衝突、磨合,及嘗試從中找到解答的過程,就一個從未走進沙漠的台灣讀者來說,它多少帶有一點獵奇的趣味。不過,儘管是以異國婚姻為背景,文化脈絡多少與台灣社會不盡相同,《娑婆撒哈拉》中的場景,卻不一定遠在他鄉。
奉「家族」為圭臬的思想、家父長制與被噤聲的女性、不當管教的父母,與缺愛的成長環境造就行為偏差的子女,這些都是依舊常見於台灣社會,甚至是世界各地(尤其非都市地區)的現在進行式。心靈或物質上的「貧窮」與「匱乏」,無法被滿足的「需求」與「想望」,更是大多數人一輩子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從書名就可以看出《娑婆撒哈拉》,是一部與佛教思想有極大關連的著作,其中給予作者心靈支持、建言的「M」,更是數度提到「神」的概念,但就算是對於沒有信仰偏好的讀者,那些心靈上的矛盾、挫折,以及讓自己從中走出來所需要的思辨,卻依舊能夠給人不少啟發。
每個人都難免有盲點,《娑婆撒哈拉》呈現世界另一端風景的同時,儘管不一定能夠獲得「解答」,卻也讓讀者或許有機會能夠觀見自我心靈的未知領域。
(本文與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https://reurl.cc/bV5K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