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有一位我的指導教授的研究生來找我,說是老師建議他可以來找我談談,看看我能否給他正要開始著手撰寫的論文一些建議。當那位研究生來找我時,除了關於學術研究的相關問題,我花了同樣的時間跟他分享近幾年的經歷。
在我還是研究生時,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熬夜寫報告,因為報告總是在最後一週才開始寫,而那正是「爆肝」之時。對於研究生而言,「爆肝」寫報告應該是稀鬆平常的事,而在我個人的經驗中,不僅我總是如此,我的一些同學亦然。
「爆肝」寫報告之所以是個問題,除了可能影響健康外,令人感到相當痛苦的是,在此時寫報告,多半是讓自己處在高度壓縮的狀態下進行內容生產。高度壓縮不僅造成心理上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將「寫報告」這件事所必須經過的累積、醞釀等,濃縮為「一口氣寫完」的活動。我望過一些身邊的朋友,大家共有的經驗是,在這種狀態下寫出來的報告,在寫的當下可能感覺到「靈感爆發」而「下筆有如神助」,但往往經過兩、三天的沉澱後,發覺那份報告慘不忍睹,而再也不會再去看了。
不僅研究生寫報告如此,研究生撰寫畢業論文的過程,也很容易面對類似的情形。無論是論文計畫的口試前,或是論文口試本要繳交之前,「爆肝」也是常見的事。我記得,無論是我在寫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時,我也耗費許多時間熬夜撰寫。在這種狀態下寫完學位論文,往往感覺到力氣耗盡、腦力枯竭,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近兩年多以來,在我接觸到「時間管理」這個領域的GTD(Getting Things Done)方法後,我才了解到,「一口氣完成」固然是常見的情形,但這並非完成事情的好方法。原因何在?因為一件事情的完成,往往需要經過目標設定、規劃步驟、一一執行等步驟,以及為完成它而需要的思考、醞釀等過程。有些事情也許可以在幾分鐘內就完成,這類事情不至於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困擾(不過,如果遲遲不去完成它,心中仍會持續地有壓力),但對於像是寫報告或撰寫學位論文這類需要較長時間、涉及多重步驟的事情,我們確實是很難「一口氣完成」。
我回想自己的經驗,「一口氣完成」報告或學位論文,往往是因為沒有認真地思考如何完成這些事,而只是告訴自己「在某個時間點之前要寫完它」。當腦海中只有這個念頭時,即便我也為報告或學位論文訂定主題、搜集資料,也花時間閱讀,但這些活動卻只停留在腦海中,而沒有轉化為具體的文字,並讓各種想法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因為撰寫報告或學位論文至少涉及到「讀」、「想」、「寫」等三個動作(此僅基於我個人的經驗),當我們在想要「一口氣完成」的情況下,一邊閱讀資料、一邊構思想法、一邊撰寫文字,其實會讓這三個動作彼此牽制。當覺得一份資料中的某個地方很有趣時,我們就很容易跟著資料開始想問題,然後將想法寫下來,而當做完這一連串的動作後,又覺得似乎和主題不太契合,於是剛剛寫的段落可能又被刪掉,或剪貼到其他地方儲存。同樣的動作反覆幾次,必定會消耗掉寶貴的精力,而其結果則是每日進度緩慢,壓力逐漸累積。
在GTD方法中,「流程」其實是最重要的。當一件事情被我們捕捉下來,而我們確認了它是一件我們必須完成的事情後,就需要去仔細地拆解它,理清「可執行的下一步」是什麼。當然,撰寫報告或學位論文的要點在於發表有價值、有創意的想法,我們在尚未開始進行關於撰寫報告或學位論文的相關行動時,其實我們還很難確知最後的研究成果會是什麼,因而《卡片盒筆記》的作者認為,GTD在學術研究上的成效不彰,原因就在於學術研究往往很難在尚未著手進行之前,就知道明確的目標為何。不過,倘若我們不拘泥這點,而是重視「流程」的思維,我們倒是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發。倘若我們可以從撰寫報告或學位論文的經驗中,拆解出「讀」、「想」、「寫」這三個動作,那麼,任何有價值或有創意的想法,就是透過這三個動作往復循環地進行而產生出來。無論一個想法得以被生產出來的時間長短,這三個動作都應該是彼此獨立的動作,因為惟有經過仔細地閱讀、思考,且反覆地咀嚼、醞釀,我們才有可能清楚地將想法寫下來。此外,無論是報告或學位論文,動輒數千字或數萬字的篇幅,必然是經過許多的摸索而累積出來的結果,因而「讀」、「想」、「寫」這三個動作會不斷地循環。當我們將一個可能其實需要數週才能完成的報告,或需要數個月乃至於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的學位論文,拆解出關於「如何能夠逐步地完成它」的步驟,我們才有可能避免「一口氣完成」的陷阱,且較為從容地去完成它。
以上所說,並不意味著投入的時間減少,也不意味著心理壓力就會降低。當報告或論文寫不出來時,仍然是令人焦慮的事。然而,當我們在處理報告或學位論文的每一個小的環節時,我們都透過「讀」、「想」、「寫」的循環來精進我們對於每個知識要點的理解,應當就能較為從容地拼出更大的知識圖像。從一篇報告或學位論文所需的完成時間來看,以上「流程」並不會縮短所需的時間,甚至可能反而增加,然而,與「一口氣完成」不同的是,在每一個投入「讀」、「想」、「寫」之循環的時間中,我們可以專注地只處理一份文獻、一個想法或寫下一段文字,而倘若是「一口氣完成」,其實我們沒有足夠的餘裕仔細地評估每一個知識要點的內容,及其如何恰當地安放在我們的知識圖像中。
根據David Allen的說法,時間其實是無法管理的,我們能管理的只有我們自己。當我們仔細地規劃我們如何完成一件事情時,我們才能在合宜的時機中投入執行相關的步驟,以使事情漸漸地被完成。任由報告或學位論文拖延到死線之前,抱著必勝的心態「一口氣完成」,不僅讓自己更有壓力,且往往無法確保品質良窳。
反省自己過往當研究生時的經歷,以及學習GTD方法的過程,我想,最重要的莫過於為自己建立一個合宜的「系統」,惟有「系統」能夠確保我們的學術研究能盡量維持在完成既定目標的軌道上,這個「系統」讓我們知道,我們在每一個當下可以做哪些合宜的步驟,而讓每一個步驟漸漸地被執行,從而完成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