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規避:激發行為改變的強大誘因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現代管理實務中,如何有效地激勵員工、提高生產力一直是一個核心問題。傳統的獎勵制度往往著眼於提供額外的獎金或福利,但這種方法的效果並不總是令人滿意。在 Uri Gneezy 所著的《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提及「損失規避」的概念,這個概念不僅能解釋為什麼某些誘因比其他誘因更有效,還為我們設計更有力的激勵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損失規避」是由心理學家 Amos Tversky 和 Daniel Kahneman 提出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相比於獲得,人們更害怕失去。換句話說,失去 100 元帶來的痛苦,遠大於獲得 100 元帶來的快樂。這個看似簡單的心理特性,卻可以在誘因設計中產生強大的效果。

Uri Gneezy 在書中提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案例研究,這個研究充分展示了「損失規避」在實際應用中的威力。想像你是芝加哥高地市的一名教師,你的學生大多來自低收入家庭,學習成績普遍較差。一天,一個研究團隊來到你的學校,提出了一個特別的獎勵計畫:如果你的學生在學年結束時成績有所進步,你將獲得最高 8,000 美元的獎金。

但是,這個獎勵計畫有一個特別之處:8,000 美元會在學年開始時就匯入你的銀行帳戶。如果到了學期末,學生的成績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你可能需要退還部分或全部的獎金。這種設計是否會激發你更大的工作熱情呢?

研究者 Roland Fryer、Steven Levitt、John List 和 Sally Sadoff 進行了一項現場實驗,比較了這種「損失規避」誘因與傳統「獲利」誘因的效果。結果令人驚訝:相較於完全沒有誘因的對照組,傳統的「獲利」誘因(即學年結束時根據學生成績發放獎金)對學生成績沒有顯著影響。然而,「損失規避」誘因組的學生成績卻提高了 10 個百分點!這相當於教師品質提升超過一個標準差的效果。

這個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僅僅是改變誘因的框架,就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差異。當教師們將獎金視為「已經屬於自己的東西」時,他們會更加努力工作,以避免失去這筆錢。這完全符合「損失規避」理論的預測。

這種「損失規避」框架不僅適用於教育領域,在企業管理中同樣有效。Uri Gneezy 在書中還提到了另一個有趣的案例:中國一家消費電子產品製造廠的實驗。

想像你是這家工廠的一名工人,除了基本工資外,如果你所在的團隊達到一定的生產目標,你還能獲得額外的獎金。研究者設計了兩種不同的獎勵方式:一種是傳統的「獲利」框架,即「如果團隊每週平均產量達到每小時 20 單位或以上,你就能得到每週 80 元的獎金」;另一種是「損失規避」框架,即「每個工作週開始之前會發給你 80 元的暫時獎金。如果團隊的每週平均產量低於每小時 20 單位,獎金就會撤銷收回」。

實驗結果再次證實了「損失規避」框架的強大效力:雖然兩組工人的生產力都有所提高,但「損失規避」框架組的表現明顯優於「獲利」框架組。更重要的是,這種效果在整個 4 個月的實驗期間都持續存在,顯示這種誘因框架能夠長期影響員工的生產力。

這些研究結果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具有重要的啟示。在設計員工激勵機制時,我們不應該只關注獎勵的金額,更要注意獎勵的呈現方式。例如,與其承諾「如果達到目標就給予獎金」,不如先給予獎金,但同時說明「如果沒有達到目標就會收回」。這種微妙的框架調整,可能會大大提高員工的工作動力。

當然,在實際應用中,我們需要謹慎考慮「損失規避」框架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例如,如果員工感到過度壓力或焦慮,可能會影響工作品質或團隊氛圍。因此,在運用這種策略時,我們需要平衡激勵效果和員工福祉。

此外,「損失規避」框架還可以應用於其他領域。例如,在客戶關係管理中,我們可以考慮給予客戶一些「暫時性」的優惠或特權,並說明這些優惠將在特定條件下保留。這可能比單純承諾未來的優惠更能促進客戶的忠誠度。

總體而言,Uri Gneezy 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誘因設計:「損失規避」這一簡單而強大的心理學原理,可以顯著提高誘因的效果。通過巧妙地設計誘因框架,讓人們感覺獎勵已經是「他們的」,我們可以激發更強烈的行為改變動力。無論是在教育、企業管理還是客戶關係等領域,這種方法都有廣泛的應用機會。

圖片來源:Dall. E生成

圖片來源:Dall. E生成


14會員
35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何有效地激勵員工、吸引客戶,是當今商業環境中,企業管理者面臨的重大挑戰。然而,許多人在設計誘因時往往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人類的心理。在Uri Gneezy 所著的《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討論了關於「損失規避」和「心理帳戶」的概念對於提升誘因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Uri
在商業和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需要激勵他人或改變行為的情況,無論是企業想提高員工生產力,還是政府希望民眾養成良好習慣,設計適當的誘因似乎都是不二法門。然而,誘因設計並非易事,一個看似合理的獎懲制度,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深入了解誘因設計的原理和陷阱。 在Uri Gnee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如何平衡個人與團隊的利益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這個議題不僅影響到員工的工作動力,也直接關係到整個組織的效能和文化。Uri Gneezy 在他的著作《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中,深入探討了個人誘因與團隊誘因這兩種不同策略的利弊。 當談到個人誘因時,我們不得不提
在商業世界中,如何激勵員工和管理階層以達成組織目標,一直是企業領導者面臨的重大挑戰。特別是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如何平衡短期績效和長期發展,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Uri Gneezy所著的《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描述了關於短期主義和長期激勵的討論,讓我對這個議題
在當今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創新已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但我們仍可以觀察到許多公司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冒險,最終錯失了重要的機會。Uri Gneezy 在他的著作《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問題,並提出了一個觀點:鼓勵創新不能只是口號,還要有適當的誘因。 狄
在現代社會中,誘因設計對於引導人們的行為和決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商業領域、公共政策還是醫療系統中,適當的誘因可以推動積極的變革,而不恰當的誘因則可能導致嚴重的問題。《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的作者 Uri Gneezy 以一個章節深入探討了醫療系統中數量取向與品質
如何有效地激勵員工、吸引客戶,是當今商業環境中,企業管理者面臨的重大挑戰。然而,許多人在設計誘因時往往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人類的心理。在Uri Gneezy 所著的《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討論了關於「損失規避」和「心理帳戶」的概念對於提升誘因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Uri
在商業和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需要激勵他人或改變行為的情況,無論是企業想提高員工生產力,還是政府希望民眾養成良好習慣,設計適當的誘因似乎都是不二法門。然而,誘因設計並非易事,一個看似合理的獎懲制度,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深入了解誘因設計的原理和陷阱。 在Uri Gnee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如何平衡個人與團隊的利益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這個議題不僅影響到員工的工作動力,也直接關係到整個組織的效能和文化。Uri Gneezy 在他的著作《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中,深入探討了個人誘因與團隊誘因這兩種不同策略的利弊。 當談到個人誘因時,我們不得不提
在商業世界中,如何激勵員工和管理階層以達成組織目標,一直是企業領導者面臨的重大挑戰。特別是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如何平衡短期績效和長期發展,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Uri Gneezy所著的《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描述了關於短期主義和長期激勵的討論,讓我對這個議題
在當今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創新已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但我們仍可以觀察到許多公司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冒險,最終錯失了重要的機會。Uri Gneezy 在他的著作《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問題,並提出了一個觀點:鼓勵創新不能只是口號,還要有適當的誘因。 狄
在現代社會中,誘因設計對於引導人們的行為和決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在商業領域、公共政策還是醫療系統中,適當的誘因可以推動積極的變革,而不恰當的誘因則可能導致嚴重的問題。《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的作者 Uri Gneezy 以一個章節深入探討了醫療系統中數量取向與品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如果被罵可以輕易拿到賠償金,那大概每天都會有一堆人整天在大街上激怒別人來討罵吧?被罵確實「有機會」可以透過訴訟請求賠償,但若是想要以此來發家致富,是不可能的。
Thumbnail
智者說,我們可以原諒一個不小心用言語傷害別人的人,卻不能輕易原諒一個主動讓別人來傷害自己的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無心說話傷人並不出於蓄意,而聽的人卻管不住心偏要對號入座,主動讓自己中箭落馬,慘不忍睹,這樣的過錯自己要負責。 人是群居動物,每天跟人接觸講話的機會那麼多,如果不把自己的心練得
Thumbnail
新年一年開始,我們訂下豐富目標,但為何許多成為未完成項目?原因可能在於忽略將行動轉為習慣。我在閱讀「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深入探討「事後諸葛」現象,揭示過度仰賴過去經驗的盲點。也透過「厭惡剝奪效應」,探討損失恐懼如何影響個人和企業決策,現在就來一起談談我閱讀後的3項收穫吧!
故事是這樣… 假設你要從台北搭高鐵去台中,高鐵票價原價700元,但統一為了慶祝獲得2020年總冠軍,推出一個喝統一高鐵牛乳,憑發票去買高鐵票就打8折還送你安心亞海報的活動,所以你就已經先買好了一張560元的高鐵票要去台中。 結果出發的當天,你走在路上被一個人撞到… 當你到達高鐵站時,才發現原來那一撞
感性無法失去,但能透過對一次次事件的刻意感性忽視,而不去觸發。 這需要訓練,這是走到頭是走火入魔。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只考慮某個選擇本身的情況只能判斷作出選擇的人在這選擇中是否損失規避,而要判斷那個人在這情況下有沒有偏見還得考慮那個人自身的情況。更進一步的話,在只考慮那選擇本身的情況而忽略了那個人自身的情況下認定任何損失規避都必然有偏見,這種認定本身才真的是偏見,而非明智之舉。
Thumbnail
C客戶來電催促A要盡快出貨,C向來是個好溝通的客戶,此次為了出貨特地打越洋電話來,顯然事態嚴重,這次的延遲確實造成C必須負擔額外的成本以及損失,C開口要A提出解決方案,而A面對內部製程的錯誤連連,以及對外的壓力,身為居中協調者,如果你是A,你會怎麼做?
Thumbnail
前幾篇提到關於風險的「頻率」「損失」,因為風險的「不確定性」讓我們難以預估,所以對於風險的控管重點會放在「損失」。但是損失的東西可能非常多元化,我們就先來談談「可量化」的損失,比如說時間、金錢這兩項。 《損失會有感受差異的原因》 我們先以最常用的金錢損失作為舉例。你覺得損失5萬跟50萬哪一個損失比
Thumbnail
人們在面對賺錢的機會,會傾向選擇「肯定」的答案;反之,面臨虧錢的可能,則常會有賭一把的狀況...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如果被罵可以輕易拿到賠償金,那大概每天都會有一堆人整天在大街上激怒別人來討罵吧?被罵確實「有機會」可以透過訴訟請求賠償,但若是想要以此來發家致富,是不可能的。
Thumbnail
智者說,我們可以原諒一個不小心用言語傷害別人的人,卻不能輕易原諒一個主動讓別人來傷害自己的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無心說話傷人並不出於蓄意,而聽的人卻管不住心偏要對號入座,主動讓自己中箭落馬,慘不忍睹,這樣的過錯自己要負責。 人是群居動物,每天跟人接觸講話的機會那麼多,如果不把自己的心練得
Thumbnail
新年一年開始,我們訂下豐富目標,但為何許多成為未完成項目?原因可能在於忽略將行動轉為習慣。我在閱讀「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深入探討「事後諸葛」現象,揭示過度仰賴過去經驗的盲點。也透過「厭惡剝奪效應」,探討損失恐懼如何影響個人和企業決策,現在就來一起談談我閱讀後的3項收穫吧!
故事是這樣… 假設你要從台北搭高鐵去台中,高鐵票價原價700元,但統一為了慶祝獲得2020年總冠軍,推出一個喝統一高鐵牛乳,憑發票去買高鐵票就打8折還送你安心亞海報的活動,所以你就已經先買好了一張560元的高鐵票要去台中。 結果出發的當天,你走在路上被一個人撞到… 當你到達高鐵站時,才發現原來那一撞
感性無法失去,但能透過對一次次事件的刻意感性忽視,而不去觸發。 這需要訓練,這是走到頭是走火入魔。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只考慮某個選擇本身的情況只能判斷作出選擇的人在這選擇中是否損失規避,而要判斷那個人在這情況下有沒有偏見還得考慮那個人自身的情況。更進一步的話,在只考慮那選擇本身的情況而忽略了那個人自身的情況下認定任何損失規避都必然有偏見,這種認定本身才真的是偏見,而非明智之舉。
Thumbnail
C客戶來電催促A要盡快出貨,C向來是個好溝通的客戶,此次為了出貨特地打越洋電話來,顯然事態嚴重,這次的延遲確實造成C必須負擔額外的成本以及損失,C開口要A提出解決方案,而A面對內部製程的錯誤連連,以及對外的壓力,身為居中協調者,如果你是A,你會怎麼做?
Thumbnail
前幾篇提到關於風險的「頻率」「損失」,因為風險的「不確定性」讓我們難以預估,所以對於風險的控管重點會放在「損失」。但是損失的東西可能非常多元化,我們就先來談談「可量化」的損失,比如說時間、金錢這兩項。 《損失會有感受差異的原因》 我們先以最常用的金錢損失作為舉例。你覺得損失5萬跟50萬哪一個損失比
Thumbnail
人們在面對賺錢的機會,會傾向選擇「肯定」的答案;反之,面臨虧錢的可能,則常會有賭一把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