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內建的只有腦子裡的看法嗎?
身體姿勢的性別
第三堂課的開始,我請孩子們玩一個綜藝節目常見的「你表演我猜」的遊戲。題目由兩種類別交叉組成,一種類別是「男人、女人、狗」,另一種類別是「喝水、打噴嚏、坐、丟球、跑步、騎機車」。
這群小孩(小三~小六)來自對性別議題相對關心並開放的家庭,結果在男生跟女生身上,出現很不同的表現。男孩們都認為「像男生那樣OO」跟「像女生那樣OO」根本沒差啊,但「像狗狗那樣OO」的差別倒是很清楚。
要男生表演這些動作時,即使我強調「要盡可能讓觀眾能夠分出來啊」,但男孩們還是一臉為難,他們真心覺得狗的動作跟人差很多,但男生跟女生沒有差。不過,大概有一半的女孩認為「明明就差很多」。
以打噴嚏為例,一個女孩出來表演女孩打噴嚏的時候,很明顯有使用衛生紙或手帕,但她在表演男孩打噴嚏的時候,就直接對著空氣「噴」出去。這讓男孩們立刻群起抗議,非常不滿。
接著,我請孩子們分成四組,去新竹城隍廟附近的路口觀察經過的機車騎士。我請他們觀察這些機車騎士的雙腳,是打開的,還是闔上的。
這個點子來自畢恆達老師
《空間就是性別》這本書裡,收錄的〈身體語言大不同〉這篇文章。自從看過這本書後,騎車時我總是會觀察身邊騎士的身體姿勢,除了雙腳張開的程度之外,我覺得男女在駝背這件事上好像也有差別。
我在四組之間走動,發現女性不如我想像的那般「拘束」,有許多女性即使腳踏板沒有放東西,也會把雙腳打開到與肩膀差不多寬的程度。我跟旁聽的大人討論這個觀察,我們猜想跟這裡的人口組成有關,週五下午城隍廟這一帶,騎車經過的大姐們看起來都挺有氣勢。
即使如此,最後的結果還是讓我們覺得驚奇。男性跟女性腳張開的比例,男性大概佔總觀察人數的92%,而女性則大約只有一半。
你是否同意「腿開開比較有男子氣概」?
孩子們試著解釋這個結果,一開始有人認為「因為男生有陰莖」,但這個理由不能解釋為何有一半女性也是開的。又有孩子猜想,是因為腳開開「比較自然也舒服」,但為什麼有一半女性會用「不自然舒服」的姿勢騎車呢?
有幾個孩子進一步說,這個結果是「大眾眼光跟教育」所造成的「習慣」。於是我們現場對孩子們調查,發現幾乎所有女孩都曾經被大人說過「腳要合起來坐」,而男孩則一個都沒有被講過。
有一個男孩回想自己的經驗,做出進一步的推論,他說,男孩們不但沒有被要求「腳要合起來」,甚至還被要求腳要張開,因為那樣才「有男子氣概」。
然而,有許多人不這樣看待性別差異,他們拒絕思考女性也有一半的人會張開腳,也拒絕思考性別之間的養成差異,而傾向於將這些性別之間的不同,視為顧著的、難以更動的「本質」差異。「就像人跟狗的本質不一樣,坐的姿勢當然不一樣,而男人跟女人的本質不同,坐的姿勢當然也不會一樣。」我試著舉例,來說明人們可能如何用本質來區別性別差異。
這一週的回家作業,是去觀察大眾空間裡男性跟女性的坐姿,再次確認我們這週所做的觀察是否足夠普遍,並且試圖Google瞭解Manspreading這個概念。我期待這個練習可以開啟孩子們的「性別之眼」,特別是那些男孩們,讓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份覺察。
報紙上的性別差異
花了三週的時間,我們試著從生理、身體姿勢等角度,來討論孩子們對性別差異的認識。我們發現我們的認識有很多模糊或矛盾的地方,也有一些不知道哪裡來的想法或行動。孩子們將這些事物的來源,歸咎於「大眾眼光跟教育」所造成的「習慣」。
然而,所謂「大眾的眼光跟教育」是什麼?我打算順著孩子們的思路,進一步開展探索的領域。首先,是報紙。
我買了三份蘋果日報發給孩子們,請孩子們分工去統計不同版面的照片,看到底有多少男生是主角,又有多少女生是主角。
雖然每一組的判斷不太一致,但仍然可以看出明顯的差異。政治社會版與體育版女性的照片比男性少很多;而影視版男女比例比較接近,則是女性比較多。這個簡單的活動,我這幾年用過很多次,整個趨勢沒有什麼大改變。在隔週的另一個大人工作坊裡,我買了自由時報、聯合報跟蘋果日報,當天這三份報紙的統計結果,也是差不多的趨勢。
對於政治社會版跟體育版懸殊的差距,孩子們進行了一些討論。有男孩推論:「因為女生比較不擅長運動,也不會做大事。」
有大女孩反駁,現在的總統可是蔡英文,這事還不夠大嗎?除此之外,我們知道台灣的女性運動員在排球、羽球、網球、高爾夫球、舉重……等項目上,也都有很好的表現。然而,這一天體育版大半的篇幅都在報導籃球跟棒球,這兩個運動剛好都是台灣女性不太投入的項目。
當媒體曝光女性時
看到這種差別,特別是體育版,幾個女孩非常生氣,覺得報紙忽視女生的運動。我試著安慰她們:「我有一次見到體育版一整版的照片都是女性,大大小小的。」
女孩們感覺到有點希望。我接著說:「那一次是在報導運動員的模特兒女朋友們。」之所以選照片而不管文字,除了考量小孩們的能力之外,也是因為像我所提的例子這般,照片有時比文字更加露骨地呈現了媒體迎合讀者的方式。
跟體育版比起來,女性在政治版和社會版的曝光量也多不到哪去。當日政治與社會版共五張照片上的幾位女性,分別是「今日我最美」(這張照片甚至比大多數男性的照片更大張)、穿著深V上衣的毒販(一張強調乳溝的照片)、穿著紅色小禮服手拿台彩彩卷的model,還有虐待幼童的幼稚園老師以及蔡英文。五位上政治社會版的女性,有三位的照片凸顯了她們的外貌。
編輯大中提醒我,我應該把政治跟社會版分開。我覺得很有道理。假如分開的話,當日政治版只有蔡英文的那張照片是女性
「假如我們的小孩只看報紙長大,那我們的女孩們會想像自己可以做什麼?」我這麼問小孩。
這樣的推論當然太過簡化。小孩不會只看報紙長大(甚至也都不看報紙了),報紙的這種現象也不只有性別的因素。但從注意到這個現象開始,我們要進一步去檢驗,小孩在日常經驗中未曾察覺到的、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
男人可以露出胸部,也是種刻板印象
「說到護理師,你腦袋裡想到的畫面是什麼?」當小孩想好之後,我播出一張男護理師的照片,幾個小孩瞬間就知道我在「玩」什麼。接下來的機師、外科醫師、陸戰隊員、戰鬥機飛行員等等,孩子們都刻意逆著直覺去想像,覺得非常有趣。這個「直覺」,就是我想談的「刻板印象」。
不過,在陸戰隊員這個題目上,我選了以色列女性陸戰隊員穿著比基尼在海邊巡邏的照片,還是成功嚇了小孩一跳。即使刻意去逆著刻板印象想像,人的想像力還是大大受限於經驗。
「1930 年, 四個人在美國 Coney Island 因在海灘露胸被捕。許多人接連抗議,爭取裸露上半身的權利。1935 年,一群人在紐澤西快閃露胸,其中 42 人被捕,每人被罰美金兩元。」
大男孩說:「這些人是為了要爭取女性不穿上衣的權力,去聲援他們,所以才被抓的吧。」
我說:「不是喔,徹徹底底猜錯了,這群人都是男的,而且他們是要爭取男性不穿上衣的權利。」
小孩就驚呆了。在這篇
文章裡可以看到1936年的男性泳衣,比現在日本高中生的史庫水布料更多一點點。
1930年的男性和女性泳衣,遮蔽程度相差無幾。Source: Adományozó/Donor: Fortepan. 轉載自Commons CC BY-SA 3.0
孩子們看著彼此,一邊哈哈笑一邊指著那些穿著無袖上衣跟短褲的孩子辱罵起來:「丟不丟臉啊!穿這麼少!」「沒有羞恥心!」「羞羞臉!」
「女」醫師的差別,不只是一個字
「這些關於性別的理解,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是這樣,或覺得那樣?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孩子們已經傾向選擇「後天」了。之前我們也舉了「報紙」作為文化建構的實例,但我還想要談得更多更廣一些。
為什麼說到醫師,孩子腦海裡首先浮現的會是男醫師,而護理師則相反呢?為了瞭解這個現象,我用無痕視窗Google了「醫師」的相關圖片。
每個人在不同時間搜尋的結果會有些差異,但比例應該不會差太多
我問孩子:「你們有發現什麼嗎?」
孩子們說:「幾乎都是男生啊。
有個男孩推論:「因為女生不夠聰明吧。」
這個答案雖然被女生怒視,但我也沒打算駁斥。再來,我用同樣的視窗Google了「女醫師」的相關圖片。
- 編按:用「女醫師」搜尋,會看到女醫師主題的言情小說的封面,而雖然也有男醫師主題的言情小說,但只用「醫師」去搜尋卻不會出現言小的封面;此外畫面下方可以看到「制服扮演」的商品資訊,這也是只用「醫師」去搜尋不會出現的結果。這表示我們對「醫師」的想像比較「純正」,對女醫師就多了很多遐想嗎?
我又問孩子:「你看到了什麼?」首先,我們知道其實有不少女醫師,不是所有的女孩都「不夠聰明」。再來,孩子發現搜尋排名前面的這些女醫師都長得「很像」。有個女孩說:「都很漂亮。」
我們試著閱讀圖片下面的文字,發現在「醫師」這個搜尋結果裡的相關文字,幾乎沒有提到外貌,但卻幾乎沒有女醫師;而在「女醫師」的搜尋結果裡,文字描述大半都牽涉到外貌(不是正妹就是醫美),而且她們都長得「很像」。
我告訴孩子們,東京大學醫學系把
女性考生分數扣分的醜聞。台灣雖然沒有這麼扯,但根據這份
報導,雖然台灣現今的醫療現場大多數都是女性從業人員,但每五名醫師裡只有一位女醫師。如果我們的女孩「夠聰明」而千辛萬苦當上醫師,她也可能會遇上職場的性別天花板而難以升任主管。假如她又剛好長得符合主流的審美標準,在媒體強調外貌的陳述中,人們可能更難以注意到她的專業。
是誰「依靠」誰?
延續著女醫師的外貌形象,我放了一張迪士尼公主的大合照,以及一張宮崎駿《魔法公主》的照片。
我:迪士尼這些公主的才能是什麼?
男孩A:等別人救。
大女孩B:掃地。
大女孩C:花木蘭可以打啦,稍微。
我:打完然後勒?還不是掃地。
大女孩C:他後來有結婚啦。
大女孩B:結完婚勒?還不是掃地。
大女孩C:他有幫她老公去打仗啦,皇帝有要給她當官啊,她自己不要,要回家的。
大女孩B跟我同聲:所以回家以後勒?掃地嘛。
大女孩C(崩潰):好啦好啦掃地啦掃地啦!
有孩子正經地補充,迪士尼在近年的動畫裡,已經開始調整這種性別刻板印象。但我們也都同意,滿臉鮮血跟刺青、眼神超殺的魔法公主,大大拓展了我們對女性的想像。
接著我放了一張古早小學課文的圖,寫著「媽媽早,媽媽起得早....../媽媽好,媽媽起得早」,媽媽手裡拿著抹布在跟小孩講話。
我:這張圖告訴我們什麼?
大女孩B:我媽媽不是好媽媽,她都睡到中午。 XD
女孩B的搞笑,精準地抓到了這則課文傳達的訊息。
同場加映;後來「媽媽早起忙打掃」終於改成做早操。Source: hqq@痞客邦
最後,我把某一首有369萬點閱的流行歌歌詞投影出來,請孩子們猜猜看,這首歌是「男生對女生唱的,還是女生對男生唱的」。
在一陣猶豫跟討論之後,有個男孩提出了決定性的結論:「男生對女生唱的,因為有一句歌詞是『馬上就有新的依靠』,通常人們會說,是女生依靠男生。」
確實,這首歌的原唱是男生。但也有一位男孩提出反論,他說:「也有可能是男生依靠女生啊,依靠女生打掃、煮飯、洗衣服啊。」
這個意見將家務勞動放在討論的中心,強化了家務勞動的價值。幾個大孩子(不分男女)都很喜歡這種「男生依靠女生」的說法,但他們也一致認為:「這不會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啦。」
報紙、電影、書本、流行歌,日常生活中,媒體裡有哪些性別刻板印象?這一週的作業,就是請孩子們去找幾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