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親職考古題】15:責罰與責任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大人:「這誰弄的?」

孩A:「不是我。」

孩B:「不是我。」

大人:「……啊就明明只有你們兩個?不然是誰?」

孩A:「是他先弄的!」

孩B:「他也有弄!」

大人:「那就把這裡收拾一下。」

孩A:「為什麼是我?又不是我一個人弄的。剛回家的C也有弄啊,他為什麼不用收?」

孩B:「對啊!C不用收為什麼我要收?」
家裡有兩個以上小孩的父母,大概常常遇見這種讓人理智線接近斷裂的情況。而我們在教育現場呢,也是每天都要面對這種鳥事。
同樣的,圖庫裡是不會反映這種現實的……
有一次兩位孩子吵了起來。起因是小偉今天帶了好玩的玩具過來,毫無疑問得到團體裡的最高權力,他試圖透過安排玩玩具的次數,來鞏固自身的地位。
這陣子小偉已經逐漸坐上這個團體的老大位置,但他是一個十分辛苦的孩子,總是需要依靠製造他人的痛苦,來讓自己內在的憤恨得以舒張。讓小偉這麼順利地鞏固自身的地位,對大家都不是好事。於是我覺得不能讓他稱心如意。
當小偉才剛開始安排,就被我打斷。我對其它孩子說:「他正在做一件事,他打算透過安排玩玩具的次數來操縱你們,你們打算要接受他的操縱嗎?」那些孩子們還沒回答,幾乎是用身體來記住鬥爭技術的小偉,馬上就做出妥協,他說:「你們輪流玩吧,輪流玩。」
小偉對權力非常敏感,也因為來了好一陣子而清楚我的套路。他知道接下來我要做的,就是不斷鼓動這些孩子們聯合起來「推翻/抵制」握有絕對權力的人。於是他很快就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判斷。
這一回合是我跟其他孩子佔了上風。
但小偉終究沒有放棄,他仍然持續透過斷斷續續的介入玩具的安排順序,或者一再跳過阿牛,又或者毫無理由地減少阿牛持有玩具的時間,將阿牛一步步踩到階級的最下面。
這是常見、有效,並且難以對付的招數。為什麼是阿牛呢?因為阿牛是孩子裡最有自信的那個,也是最有可能不被小偉統治的那個。假如未來要有一個反抗軍,阿牛就是首領。
阿牛試著講理,但小偉不聽,並且隨著自己的喜好調整制度,讓阿牛看起來總是在蠻不講理的狀態裡。阿牛也得不到其它孩子的支援,畢竟只有阿牛得到不公平的對待,而其他孩子的待遇都比阿牛更好,再加上阿偉的操作,讓阿牛看起來是在無理取鬧。大多數孩子沒有發現這裡面有不公平,發現的那些,也不打算要冒險。
沒有別的方法了,阿牛決定要用身體的力量來反抗。他把玩具緊緊抓在手上。
在統治者小偉若有似無的煽動下,其它孩子圍著阿牛搶,三四個人抓緊他的手。有的孩子抓著玩具露出來的部分想要把它硬抽出來,有的孩子想要把他緊緊握著的手指一一扳開。
阿牛全身僵硬,阿牛在想什麼呢?他像是有道理,又像是無理取鬧。他像是受害者,又像是加害者。阿牛像是面對愛的小手的小孩,在規則的設定者面前,進行最頑強卻也最沒用的抵抗。
玩具斷了。
孩子們一哄而散。
意外的是,小偉除了罵了阿牛幾句「都是你啦,你幹嘛搶!」之外,竟然顯得不怎麼在意。而在回程裡,阿牛卻反過來不斷地去找小偉的麻煩。像是硬是要坐在小偉的旁邊,或是說一些挑釁小偉的話。
這兩個孩子的反常舉動,讓我跟助教覺得奇怪,於是我們將彼此的觀察與猜想放在一起討論了一會兒,才有了點眉目。
我帶著我們的猜想去找阿牛,直接了當地問他:「你是不是害怕玩具壞了,回家會被罵?」
阿牛堅硬地說:「為什麼他要說是我弄壞的?都是我的責任嗎?要不是他們來搶,會壞掉嗎?」
我盡可能迂迴,先接納他實在的部分:「沒錯,我也不認為全都是你的責任。不過,你是不是擔心什麼事情?需要我的幫忙嗎?」
阿牛稍稍放鬆了肩膀:「需要。」
我們細細談了,阿牛承認自己有一部份的責任,但他仍然堅持自己不會挨罵,直到談話慢慢展開,他也漸漸鬆軟下來。終於他說:「我還是有一點點擔心小偉去告狀。」
我:「那麼,聽起來,你認為你有一部份的責任,這樣的話,你願意賠償你認為自己應該負責的那一部份嗎?」
他點頭。
我接受阿牛的委託,代表他去跟小偉協商,請小偉「私下和解」這件事情,不要去向大人告狀。
小偉大方地說:「我沒有打算要告狀啊。」我說:「但是阿牛擔心你去告狀。」小偉斬釘截鐵地說:「我不會去告狀,因為我也最怕別人去告我的狀。」
我:「其實,你也擔心這件事被大人知道對不對?」
小偉眼珠轉了一下,點了點頭。
為了不被處罰,小偉跟阿牛回家向大人說的故事版本,大概會跟我在現場看到的版本,會很不一樣吧。每一次面對這樣的現場,都清楚見到「責罰」對「教育」的妨礙。
在父母來接小孩的時候,我向他們說明今天發生的事情,並且邀請他們不要因為今天發生的事情而處罰小孩:
「我們可以試著協助小孩負起責任,而不是讓他以後回想起這件事情,只記得處罰很可怕,開始傾向於否認或隱瞞自己的錯誤,失去好好面對的契機,也讓我們錯過協助他們的機會。」
如果有一天,讀高中的阿牛讓女朋友懷孕了(假如阿牛沒有正確的避孕知識);如果有一天,將來的小偉一個不留神把跟朋友借的車撞凹了一個角;如果有一天,你家的孩子把爸爸的遊戲記錄刪除了……
在這些時刻,我們會希望孩子們能夠面對自己,並且也願意相信我們、來找我們商量。而我們會一起好好負起責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60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駿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那哥哥說「妳不愛他」的時候,妳怎麼回答?媽:我當然說怎麼可能,我很愛他啊。我:嗯,後來?媽:後來弟弟就哭了,弟弟說其實我才不愛他。我:那妳怎麼說?媽:手心手臂都是肉啊,我兩個一樣愛啊!
我想要透過這本書傳達給父母或照顧者們的,並不是我們多會教,反而是「像我們這麼誇張都沒什麼教,你們也許不用這麼焦慮。」像我們這樣,努力對抗教養焦慮,把教東教西的力氣省下來,用在惜惜小孩上,最後長出來的阿果,就是一個值得我們無條件去愛的人,而他也是那麼無條件地愛我們。也許你也可以試試。
我不打算跟讀者或焦慮的父母說「你教錯了,應該照我的方法教」,而是想要跟父母說:「別擔心,像我們這樣教得那麼少,小孩其實也長得還不錯」。假如我們可以放下更多焦慮,而不要把力氣花在太多「教小孩」的方向上,也許我們就可以有更多力氣拿來好好愛小孩、惜(sioh)小孩。
我發現教養書往往不能讓父母們更加穩定,反而讓他們更加焦慮,所以我建議大家把教養書都燒掉,包括我即將要出的那本。燒掉教養書之後,我建議大家讀一些其他領域的,有趣的書。如果你讀《照護的邏輯》,你也許會跟我一樣覺得,生小孩跟得糖尿病其實很像。
最近我被問到一個問題:「小孩打電動看影片都不會自己停下來,要怎麼訓練小孩的自制力?」在更早之前,大約五六年前吧,那時我合作的家庭則比較會問:「小孩都不會自己去寫作業,寫一寫就跑去玩,都沒有自制力,要怎麼訓練他們的自制力?」自制力到底有什麼難的?
這篇文章不是要說「大家都不要管小孩就對了」,也不是要說「像我這樣教小孩,小孩就會乖」,反而是想要透過這樣「積極不教」的教育實驗,來緩解大家「忙著教」的教養焦慮。我們是這樣想的:我們也許是因為總是太想要教了,而看不見孩子當下的狀況,也看不見被妨礙的親子關係。
我:那哥哥說「妳不愛他」的時候,妳怎麼回答?媽:我當然說怎麼可能,我很愛他啊。我:嗯,後來?媽:後來弟弟就哭了,弟弟說其實我才不愛他。我:那妳怎麼說?媽:手心手臂都是肉啊,我兩個一樣愛啊!
我想要透過這本書傳達給父母或照顧者們的,並不是我們多會教,反而是「像我們這麼誇張都沒什麼教,你們也許不用這麼焦慮。」像我們這樣,努力對抗教養焦慮,把教東教西的力氣省下來,用在惜惜小孩上,最後長出來的阿果,就是一個值得我們無條件去愛的人,而他也是那麼無條件地愛我們。也許你也可以試試。
我不打算跟讀者或焦慮的父母說「你教錯了,應該照我的方法教」,而是想要跟父母說:「別擔心,像我們這樣教得那麼少,小孩其實也長得還不錯」。假如我們可以放下更多焦慮,而不要把力氣花在太多「教小孩」的方向上,也許我們就可以有更多力氣拿來好好愛小孩、惜(sioh)小孩。
我發現教養書往往不能讓父母們更加穩定,反而讓他們更加焦慮,所以我建議大家把教養書都燒掉,包括我即將要出的那本。燒掉教養書之後,我建議大家讀一些其他領域的,有趣的書。如果你讀《照護的邏輯》,你也許會跟我一樣覺得,生小孩跟得糖尿病其實很像。
最近我被問到一個問題:「小孩打電動看影片都不會自己停下來,要怎麼訓練小孩的自制力?」在更早之前,大約五六年前吧,那時我合作的家庭則比較會問:「小孩都不會自己去寫作業,寫一寫就跑去玩,都沒有自制力,要怎麼訓練他們的自制力?」自制力到底有什麼難的?
這篇文章不是要說「大家都不要管小孩就對了」,也不是要說「像我這樣教小孩,小孩就會乖」,反而是想要透過這樣「積極不教」的教育實驗,來緩解大家「忙著教」的教養焦慮。我們是這樣想的:我們也許是因為總是太想要教了,而看不見孩子當下的狀況,也看不見被妨礙的親子關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如果社會問題追根究底來自於教育,而教育最終還是得回歸到家庭發揮應有的功能,那麼,是不是應該讓親職成為人們願意投入、投資的一件事呢?
Thumbnail
游擊文化 四月推出由我個人超欣賞的作家 #吳曉樂 選書推薦的【別教出混蛋】是一本適合在教養書海中感到焦慮,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書籍、或教養策略,孩子約莫在三歲以上的家長。因為書中所提及的育兒困境和建議,我覺得實用性並不太多在嬰幼兒階段,但並不是三歲下的家長就不推薦你看,只是三歲內的家長,我真心推薦的
從很小的時候大概國小吧,媽媽就開始教我煮飯,一開始從煎蛋開始,慢慢的從水餃、泡麵、煎蛋餅到了可以煮一整桌四菜一湯的菜餚(這時大概國高中了),小時候跟媽媽在廚房裡有說有笑開心的煮飯有時發出較大的笑聲或吵鬧聲,此時在客廳的爸爸就會發出很大聲的「嘖」或是深吸吐氣的聲音,皺緊眉頭用極為嚴厲羞辱責備的語氣制止
Thumbnail
治療室裡看過許多迷惘徬徨的大人,他們從來都沒有被問過想要什麼,想要怎麼決定,在三十多歲的年紀才開始慢慢探索自己想要什麼,對於自己的需求從未想過,因此往往困在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謎團中。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想要孩子可以成為能理解和表達自己需求的人,在可以說話的年紀就讓她們學習選擇。
Thumbnail
這是給某案母親的親職教養建議,但我覺得都通用,大家也應該可看懂並自行發揮 持續檢討結構設計,不要檢討人。
Thumbnail
尾牙聚餐時間又到了,辛苦一整年的媽媽們或親職照顧者,又有誰來幫她們舉辦一場,慰勞一整年辛勞可抽獎又可拿獎金的尾牙聚餐呢?
Thumbnail
很多時候親密關係、親子關係,都需要表達。 但表達有時會造成衝突,也會造成傷害,當表達是帶著批判、羞辱、貶低,就會有人感到受傷。當一個人被指責和被批評時,很自然的機制就是「攻擊」、「逃避」和「凍結」的反應。 這種防衛是一種自動化或無意識的反應,當刺激來時,這樣的防衛和反擊會不經思考出現。
Thumbnail
我以前覺得生氣時候要人深呼吸緩解情緒,這個方法爛透了。 直到自己成為心理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呼吸來緩解自己與他人緊張、焦慮的心情後,才接受這是一個可以平穩情緒的方法。思考後發現,以前感到生氣時用深呼吸調節情緒方法很爛,並不是深呼吸這方法不好,而是突然要在日常都沒有做過呼吸練習的人,在生氣的當
從孩子可以坐在我盤腿後的雙腳上,我經常就抱著他們讀書,一開始從布書、厚紙板的書,到現在故事結構比較完整,或是科普的書等,涉略比較廣泛。 一開始孩子還不會說話,我只帶他們看圖片,然後命名,搭配各種圖片的狀聲詞或動作,例如看到狗狗就汪汪,小羊就咩咩,有蝴蝶的就把書當作蝴蝶的翅膀開闔,小孩就感到看書是好玩
在鄧惠文醫生的節目中聽到一個名詞:兒童親職化, 就是我知道的小大人, 就是我的童年寫照; 在節目中我才發現自己的很多特質來自童年, 那個超自律與沒有彈性的我, 那個無法好好向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我, 那個總是焦慮總是想很多試圖體貼懂事的我, 那個看似八面玲瓏的我還有會看臉色的我, 關於我的童年經驗,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如果社會問題追根究底來自於教育,而教育最終還是得回歸到家庭發揮應有的功能,那麼,是不是應該讓親職成為人們願意投入、投資的一件事呢?
Thumbnail
游擊文化 四月推出由我個人超欣賞的作家 #吳曉樂 選書推薦的【別教出混蛋】是一本適合在教養書海中感到焦慮,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書籍、或教養策略,孩子約莫在三歲以上的家長。因為書中所提及的育兒困境和建議,我覺得實用性並不太多在嬰幼兒階段,但並不是三歲下的家長就不推薦你看,只是三歲內的家長,我真心推薦的
從很小的時候大概國小吧,媽媽就開始教我煮飯,一開始從煎蛋開始,慢慢的從水餃、泡麵、煎蛋餅到了可以煮一整桌四菜一湯的菜餚(這時大概國高中了),小時候跟媽媽在廚房裡有說有笑開心的煮飯有時發出較大的笑聲或吵鬧聲,此時在客廳的爸爸就會發出很大聲的「嘖」或是深吸吐氣的聲音,皺緊眉頭用極為嚴厲羞辱責備的語氣制止
Thumbnail
治療室裡看過許多迷惘徬徨的大人,他們從來都沒有被問過想要什麼,想要怎麼決定,在三十多歲的年紀才開始慢慢探索自己想要什麼,對於自己的需求從未想過,因此往往困在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謎團中。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想要孩子可以成為能理解和表達自己需求的人,在可以說話的年紀就讓她們學習選擇。
Thumbnail
這是給某案母親的親職教養建議,但我覺得都通用,大家也應該可看懂並自行發揮 持續檢討結構設計,不要檢討人。
Thumbnail
尾牙聚餐時間又到了,辛苦一整年的媽媽們或親職照顧者,又有誰來幫她們舉辦一場,慰勞一整年辛勞可抽獎又可拿獎金的尾牙聚餐呢?
Thumbnail
很多時候親密關係、親子關係,都需要表達。 但表達有時會造成衝突,也會造成傷害,當表達是帶著批判、羞辱、貶低,就會有人感到受傷。當一個人被指責和被批評時,很自然的機制就是「攻擊」、「逃避」和「凍結」的反應。 這種防衛是一種自動化或無意識的反應,當刺激來時,這樣的防衛和反擊會不經思考出現。
Thumbnail
我以前覺得生氣時候要人深呼吸緩解情緒,這個方法爛透了。 直到自己成為心理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呼吸來緩解自己與他人緊張、焦慮的心情後,才接受這是一個可以平穩情緒的方法。思考後發現,以前感到生氣時用深呼吸調節情緒方法很爛,並不是深呼吸這方法不好,而是突然要在日常都沒有做過呼吸練習的人,在生氣的當
從孩子可以坐在我盤腿後的雙腳上,我經常就抱著他們讀書,一開始從布書、厚紙板的書,到現在故事結構比較完整,或是科普的書等,涉略比較廣泛。 一開始孩子還不會說話,我只帶他們看圖片,然後命名,搭配各種圖片的狀聲詞或動作,例如看到狗狗就汪汪,小羊就咩咩,有蝴蝶的就把書當作蝴蝶的翅膀開闔,小孩就感到看書是好玩
在鄧惠文醫生的節目中聽到一個名詞:兒童親職化, 就是我知道的小大人, 就是我的童年寫照; 在節目中我才發現自己的很多特質來自童年, 那個超自律與沒有彈性的我, 那個無法好好向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我, 那個總是焦慮總是想很多試圖體貼懂事的我, 那個看似八面玲瓏的我還有會看臉色的我, 關於我的童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