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很簡單,可我從不感到無聊。 事情有該做的,也有自己想做的。復由這些事情,編織成生活大略的樣貌。 在密密扎札的色彩圖騰花邊和織紋裡,我往往可以讀出一些啟示,所以我的生活不常無聊。然後,它們被我寶貴地收藏進日記裡。 hoto by Hannah Tasker on Unsplash 我才穿上圍裙,就砧板正切著番茄。室友剛好進廚房拿東西,趁幾分鐘的空檔,她對我說:「啊,妮妮,好久沒有看妳下廚了。」 ──啊,誠然是這樣的。現在已經五月了。開學迄今,認真地參考食譜做料理,這回才是第二次。除此之外,不過簡便地煮碗泡麵、燙份青菜。 我得汆燙食材,還要翻炒它們,然後放進電鍋裡熬,再移到瓦斯爐上滾。相較之下,這樣著實是「不小」的「工程」,且在事後,我還要清潔更多的鍋碗瓢盆。但是,在洗洗切切翻翻炒炒的過程中,我很開心。 都說,下廚是趁興的。如此的興頭更是一陣一陣。 不過,我知道這種興頭是怎麼來的。 關於「做事的念頭」,我的牧師分享道: 「肉體的內心和想法都是從腦神經產生的。若碰觸神經,那感受就會完全傳達到內心而呈現出來──腦是以想法啟動的,是以想法按下按鈕的。」 「這麼一來,所有肢體的神經也都會一併被啟動,而允許『想法的按鈕』,然後整體的神經和身體都會按照『那想法』行動。」 事實上,任何的行動都始於心思意念,復由人們的意志履行出來。 而任何的心思意念終究要追究回「神經」感受的源頭。 「神經」的感受好比雨水,那些凝結前蒸騰的水氣則出自人們日常所見、所聞、所觸、所思、所感之物;無論是稀稀疏疏地下,或者嘩啦嘩啦地倒,雨水落在地上、感受映在心中,遂形成「想法」,之後,要嘛隨處四溢被蒸發殆盡,要嘛匯聚成一道水流。 隨著想法的水流淌向何方,人們的身軀就趨向何處,或者,至少其行為會表現出相關的偏好和傾向;它的枯豐,則左右行動的程度。 儘管擁有相同的條件和成熟的時機,有些人知行一致,有些人卻知行不一,其實皆肇於想法的強弱,然後決定人們是否因為行動而終有所成。 食譜一旦看得多了,我就想挽袖下廚。 下廚的興頭在於被食譜觸發的「神經」,以及其後形成的想法: 「我想做看看。」之後,人們便各憑本事去行動了。 ──仔細想想,萬事不都是如此嗎? 好壞與否,當我們驚訝於某人的行止時,進一步探究他的思想吧;當我們驚訝於某人的思想時,鑒察他認知的源頭吧。 換句話說,我們如想改變作為,往一方面去行動,那麼就將自己暴露在那相關的環境當中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想停止某方面的作為,則切斷所有與之相關的事物吧。 談及「興頭」,我其實一直想要培養運動的習慣。 或許,我該由著運動的室友持續地激勵我的「神經」呢! (初稿於2018年5月8日;修稿於2019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