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共學的精神是什麼?一個文字課老師的思考筆記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第三堂課,完全又是不同的狀況。

下課後我在車上,安靜的想。老斌開車,所以我可以放空想著剛剛課堂上發生的事。我跟BIBO聊,我說,小孩各自不同的狀況,對上課來說真是挑戰。有的小孩字認得比較多,有的才剛開始;有的個性很快,有的個性慢;有的人天性敏感,有的人毫不在乎。我說著這些事的時候,想的是下一堂課要怎麼安排,既可以顧到個別差異性,又可以有教學的效果。我想著想著,我發現我會焦慮,因為這真的很不容易,在小孩步調不一的時候要進行同一件事,就像有人想快快走有人想慢慢走,但卻要用一條繩子將他們牽在一起。如果照著快走的步調,走得慢的小孩就會說太快了;如果照著慢走的步調,走得快的小孩可能又會覺得無趣。這樣是要怎麼辦?不一起走嗎?不一起走的話那就是個別上課囉?但這樣還算是共學嗎?

我想著想著,想到後來我發現焦慮的來源是因為教學效果,困難的來源是因為這樣很難安排課程內容──顧到這三個小孩,可能顧不到另外三個;反過來照顧另外三個,本來的三個可能顧不到。所以,

如果上課的目的是「教學效果」,那麼把個性將近步調相近能類同的小孩,擺在一起學習是最好的囉?但是,這是共學的精神嗎?

今天跟BIBO聊,BIBO說到,或許讓小孩知道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人快有人慢,這或許是為什麼要一起共學的原因。其實,BIBO並沒有說最後那句「這或許是為什麼要一起共學原因」,但我回到家之後想,我們一起共學,除了讓小孩「一起」「學習」某件事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夥伴」關係?不只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空間」學習而已,而是,這些一塊共學的小孩,他們是彼此的「夥伴」。

raw-image

夥伴是什麼?夥伴不是彼此競爭,而是一起成長。這樣講可能有點抽象,直接舉例來說,只要是三個人以上做同一件事情,比如前一堂課所說的猜字,雖然並沒有「去比較」誰找得比較快,誰找得比較慢,但是這種快慢的情況就是自然發生,自然會感覺到,也就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競爭的意識出現。

當然每個小孩個性不同,有些不討厭競爭,甚至覺得刺激(因為只是像在玩遊戲比賽);但有些小孩不喜歡,這時如果把他放在一個他感受到競爭的情況下,他就有可能退縮。這是我目前的觀察、猜想。

所以,有沒有可能讓小孩感覺到彼此之間是夥伴?有沒有可能讓小孩不要那麼在意自己的表現?這似乎是我目前的考驗,這是比起「教學效果」如何還要大的考驗。因為本來就很難有一種課程,對每個小孩來說都是「剛剛好」的,一定有的小孩可能覺得簡單,有的小孩覺得稍微有一點難;但如果老師能夠想辦法讓小孩願意去面對那個難,不去怕它;或者是說小孩也不一定覺得難,他只是不想要讓別人感覺自己表現得差,或是慢,那麼老師有沒有可能讓小孩覺得可以放心,就照著自己的步調來,不用在意?

坦白說,我自己也是那種會在意的人,完全可以明白「不是你叫我不要在意,我就可以不在意」的那種心情,那種心情,我大概可以懂。個性可能是天生的,但環境可以想辦法,我在想,如何給小孩一個「他能夠放心」的學習環境,而不是思思念念著教學效果,這是我目前最大的功課。雖然我還不太知道到底該怎麼做。

(共學團第三堂文字課記錄,改篇再寫。前兩篇記錄,請見以下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廖瞇的沙龍
475會員
140內容數
我想知道當我跟小孩說「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對他們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小孩會不會真的就都不寫了;還是,因為寫作這件事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中,小孩反而因此可能愛上寫作?
廖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08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Thumbnail
2021/07/08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Thumbnail
2020/07/23
先說,王立原文標題的「快樂學習不是一直爽」,我是認同的。學習不是一直爽,我也不覺得快樂是學習的目的,那「快樂學習」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快樂學習」指的是──希望學習過程是「快樂的」。 可是什麼叫做學習過程是快樂的?遇到困難怎麼辦?
Thumbnail
2020/07/23
先說,王立原文標題的「快樂學習不是一直爽」,我是認同的。學習不是一直爽,我也不覺得快樂是學習的目的,那「快樂學習」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快樂學習」指的是──希望學習過程是「快樂的」。 可是什麼叫做學習過程是快樂的?遇到困難怎麼辦?
Thumbnail
2020/04/13
最近我從用自己從前玩的臉名片,把名片上的無臉人放大,列印出來給小孩玩。小孩可以在上面畫臉,然後幫那個人寫上他說的話。小克畫了一個有錢人。有錢人說: 「我是一個有錢人。」 「我愛賣東西。」 「我有一百萬個錢。」
Thumbnail
2020/04/13
最近我從用自己從前玩的臉名片,把名片上的無臉人放大,列印出來給小孩玩。小孩可以在上面畫臉,然後幫那個人寫上他說的話。小克畫了一個有錢人。有錢人說: 「我是一個有錢人。」 「我愛賣東西。」 「我有一百萬個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不管是在課程的想法,和整個組課的邏輯安排 或是和小學伴以及平時一起共學的夥伴們討論得不亦樂乎 當然偶爾還是有激辯的熱鬧,但他們開始習慣:討論就是會有火花碰撞
Thumbnail
不管是在課程的想法,和整個組課的邏輯安排 或是和小學伴以及平時一起共學的夥伴們討論得不亦樂乎 當然偶爾還是有激辯的熱鬧,但他們開始習慣:討論就是會有火花碰撞
Thumbnail
共學的那幾年 教養是有責任的,好好的孩子們一起體驗人生
Thumbnail
共學的那幾年 教養是有責任的,好好的孩子們一起體驗人生
Thumbnail
之前教過一位家教學生,每次來上課時總是笑著走進教室。 我問他:「你為什麼上課都這麼開心?」 他總說:「我也不知道。」聳聳肩並且笑一笑的回著我 不只是開心來上課,在整整兩小時的課程中,也總是一邊學習一邊在歡笑中渡過。時常連坐在教室外的人都聽到笑聲,好奇詢問我們到底在笑什麼。
Thumbnail
之前教過一位家教學生,每次來上課時總是笑著走進教室。 我問他:「你為什麼上課都這麼開心?」 他總說:「我也不知道。」聳聳肩並且笑一笑的回著我 不只是開心來上課,在整整兩小時的課程中,也總是一邊學習一邊在歡笑中渡過。時常連坐在教室外的人都聽到笑聲,好奇詢問我們到底在笑什麼。
Thumbnail
各位家長您們好,孩子們即將步入小學階段,不曉得您是否跟我一樣緊張又期待呢? 為了讓孩子在課後有更好的自由發展空間,我毅然決定放下工作,親自好好陪伴孩子的課後時間。也很幸運的能夠跟晴一起共學,晴是心幼稚園最好的朋友,也很感謝晴爸晴媽的信任,讓我帶著兩位小朋友一起度過童年時光。 我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各位家長您們好,孩子們即將步入小學階段,不曉得您是否跟我一樣緊張又期待呢? 為了讓孩子在課後有更好的自由發展空間,我毅然決定放下工作,親自好好陪伴孩子的課後時間。也很幸運的能夠跟晴一起共學,晴是心幼稚園最好的朋友,也很感謝晴爸晴媽的信任,讓我帶著兩位小朋友一起度過童年時光。 我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前幾天一個班級因為秩序不佳,被我語重心長的叨唸,這個班已經脫序很久了,屬於常規很不佳的班,也常抱怨班導的管教。但學生們本質是可愛的,並不是壞孩子,也很喜歡我的課,所以我一直降低標準,包容地看待這班。但最近幾周有越來越脫序的情況,所以那天就嚴正地訓了他們一頓。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前幾天一個班級因為秩序不佳,被我語重心長的叨唸,這個班已經脫序很久了,屬於常規很不佳的班,也常抱怨班導的管教。但學生們本質是可愛的,並不是壞孩子,也很喜歡我的課,所以我一直降低標準,包容地看待這班。但最近幾周有越來越脫序的情況,所以那天就嚴正地訓了他們一頓。
Thumbnail
每個教育者,或者是家長都會知道,跟自己的小孩說話的時候,和別人的孩子就是不同;同樣的話從自己爸媽口中說出來的就是會先不想聽。這個狀態,我自己是到了過了25歲才真正的理解,也才真正的了解,困住自己的永遠不是敵人,而是無知的自己。同樣的話不同的角色說,究竟在我們自己的心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Thumbnail
每個教育者,或者是家長都會知道,跟自己的小孩說話的時候,和別人的孩子就是不同;同樣的話從自己爸媽口中說出來的就是會先不想聽。這個狀態,我自己是到了過了25歲才真正的理解,也才真正的了解,困住自己的永遠不是敵人,而是無知的自己。同樣的話不同的角色說,究竟在我們自己的心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Thumbnail
上課前的那一點餘裕,是我想要給體制內下課後的孩子,一點的小空閒。而往往這一刻鐘的時間,可以決定續航的四十五分鐘的狀態品質。 我其實想要照顧的,是或許沒時間被讀懂的一顆心。 更多時候我其實也沒有讀懂,但我想要讓彼此都有一個時空,去「被接納」這個「有時有有時候也沒有」的「什麼」。聊一下/畫一下/發呆也好
Thumbnail
上課前的那一點餘裕,是我想要給體制內下課後的孩子,一點的小空閒。而往往這一刻鐘的時間,可以決定續航的四十五分鐘的狀態品質。 我其實想要照顧的,是或許沒時間被讀懂的一顆心。 更多時候我其實也沒有讀懂,但我想要讓彼此都有一個時空,去「被接納」這個「有時有有時候也沒有」的「什麼」。聊一下/畫一下/發呆也好
Thumbnail
小孩「不想上課」很自然,他們只是順著自己的情緒走。可是,順著情緒走的結果,就是上課的時間變得很少。上課時間變得很少,老實說小孩是不在意的,但大人在意。
Thumbnail
小孩「不想上課」很自然,他們只是順著自己的情緒走。可是,順著情緒走的結果,就是上課的時間變得很少。上課時間變得很少,老實說小孩是不在意的,但大人在意。
Thumbnail
我發現,小孩彼此之間會有拉力與推力,想上課的氣場會影響不想上課的小孩,不想上課的氣場也會影響原本想要上課的小孩。有時想上課的氣場足夠時,全部的小孩會一起被拉往那個想上課的方向去;不想上課的氣場比較大時,也會發生一面倒的狀況。
Thumbnail
我發現,小孩彼此之間會有拉力與推力,想上課的氣場會影響不想上課的小孩,不想上課的氣場也會影響原本想要上課的小孩。有時想上課的氣場足夠時,全部的小孩會一起被拉往那個想上課的方向去;不想上課的氣場比較大時,也會發生一面倒的狀況。
Thumbnail
我想著想著,想到後來我發現焦慮的來源是因為教學效果,困難的來源是因為這樣很難安排課程內容──顧到這三個小孩,可能顧不到另外三個;反過來照顧另外三個,本來的三個可能顧不到。所以,如果上課的目的是「教學效果」,那麼把個性將近步調相近能力類同的小孩,擺在一起學習是最好的囉?但是,這是共學的精神嗎?
Thumbnail
我想著想著,想到後來我發現焦慮的來源是因為教學效果,困難的來源是因為這樣很難安排課程內容──顧到這三個小孩,可能顧不到另外三個;反過來照顧另外三個,本來的三個可能顧不到。所以,如果上課的目的是「教學效果」,那麼把個性將近步調相近能力類同的小孩,擺在一起學習是最好的囉?但是,這是共學的精神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