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後話「五四」:對幾個爭議問題的認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第一,「五四運動」的本質是什麼?
「五四」運動的本質是國家主義和排外。五四時期學生上街遊行示威,正是因為認為政府「賣國」。
國家主義宣導國家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個人應該為了國家的強大而犧牲自己。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強國,宣導個人為為國家的利益和強大而奉獻。
但國家主義與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相違背,是錯誤的。中外的歷史經驗都證明,國家主義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官方對五四的評價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的內涵就是國家主義。就事實而言官方的定論沒錯。但愛國主義明顯是對國家主義的正面評價,這是錯誤的。
五四運動與愛黨愛政府沒有直接關係,只是間接關係。如果黨或政府能讓國家強大,不受列強的擺佈,那就愛黨愛政府。如果不能,就不愛黨愛政府。如果清廷打贏了甲午戰爭,就會受到國民的擁戴。如果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很硬氣,就會受到青年學生的擁戴,而不是遭到學生的反對和抗議。
第二,民主、科學和馬列主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居於何種地位?
新文化運動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思潮。起先是宣導科學、民主和自由,後來又引進了社會主義和馬列主義。
這些思想都一致反對儒家禮教,主要就是反對「孝」和宗法家族權力,認為「孝」和宗法家族權力讓中國人成了一盤散沙。提倡自由並不是將自由作為目的,而是為了消解父權和夫權。號召國民從父權和夫權中解放出來,投身於為國家強大的運動中去。新文化運動中,魯迅等人對儒家禮教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巴金的《家春秋》也是控訴儒家禮教的文學作品。
這些思想本身並不是新文化運動的目的,而是希望這些思想能促使中國強大,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同思潮的湧現是一個探索和「試錯」的過程,看究竟哪種思潮能讓中國人迅速聚集起來,中國迅速強大起來。既然是手段,不能實現目的就拋棄,有助於實現目的則發揚光大。因而,民主科學和自由確實不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居於次要地位。國家主義才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實質。
自然而然,民主科學,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等側重於教育和經濟方面的方案就沒有更激進的側重於政治方面的「三民主義」和馬列主義的方案立竿見影。因為教育和經濟的發展需要提高國民素質,需要的時間長。而政治則只需要改變組織手段,見效快。
第三、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關係是什麼?
新文化運動思想運動,五四運動是政治運動。但兩者緊密相關,在時間上也是重疊的。新文化運動是五四運動的思想前導和基礎。可以說,新文化運動是五四運動的必要和充分條件,沒有新文化運動就不會有五四運動,有了新文化運動就必然爆發五四運動。沒有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反父權反夫權,就不會爆發五四運動。
不能割裂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繫。割裂的目的是僅僅否定五四之後的歷史進程,而肯定「五四」之前的歷史前程。這是不尊重歷史事實的。
可以說,新文化運動成功地將「忠君」轉化為了「愛國」。而 「五四」運動的爆發標誌著現代中國人國家意識的初步形成與初顯力量。就此而言,用「五四」運動作為中國現代史的開端是言之成理的。
第四、五四運動是「救亡壓倒啟蒙」嗎?
這同樣是為新文化運動開脫。
首先,「救亡」是個偽命題,不存在「救亡」的問題。「亡國」是誇大其詞,是為了鼓動排外。當時中國只是受西方列強干預和規制,西方列強並沒有取代清廷或北洋政府對中國的統治,中國的人口也並沒有因西方列強的到來而減少,反而因貿易和技術的引進而增長,根本沒有亡國的可能。西方列強也沒有瓜分中國的意圖,他們只是想得到貿易和經濟利益,而維持中國的統一和穩定更有利於他們的利益。
其次,「啟蒙」本來就是為了「救亡」。在新文化運動之前,中國就多次敗於了英國等西方列強和日俄兩個。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攻打義和團。導致清政府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取得了干涉中國政治的權力和治外法權。這讓中國人感到很屈辱,想要強大起來,從而擺脫列強強加的規則和干預。實際上「啟蒙」是為了強國和排外。強國和排外是自「鴉片戰爭」始,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命題和主題。
而經過了新文化運動的「啟蒙」,青年學生和國民萌發了「愛國主義」精神,當巴黎和會上中國人再次感到受到列強不公平的對待後,才爆發了「救亡」的五四運動。
「救亡壓倒啟蒙」不僅於事實不符,而且邏輯關係搞反了。
第五、「五四新文化」是反傳統還是沿襲了傳統?
就反對儒家「孝」的價值和瓦解宗法家族的權力結構來說,可稱之為反傳統,但建立國家主義的意識形態及權力卻是儒家「忠」的價值的變形和強化。所以,五四新文化運動既有反傳統的一面,又有繼承和延續傳統的一面。
考慮到在缺乏個人主義的背景下,隨著技術和組織手段的增進,中國的歷史呈現出不斷削弱個人與家庭的聯繫,而增強與國家聯繫的總體趨勢,「五四新文化」運動在根本上延續了傳統文化價值和政治制度。這個大的脈絡是很清楚的,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從郡縣制到党國制,個人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家權力的管轄而越來越少地受到家庭權力的管轄。
第六、「五四新文化」運動與馬列及中共是什麼樣的關係?
馬列主義及中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必然結果。
「五四新文化」的目的促使國家強大和排外,確立了國家主義的意識形態。那麼,在國家主義的旗幟下,哪一派政治力量更能增進國家的權力,哪一派政治力量就能最終獲勝。馬列主義的教義到在其次,主要是列寧式政黨的組織形態滿足了中國人建立一個強大政權的需要。所謂列寧式政黨就是「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它要求成員對組織的絕對服從,「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中央服從党的領袖。
傳統的皇權統治,皇權不下鄉,基層社會由宗法家族把持,不能滿足將全體中國人統攝起來的需要,而列寧式政黨能做到這一點。列寧式政黨提供了組建國家權力的強大載體,比皇權統治更開放和能吸納更多的人進入統治階層。因而,宗法家族被摧毀,郡縣制升級為黨國制,「家天下」轉化為「黨天下」。國民黨是中途改組,党國制沒有共產黨純粹,凝聚力和動員力沒有共產黨強。國民黨敗于共產黨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中共建政後一系列的政治運動,從歷史的延續性來看,都是在完成『五四新文化』運動所提出的任務和開啟的歷史進程。宗法家族權力結構的消解自「五四新文化」始,到「土改」而完成。在中共的『階級鬥爭』理論中,擁有宗法家族權力的鄉村士紳屬於「地主階級」,遭到了全面鎮壓。文革批孔和「五四新文化」批孔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要削弱與消除個人與家庭之間聯繫,而加強個人與國家之間的聯繫。在文革中,毛加強了偉大領袖和偉大導師『君師合一』的地位,達到了權力的頂峰,超過歷史上任何一位皇帝;個人不用聽從父母和老師,完全聽領袖的就是了」(拙文《「五四新文化」的實質:瓦解宗法家族,建立國家主義》)。
「目前看來,宗法家族結構的解體和相應的國家權力的全面深入覆蓋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後果。在國家主義的號召下,完成了將『一盤散沙』聚集起來的歷史任務,應該說是實現了其目標。對於投身於這一進程的仁人志士和知識份子而言,可謂是『求仁而得仁』。但國家主義雖然能基於中國人口的眾多和領土遼闊而迅速地形成強大的力量,以抵抗外部威脅,但它是以削除個體差異和自我摧殘為代價的,不能產生活力和創造力,必定不能保持長久的強大,是短暫的。『一盤散沙』聚集起來仍然是沙,而不是由具有主動力和創造力的個體構成,完全依賴於聚集者--領袖的捏塑和搬弄」(同上)。
一旦「五四新文化」確立了國家主義的意識形態,中國近現代史收斂和終結于「党國制」就是歷史的必然。而國家主義必然不斷強化自身,不將能源消耗殆盡不會消停下來。只有能源消耗殆盡才會慢下來,才有調整方向的可能。過去毛的「繼續革命」是如此,現今的「中國模式」及對外擴張也是如此。如果不深刻反思,虛與委蛇,把近現代中國歷史的失敗歸因於反傳統或僅僅歸因於馬列主義,不從根子上批倒 「國家主義」和儒家的家國情懷,確立和普及個人主義價值觀,個人是目的,國家是手段,就還會重蹈覆轍。
2019年5月3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0會員
330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有精英與大眾的分別。無論以什麼標準來劃分社會階層或社會群體,都可以被歸約到精英與大眾之別。精英是那些在社會中起推動、引領、組織和管理作用的群體,而大眾則是那些回應、跟隨和提供基本支
房價一直是中國社會的熱議話題。房價既是民生問題,又是宏觀經濟問題,牽動著億萬人的心。房價的高漲與中國經濟的增長相伴隨,被形象地表述為「房地產綁架了中國經濟」。但房價還涉及政治問題,與房價相關的土地出讓
「大一統」還具有不可遏制的擴張性。一旦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導致與同邊地區的聯繫比較密切後,中央權力便會不惜一切代價要將周邊地區納入到「大一統」的結構中。因為「大一統」中央權力無法將周邊地區視為一個獨立體,這是其最基本的家長制支配與服從關係所決定的。要麼征服周邊地區,要麼被周邊地區所征服,就是不能相互獨立
以「中國模式」為主體的政治經濟制度內無法解決社會不公,在國際社會的阻擊下又越來越難以將國內的社會不公轉移到對外擴張上,很難保持政治集權和經濟開放間的平衡。可能長期處於擴張和收縮,出擊與退讓的拉鋸中,直到「中國模式」前行的能量和資源消耗殆盡,速度慢下來,才有改變方向的機會和可能。
對比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包括「戊戌變法」在內的近代歷程,兩者的目標是相同的,都是要富國強兵。但因為不同的文化心態,日本選擇了融入西方,而中國選擇了總體排斥和部分吸收西方。又因政治結構的不同,日本的制度變革表現為權力向上集中。而中國的制度變革過程逐步轉向權力向下擴展和加強已有的權力集中。
儒家給人提供的最高價值和人生理想又是位極人臣,光耀祖宗,「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那不斷地在權力體系中晉升,擁有更高更大的權力就成為中國人最大的追求和動力。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得先受他人的奴役。所以,儒家思想必然導致為奴役他人為主動追求受奴役。造成奴役和被奴役如此的普遍和積重難返。
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有精英與大眾的分別。無論以什麼標準來劃分社會階層或社會群體,都可以被歸約到精英與大眾之別。精英是那些在社會中起推動、引領、組織和管理作用的群體,而大眾則是那些回應、跟隨和提供基本支
房價一直是中國社會的熱議話題。房價既是民生問題,又是宏觀經濟問題,牽動著億萬人的心。房價的高漲與中國經濟的增長相伴隨,被形象地表述為「房地產綁架了中國經濟」。但房價還涉及政治問題,與房價相關的土地出讓
「大一統」還具有不可遏制的擴張性。一旦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導致與同邊地區的聯繫比較密切後,中央權力便會不惜一切代價要將周邊地區納入到「大一統」的結構中。因為「大一統」中央權力無法將周邊地區視為一個獨立體,這是其最基本的家長制支配與服從關係所決定的。要麼征服周邊地區,要麼被周邊地區所征服,就是不能相互獨立
以「中國模式」為主體的政治經濟制度內無法解決社會不公,在國際社會的阻擊下又越來越難以將國內的社會不公轉移到對外擴張上,很難保持政治集權和經濟開放間的平衡。可能長期處於擴張和收縮,出擊與退讓的拉鋸中,直到「中國模式」前行的能量和資源消耗殆盡,速度慢下來,才有改變方向的機會和可能。
對比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包括「戊戌變法」在內的近代歷程,兩者的目標是相同的,都是要富國強兵。但因為不同的文化心態,日本選擇了融入西方,而中國選擇了總體排斥和部分吸收西方。又因政治結構的不同,日本的制度變革表現為權力向上集中。而中國的制度變革過程逐步轉向權力向下擴展和加強已有的權力集中。
儒家給人提供的最高價值和人生理想又是位極人臣,光耀祖宗,「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那不斷地在權力體系中晉升,擁有更高更大的權力就成為中國人最大的追求和動力。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得先受他人的奴役。所以,儒家思想必然導致為奴役他人為主動追求受奴役。造成奴役和被奴役如此的普遍和積重難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新時代運動的誤解與澄清 新時代運動是一種強調個人靈性和自我提升的思想體系。它在20世紀後半葉開始流行,並在全球範圍內吸引了大量追隨者。然而,新時代運動也存在一些誤解和誤區。 這裡需要澄清和理解5 個常見的誤解:
又有人妄言共匪在行三民主義,故新增部分内容後再發此文進行駁斥。 以下,我列舉共黨不同時期對三民主義的言論,目的有二:1、證明只要共黨公開毀滅三民主義,必然步入死亡期。它為了自救,必然會利用三民主義。2、讓現在仍然說共黨在實行三民主義的人看清共黨的真面目。 一、共黨寄生在國民黨內,利用三民
文革后大陸人渴求自由經濟(民生)、渴求民主政治(民權)、渴求驅逐馬列、恢復中華(民族)。三大渴求漸次醒覺,而共匪則繼續打壓此三大渴求。鄧、江、胡、習的四十多年就是三大渴求與共匪之間的繼續較量。共黨以其所謂的“國營”(實則“黨營”)企業來限制百姓對自由經濟的渴求,以其所謂的四項基本原則來踐踏百姓的民權
Thumbnail
為什麼歷史上很多事件都是從「學運」開始? 為什麼總是學生先站出來?是因為年輕人特別容易被煽動嗎?
我曾在《中國大陸淪陷74年(2023)年告國際書》一文中說,國際社會必須知道,共黨的“改革開放”是假的。在共黨的曆史上,類似的“改革開放”至少有六次。共黨在1927年——1937年間,因血腥殺戮地主、掠奪私營業主、破壞中華文化而喪盡民心,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第五次圍剿之下步入死境。它為了自救,在抗戰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請看反右運動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系刊發表的《告全體同學書》,直接挑明共黨讓中華民族喪失了獨立性,這在當時的右派言論中是少見的,如今的民運人士有此見識的真是少之又少。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曆史系系刊發表了一份《告全體同學書》: “三大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官僚主義)是一母所生的難兄難弟,這個
Thumbnail
二、中國文化   「據我看西方社會與我們不同所在,這「個性伸展社會性發達」八字足以盡之,不能複外。」如同其在《要義》所言,西方是團體、個人本位的社會,中國則是家庭、倫理本位的社會。此社會差異的發展,導致東西方不同文化果實的出現。   近代因作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致中
Thumbnail
  在陸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說明《新青年》宣揚西方民主與科學等進步思想(革新派),而反對中國傳統孔教三綱(保守派)的原因:   「中國舊學,是世界學術中的一部分;儒家孔學,是中國舊學中的一部分;孔教三綱,是孔學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對於孔學本分之內的價值存在,我們並不反對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新時代運動的誤解與澄清 新時代運動是一種強調個人靈性和自我提升的思想體系。它在20世紀後半葉開始流行,並在全球範圍內吸引了大量追隨者。然而,新時代運動也存在一些誤解和誤區。 這裡需要澄清和理解5 個常見的誤解:
又有人妄言共匪在行三民主義,故新增部分内容後再發此文進行駁斥。 以下,我列舉共黨不同時期對三民主義的言論,目的有二:1、證明只要共黨公開毀滅三民主義,必然步入死亡期。它為了自救,必然會利用三民主義。2、讓現在仍然說共黨在實行三民主義的人看清共黨的真面目。 一、共黨寄生在國民黨內,利用三民
文革后大陸人渴求自由經濟(民生)、渴求民主政治(民權)、渴求驅逐馬列、恢復中華(民族)。三大渴求漸次醒覺,而共匪則繼續打壓此三大渴求。鄧、江、胡、習的四十多年就是三大渴求與共匪之間的繼續較量。共黨以其所謂的“國營”(實則“黨營”)企業來限制百姓對自由經濟的渴求,以其所謂的四項基本原則來踐踏百姓的民權
Thumbnail
為什麼歷史上很多事件都是從「學運」開始? 為什麼總是學生先站出來?是因為年輕人特別容易被煽動嗎?
我曾在《中國大陸淪陷74年(2023)年告國際書》一文中說,國際社會必須知道,共黨的“改革開放”是假的。在共黨的曆史上,類似的“改革開放”至少有六次。共黨在1927年——1937年間,因血腥殺戮地主、掠奪私營業主、破壞中華文化而喪盡民心,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第五次圍剿之下步入死境。它為了自救,在抗戰
Thumbnail
長時間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將中國文化視為統戰的一種手段,並標榜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領導。然而,中國文化和政府實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該文指出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被誰統治、管理,而不是喜歡哪個國家的文化。文章探討了中國文化對臺灣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影響和困擾。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請看反右運動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系刊發表的《告全體同學書》,直接挑明共黨讓中華民族喪失了獨立性,這在當時的右派言論中是少見的,如今的民運人士有此見識的真是少之又少。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曆史系系刊發表了一份《告全體同學書》: “三大主義”(宗派主義、主觀主義、官僚主義)是一母所生的難兄難弟,這個
Thumbnail
二、中國文化   「據我看西方社會與我們不同所在,這「個性伸展社會性發達」八字足以盡之,不能複外。」如同其在《要義》所言,西方是團體、個人本位的社會,中國則是家庭、倫理本位的社會。此社會差異的發展,導致東西方不同文化果實的出現。   近代因作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致中
Thumbnail
  在陸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說明《新青年》宣揚西方民主與科學等進步思想(革新派),而反對中國傳統孔教三綱(保守派)的原因:   「中國舊學,是世界學術中的一部分;儒家孔學,是中國舊學中的一部分;孔教三綱,是孔學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對於孔學本分之內的價值存在,我們並不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