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一個性平教育被「黑」的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以下內容與其說是某人的工作回憶,不如說是簡要描述一家教科書出版社在性平、婚平爭議的衝擊之下,教材編輯自主權受到威脅,並且逐漸削弱的過程。用最白、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性平教育被「黑」的故事。
2018年1月24日中國時報以頭版報導翰林、康軒、南一、育達等多家出版社的國中、小綜合活動領域教科書有不當性平教育內容,隨即又有反同婚人士開直播批判同樣的問題,於是我服務的「進士文教」(化名)從此如臨大敵,小心翼翼處理各方的疑問。
我剛進公司,老鳥就告訴我:「如果有人打電話詢問第八冊第○章,千萬不要自行回答問題,給我或是組長。我們如果不在,一定要請對方留下姓名與連絡方式。」想來不可思議!因為不論是「性別光譜」還是隔壁那幾張有gay、好做中性打扮的異女、跨性別者、想變性者的插畫,當時(2018年中)已被其他東西取代,而且新版的教科書及教師手冊也被許多學校師生使用了半個學期,但奇妙的是,仍有人陸續打電話來詢問。
組長與主編每每接到這樣的電話,臉部表情就會瞬間變的肅穆,我還記得組長發現我擅自回覆家長疑問之後的緊張神情,她將領域內所有同事找來,將公司2018年1月底至今遭遇的性平教育投訴事件娓娓道來,還特別提醒我:那些打電話詢問的人,有的並非家長,而是記者或同業人士佯裝。至於主編,對於各方來電、網站留言、電子信件,只要涉及國中二年級第八冊綜合活動領域第○章內容,更是謹慎小心,好像生怕一個閃失,對方就會立即在我們這些編輯眼前現身。
我、老鳥、組長曾在六月某個炎熱的週末加班,將最近使用的國小1~6年級上、下學期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領域課本搬出來,逐一翻閱,然後拿便利貼將書裡任何與「性」、「性別」、「同志」、「同性戀」、「愛情」等的課文段落、圖片標示出來,讓主編能夠快速閱讀,因為隔天主編就要率領我的組長及幾位資深編輯,拿著這些教科書、教師手冊到台北市國小家長會聯合會,跟那些對教材懷有疑慮的家長溝通。
我們耗了半個下午,終於在五年級下學期(第十冊)課本某一頁,找到一張與「同性戀」有關的小插圖!礙於公司規定及職場倫理,當時我無法用手機把它拍下,現在只能依靠別人拍的圖,在此用簡短的文字敘述,那個小插圖跟課文是這樣的……
小插圖是幾個穿短袖上衣、衣褲的男女,手持彩虹旗,右邊幾位拉著彩虹布條。插圖旁邊有個小女孩,她說:「對於各種性別間的組成與情誼,我們都應給予尊重。」至於課文是這樣寫的:「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需求。他們的需求不一定會被知道。我們可以給予怎樣的關懷或協助呢?」這張小插圖、小女孩的對話框與課文所在的單元,教學目的、教學活動設計,旨在培養學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少數族群的概念。
遺憾的是,這張小插圖、小女孩的對話框,及這一頁的課文,在2018年11月24日公投之前,仍然被一些反同志及反同婚的團體、個別人士當作是政府推行「同志教育」的鐵證,而在網路、LINE群組廣為散布流傳。究竟是主編一行人到「台北市國小家長會聯合會」澄清的行動最終沒有成功?還是有疑慮的家長團體、個別人士實在太多了,解決了一個,還有成千上百個在運作?我至今無法回答,只知道這張插畫跟那些消失已久的「性別光譜」,及隔頁那幾張插畫命運相同,又被人拿來展示,然後公司、相關人等被人議論、批判。
對於電子信、線上留言,主編也不敢大意。某天,一位大學教授在公司的網站上留言,據說是批判我們編的教科書,上面有不當的性平教育內容。主編知道以後,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要社會科幾個編輯趕緊找出這位教授的連絡方式,恨不得馬上向對方解釋清楚,她的努力後來有沒有成效,由於溝通過程我不在現場,事後無人告知,也不能隨意打探,不得而知。
所有見聞之中,最讓我感到寒心的是,不知哪位主管後來提出了以下的建議──與其一再被人投訴,不如多花點錢請家長團體來檢視教科書稿,看看當中有沒有容易引發外界爭議的內容,沒有的話,再送去給國家教育研究院審查。我不知道這樣的建議後來有沒有付諸實行,如果有,真是可嘆又可笑!若其他出版社也不約而同實行這種預審制度,那真的是一場悲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16年12月4日早上,雀榕吃力地從床上爬起來,儘管睡了七個多小時,依然無法完全掃除昨天下午久立在凱達格蘭大道所累積的疲憊。 據說下一代幸福聯盟、拯救台灣聯盟、守護家庭聯盟等團體將號召幾十萬人上街,反對民進黨政府推行同婚合法化政策,於是好奇心重的雀榕便從桃園北上一探究竟。果不其然,有不少身著白衣
男人有眾多逃避現實問題及排遣苦悶的管道、方法,可是女性若是採用這些方法澆愁,產生健康及心理問題,「我們的社會」會有同樣的包容度嗎?
什麼時候我們社會「才會」用「人權」與「世代正義」來看男女人口比例失衡的問題?否則,一昧地以「維持社會秩序的難易」當作真理,來看那些「多出來的男性」,這好像是把「那些過剩的男人」當作是「社會的未爆彈」……
如果「香火」觀念不變,生肖之類的迷信繼續作祟,台灣社會的人口問題,不可能得到解決,而且我們還會持續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台灣許多家庭重男輕女,父母寵愛兒子、冷落女兒,結果真心換絕情!被冷落的女兒,獨立或嫁人以後還會關心父母;一向飽受疼愛的兒子反而不成材,缺少責任心、榮譽感,甚至非常不孝。
有些T (作者恐怕也有)對「P的第一次」竟然跟一堆異性戀男人一樣----有強烈的著迷,也就是以「得到一堆P的處女之身」為榮為傲。除了這點,他們竟然也對自己「到處留情上床,卻能得到一堆P的處女之身」感到洋洋得意,跟一堆男人(不論同、異、雙)的品味無異。
2016年12月4日早上,雀榕吃力地從床上爬起來,儘管睡了七個多小時,依然無法完全掃除昨天下午久立在凱達格蘭大道所累積的疲憊。 據說下一代幸福聯盟、拯救台灣聯盟、守護家庭聯盟等團體將號召幾十萬人上街,反對民進黨政府推行同婚合法化政策,於是好奇心重的雀榕便從桃園北上一探究竟。果不其然,有不少身著白衣
男人有眾多逃避現實問題及排遣苦悶的管道、方法,可是女性若是採用這些方法澆愁,產生健康及心理問題,「我們的社會」會有同樣的包容度嗎?
什麼時候我們社會「才會」用「人權」與「世代正義」來看男女人口比例失衡的問題?否則,一昧地以「維持社會秩序的難易」當作真理,來看那些「多出來的男性」,這好像是把「那些過剩的男人」當作是「社會的未爆彈」……
如果「香火」觀念不變,生肖之類的迷信繼續作祟,台灣社會的人口問題,不可能得到解決,而且我們還會持續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台灣許多家庭重男輕女,父母寵愛兒子、冷落女兒,結果真心換絕情!被冷落的女兒,獨立或嫁人以後還會關心父母;一向飽受疼愛的兒子反而不成材,缺少責任心、榮譽感,甚至非常不孝。
有些T (作者恐怕也有)對「P的第一次」竟然跟一堆異性戀男人一樣----有強烈的著迷,也就是以「得到一堆P的處女之身」為榮為傲。除了這點,他們竟然也對自己「到處留情上床,卻能得到一堆P的處女之身」感到洋洋得意,跟一堆男人(不論同、異、雙)的品味無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性別議題融入大學課程教師社群線上會議 時間2024/08/02星期五晚上2100-2230 主題-校園性別事件-學生之間性別事件司法實務研討 參與虎科大教師-李玉璽教授、蔣俊岳教授、林誠孝助理教授、趙育隆專案助理教授 主持-李玉璽教授(通識教育中心) 參與律師-鐘儀婷律師、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國二下的性別教育課程中 除了性別刻版印象、同性議題的主題之外 愛情系列更是我每學期的重頭戲 去年非常有幸參加郭雅真老師的研習 驚嘆郭老師駕馭愛情主題的功力 我簡直如獲至寶 因此這學期的愛情主題全部拆掉重練 不只重新編排課程架構 也減少學習單的使用 除了必要時的分組討論外 大多採取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Thumbnail
台灣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我覺得隨著時代演變,是有些變化的。 我記得幾年前同性婚姻請願議題曾讓社會輿論沸揚,我也激動不已。但課堂單純,不便談論個人主見,尤其是這種敏感議題。 但或許腦波所想,在宇宙間還是有機會量子感應?! 某天課堂,小B竟恰巧提問:「老師,你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 菜b導
性教育跟性平教育還有道德觀與思考,我覺得才是學校最應該教導也是學生最應該學習的東西。 理論是死的,現在的科技發達也讓你背了一堆學識在腦子裡,還是比不過別人手指一按,找出來的資訊來的全面與完整。 那麼人生而為人跟機器的差別,就在於思考跟觀念理解。 . 我想也是因為很多老師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校園性平調查制度是否應該優先於司法處理,並透過具體案例和相關法律條文分析,提出了相關問題和討論。
昨天聽一位校長夥伴說,他們有一份「性平案」報告一直被退,來來回回兩個多月,因為遣詞用字不夠理性客觀,充滿主觀意識和價值判斷等等,弄到行政人員都不想做了! 原來老師不只是「教師」,還得是「律師」,會寫理性客觀的陳述書;甚至還要是法官,能出冷靜公正的「判決文」。 今早則又看到教育部位因應數位化時代挑
Thumbnail
社會問題、教育之於孩子、性別不平衡,皆是現今社會所需面對的困境,友情、戀情的糾葛牽絆,並不是真朋友。教育改革亟待進步不宜僵化,需讓孩子自由成長。性別問題需重視,色情風氣等社會影響必須面對。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性別議題融入大學課程教師社群線上會議 時間2024/08/02星期五晚上2100-2230 主題-校園性別事件-學生之間性別事件司法實務研討 參與虎科大教師-李玉璽教授、蔣俊岳教授、林誠孝助理教授、趙育隆專案助理教授 主持-李玉璽教授(通識教育中心) 參與律師-鐘儀婷律師、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國二下的性別教育課程中 除了性別刻版印象、同性議題的主題之外 愛情系列更是我每學期的重頭戲 去年非常有幸參加郭雅真老師的研習 驚嘆郭老師駕馭愛情主題的功力 我簡直如獲至寶 因此這學期的愛情主題全部拆掉重練 不只重新編排課程架構 也減少學習單的使用 除了必要時的分組討論外 大多採取
  這種把所有「非典型」的互動全都混為一談的狀況點出了當前社會的兩個問題:「對性的教育和公開討論的缺乏」以及「過於單一的親密關係標準價值」。拉開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去看,在MeToo運動之前,我們是否曾經聽過有人公開談論過性?如果有的話,是誰在談論?通常不是你的父母或老師。
Thumbnail
台灣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我覺得隨著時代演變,是有些變化的。 我記得幾年前同性婚姻請願議題曾讓社會輿論沸揚,我也激動不已。但課堂單純,不便談論個人主見,尤其是這種敏感議題。 但或許腦波所想,在宇宙間還是有機會量子感應?! 某天課堂,小B竟恰巧提問:「老師,你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 菜b導
性教育跟性平教育還有道德觀與思考,我覺得才是學校最應該教導也是學生最應該學習的東西。 理論是死的,現在的科技發達也讓你背了一堆學識在腦子裡,還是比不過別人手指一按,找出來的資訊來的全面與完整。 那麼人生而為人跟機器的差別,就在於思考跟觀念理解。 . 我想也是因為很多老師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校園性平調查制度是否應該優先於司法處理,並透過具體案例和相關法律條文分析,提出了相關問題和討論。
昨天聽一位校長夥伴說,他們有一份「性平案」報告一直被退,來來回回兩個多月,因為遣詞用字不夠理性客觀,充滿主觀意識和價值判斷等等,弄到行政人員都不想做了! 原來老師不只是「教師」,還得是「律師」,會寫理性客觀的陳述書;甚至還要是法官,能出冷靜公正的「判決文」。 今早則又看到教育部位因應數位化時代挑
Thumbnail
社會問題、教育之於孩子、性別不平衡,皆是現今社會所需面對的困境,友情、戀情的糾葛牽絆,並不是真朋友。教育改革亟待進步不宜僵化,需讓孩子自由成長。性別問題需重視,色情風氣等社會影響必須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