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什麼叫不相容?:方法上的矛盾:雙重標準、原地踏步──《信仰不是事實》大要2019D1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4.1.6.4 雙重標準

要理性地檢驗宗教,就該問信徒兩個問題:一、你怎麼知道的?二、你憑什麼斷定自己的宗教對、別的宗教錯?

山達基教會(Church of Scientology)的創世記是這樣的:7500萬年前,有個由76顆行星組成的銀河系聯邦,統治者齊努(Xenu)用一艘類似DC-8噴射機的太空船,載了幾十億子民到地球,卻死於氫彈爆炸,那些靈魂就附在生還者和人類身上云云。

摩門教(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的起源是這樣的:1827年,紐約人約瑟‧斯密(Joseph Smith)得到天使莫羅乃指引,發現一疊寫了古怪文字的金頁,後來翻譯成英文,即《摩門經》。經上說耶穌曾降臨美洲,美洲土著是中東移民的後裔云云。

Joseph Smith

Joseph Smith

上述說法,世上主流宗教的信徒,大多認為不可信。為什麼不信呢?《摩門經》的金頁有11個見證人親眼看過,不是比《聖經》、《古蘭經》可靠嗎?如果山達基教、摩門教不可信,那麼伊斯蘭教說天使吉卜利里打開穆罕默德的胸膛,用雪洗淨他的心,啟示《古蘭經》云云,為什麼可信?基督教說蛇會說話,童貞女生子,瞎眼復明,死人復活云云,為什麼又可信?

有幾個原因,歷史悠久是次要的一個:山達基等是近代新興的宗教,基督徒、穆斯林看得出那些人怎麼作偽。基督教、伊斯蘭教延續過千年,大家就不好一口否定了。

但是真正的關鍵在教育。許多人信教,是因為從小受家長、同儕的灌輸,長大受社會環境的薰染。這樣就有兩個結果:一、這些人特別能抵抗否證。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主流宗教:在沙地阿拉伯長大的幾乎都是穆斯林;在美國猶他州長大,六成是摩門教徒;在巴西長大,大都是天主教徒。如果宗教是理性斟酌的結果,就不該有這樣的地域差別。

按:年幼的孩子往往無條件地盲信照顧者的話,是演化的機制。例如:居住在某些河段的人,母親會責罵兒子:「玩水!仔細給鱷魚吃掉!」

有人認為這些不同的宗教殊途同歸,信的是同一個神。然而,任何人只要把各宗教的教義約略比較一下,就知道水火有多不容。基督教說信耶穌才得救,伊斯蘭教卻認為信耶穌要下地獄,不一而足。

按:許多人以為世上的宗教不外導人向善,都可以歸結為大愛云云。還有一些所謂「開明」宗教,像尋道會(Unitarian Universalist church)之類,無非淡化教義的團契式生活。種種一相情願的宗教相容論,讓具體的教義損之又損,等於剔除了各個宗教的骨肉,只剩下一個個含毒的空殼──卻又用這個空殼來包裝大愛。再說,如果一個人只講大愛,完全不管四聖諦、因緣果報等等,還算佛教徒嗎?如果一個人只講大愛,完全撇開神創天地、基督復活等等,還算信耶穌嗎?我們有堆積如山的證據,尤其社會學的研究,證明沒有宗教,人一樣可以友愛互助,社會可以更和諧、更温暖1。世俗的人文主義,古人說的民胞物與,現在說的人道精神等等,在在都有宗教的益處,而沒有宗教的害處。既然沒有教義,仍然有大愛,為什麼不乾脆把含毒的空殼丟掉呢?

由此可見,宗教不但跟科學衝突,宗教之間也衝突。隨便挑出一個信仰,很可能是錯的;而所有信仰,也可能全是錯的;充其量,只有一個對。如果你要檢驗自己因文化、教養等因素而信奉的宗教,惟一方法是拿「旁觀者」的眼光來看自己的信仰。這就是洛夫特斯(John W. Loftus)提出的「旁觀者測試法」(Outsider Test for Faith)2。如果大家夠誠實的話,測試的結果應該是這樣:既然基督徒認為摩門教胡說八道,摩門教徒認為伊斯蘭教胡說八道,穆斯林認為基督教胡說八道,各自拿旁觀者的眼光來檢驗自己的信仰,到頭來,所有宗教都是胡說八道。

科學沒有地域、國界。科學家可以來自不同國家,卻都依循同一套標準,所以世上無所謂印度科學、穆斯林科學、愛爾蘭科學,只有科學。

按:耶穌、穆罕默德都曾被當代人排斥、嘲笑,跟現在的山達基、摩門教一樣。過一二百年,如果山達基、摩門教還在,就會像基督教、伊斯蘭教一樣,不那麼不可信了。

4.1.6.5 原地踏步的信仰

科學的進步顯而易見,科學的共識越研究越清楚。歷史上,雖然科學的共識也曾改變,新共識卻總叫人了解得更深刻,預測能力越強,功用越大。總之,科學不斷進步。

宗教卻不然。宗教當然有改變,尤其教義、道德觀受現代科學、學術、道德等進步的刺激而變。例如:地獄由地下烤肉場變成人道一些的與神隔絕,出埃及神話的解釋隨考古學的研究而調整,婦女、同性戀者等等地位提高了,教義也多少調整一下。然而,信仰本身卻沒有進步。例如:有沒有神?有的話有幾個?屬性為何?兩千年來,神學的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卻不是越來越清楚。核心問題不但始終沒有共識,而且沒有凝聚共識的趨勢;從前各宗各派各說各話,現在依然。

有些神學家把這一點又轉化成宗教的「優點」。他們說宗教一開始就對了,所以擇善固執,不是沒有進步,而是不用進步。問題是:所有宗教都可以這樣說,誰才對呢?


1 Zuckerman, Galen, Pasquale(2016)。

2 Loftus (ed)(2010: ch. 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局外人的沙龍
12會員
55內容數
讀書記精選國外探討宗教的優秀著作,尤其雅俗共賞而還沒有中譯的,加以評介。作者大都學有專精,包括哲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精神科醫生等等,各從自己的專業來看宗教信仰。讀者不論信不信,都能得到啟發。讀書記先分篇撮述大要,然後是讀後記,包括局外人的評論、補充、相關著作、電影、網站的介紹。
局外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05
人互助出於同感,所以道德基於感情。非基督徒幫助了基督徒,有些受惠的基督徒不但不感恩,還把一切說成「神的安排」。不但因抹殺感情,抹殺抉擇的主體,因而抹殺了道德;而且遏制良心,自戕人性,為害可大可小。 筆者從個人感受、道德立場、社會效應等方面着眼,不願意幫助某些基督徒。
Thumbnail
2021/12/05
人互助出於同感,所以道德基於感情。非基督徒幫助了基督徒,有些受惠的基督徒不但不感恩,還把一切說成「神的安排」。不但因抹殺感情,抹殺抉擇的主體,因而抹殺了道德;而且遏制良心,自戕人性,為害可大可小。 筆者從個人感受、道德立場、社會效應等方面着眼,不願意幫助某些基督徒。
Thumbnail
2020/04/17
「道德基於宗教」的說法,叫人得認真面對神的作為是否道德的問題。既然我們知道《聖經》那些可怕的事是錯的,就不應該相信道德基於宗教。道德是人人互相要求、互相負責的社會系統,不需要神的背書。道德論證不能證明神的存在,反而證明神不存在。
Thumbnail
2020/04/17
「道德基於宗教」的說法,叫人得認真面對神的作為是否道德的問題。既然我們知道《聖經》那些可怕的事是錯的,就不應該相信道德基於宗教。道德是人人互相要求、互相負責的社會系統,不需要神的背書。道德論證不能證明神的存在,反而證明神不存在。
Thumbnail
2019/06/28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基督徒該怎樣看待科學呢?本文以演化論、神迹等為例,討論基督徒的應對態度。文章似乎很長,但是後半是書籍、網站等的介紹,尤其適合基督徒的。
Thumbnail
2019/06/28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基督徒該怎樣看待科學呢?本文以演化論、神迹等為例,討論基督徒的應對態度。文章似乎很長,但是後半是書籍、網站等的介紹,尤其適合基督徒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宗教說的真的正確嗎?如果真實只有一個,為何世界有各種宗教?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
Thumbnail
宗教說的真的正確嗎?如果真實只有一個,為何世界有各種宗教?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
Thumbnail
看到本文標題的你,是不是覺得宗教和科學八竿子打不著?那麼我想你看完本文後應該會稍微改觀,或許⋯⋯還會讓你重新思考宗教的意義。
Thumbnail
看到本文標題的你,是不是覺得宗教和科學八竿子打不著?那麼我想你看完本文後應該會稍微改觀,或許⋯⋯還會讓你重新思考宗教的意義。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 第一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宗教與信仰〉 第一節
Thumbnail
基督徒對科學又愛又恨,往往雙重標準。經常謊稱明星科學家是信徒。為了詆毀跟信仰衝突的科學,玩弄「理論/事實」這些名詞,混淆邏輯可能性和經驗可能性。廣義的科學是惟一的求知方法,而科學只是理性的一種形式,理性是人類思考的惟一工具。理性思考以外的選擇,只有不理性的思考和不思考。
Thumbnail
基督徒對科學又愛又恨,往往雙重標準。經常謊稱明星科學家是信徒。為了詆毀跟信仰衝突的科學,玩弄「理論/事實」這些名詞,混淆邏輯可能性和經驗可能性。廣義的科學是惟一的求知方法,而科學只是理性的一種形式,理性是人類思考的惟一工具。理性思考以外的選擇,只有不理性的思考和不思考。
Thumbnail
宗教所得的知識不但與科學矛盾,而且與別的宗教矛盾。可見其求知方法不能認識真理。有神論的神,像基督教那種,科學當然能證明祂不存在。因為《聖經》錯誤百出、現代沒有神迹、嚴謹的禱告實驗、世上的苦難等等,證明沒有基督教宣稱的那個全能、全善的神。該有證據而沒有,還堅持「沒有證據不等於不存在」是愚蠢的。
Thumbnail
宗教所得的知識不但與科學矛盾,而且與別的宗教矛盾。可見其求知方法不能認識真理。有神論的神,像基督教那種,科學當然能證明祂不存在。因為《聖經》錯誤百出、現代沒有神迹、嚴謹的禱告實驗、世上的苦難等等,證明沒有基督教宣稱的那個全能、全善的神。該有證據而沒有,還堅持「沒有證據不等於不存在」是愚蠢的。
Thumbnail
信徒看自己的宗教跟看別的宗教不同,雙重標準。許多人信教,是因為從小受家長、同儕的灌輸,長大受社會環境的薰染。宗教的地域差異,更可見信仰宗教並非理性斟酌的結果。各宗教的教義互異,有時水火不容,無法殊途同歸。信徒必須以「旁觀者測試法」來檢驗自己的信仰。科學越研究越清楚,信仰卻原地踏步了二千年。
Thumbnail
信徒看自己的宗教跟看別的宗教不同,雙重標準。許多人信教,是因為從小受家長、同儕的灌輸,長大受社會環境的薰染。宗教的地域差異,更可見信仰宗教並非理性斟酌的結果。各宗教的教義互異,有時水火不容,無法殊途同歸。信徒必須以「旁觀者測試法」來檢驗自己的信仰。科學越研究越清楚,信仰卻原地踏步了二千年。
Thumbnail
宗教訴諸信仰,把信仰粉飾成求知方法,甚至反對理性,反對好奇心。科學家以理性為工具,相信科學,科學卻不是信仰;因為科學靠的是經驗:預測得到驗證。換言之,科學「基於經驗的信心」,跟信仰「沒有證據的信念」是兩回事,故意混淆,無非為宗教狡辯。宗教的真理大都由教會裁決,科學無所謂「異端」、「褻瀆」。
Thumbnail
宗教訴諸信仰,把信仰粉飾成求知方法,甚至反對理性,反對好奇心。科學家以理性為工具,相信科學,科學卻不是信仰;因為科學靠的是經驗:預測得到驗證。換言之,科學「基於經驗的信心」,跟信仰「沒有證據的信念」是兩回事,故意混淆,無非為宗教狡辯。宗教的真理大都由教會裁決,科學無所謂「異端」、「褻瀆」。
Thumbnail
宗教信仰以事實為依據,但是不同的信徒對事實的依賴程度不同。許多神學家、信徒面對不合科學、不合事實的批評,尤其神存在的論證,不但大聲反駁,還挖空心思來對招。可見他們真的在乎宗教說法的真假,而不只是把宗教說法當成心裡受用的虛構故事。神學家常兩面討好,面對學者就說是寓意,面對平信徒就說是事實。
Thumbnail
宗教信仰以事實為依據,但是不同的信徒對事實的依賴程度不同。許多神學家、信徒面對不合科學、不合事實的批評,尤其神存在的論證,不但大聲反駁,還挖空心思來對招。可見他們真的在乎宗教說法的真假,而不只是把宗教說法當成心裡受用的虛構故事。神學家常兩面討好,面對學者就說是寓意,面對平信徒就說是事實。
Thumbnail
宗教說法有許多是對現實世界的描述,以現實世界的事實為根據,所以是可能驗證的。宗教影響越大,其事實根據越應該受檢驗。科因強調「宗教信仰基於事實陳述」這一點,因為許多宗教說法被人指出不實時,信徒往往推說「那是比喻」、「那不重要」。
Thumbnail
宗教說法有許多是對現實世界的描述,以現實世界的事實為根據,所以是可能驗證的。宗教影響越大,其事實根據越應該受檢驗。科因強調「宗教信仰基於事實陳述」這一點,因為許多宗教說法被人指出不實時,信徒往往推說「那是比喻」、「那不重要」。
Thumbnail
宗教一词,英语为 Religion,源于拉丁文 religio,原意是人对神圣的敬仰、义务和尊崇,以及神人之间的结合、重归于好。因此,从词源上来说,宗教的本质特征,在于:“对神的信仰”。
Thumbnail
宗教一词,英语为 Religion,源于拉丁文 religio,原意是人对神圣的敬仰、义务和尊崇,以及神人之间的结合、重归于好。因此,从词源上来说,宗教的本质特征,在于:“对神的信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