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身處地的難處

設身處地的難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都知道與人相處要懂得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才能理解對方,以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才能審視全局,進而促使事情圓滿、使自己變得圓融。但這是一種客觀描述,真正在「設身處地」的當下,內心是怎麼變化的?是真誠還是受迫,恐怕自己有時也不太清楚。


raw-image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該如何待人處事,要與人和善,不要輕易跟別人起衝突;要忍受別人的無禮,不要讓別人覺得自己不好相處,當我們無法排解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就又飄入「設身處地」的說法:你應該要懂得放下自己的成見,去理解對方的難處,只要你依循對方的思緒,你就能「感同身受」。但事實上,內心的狀態並沒有回穩,仍處於一種壓抑狀態。

如果我們為了要讓事情變得順利、讓對方有台階下,或讓自己的說法被對方接受,然後才啟動「設身處地」的模式,這樣的動機並不真誠,一開始自己便不自覺地被自己「設定」,動機是被「設定」的,「設定」是在思考之前,它與思考、行為是相連的,所以我們要回歸到最初,然後試問:為何要設身處地?

最初之時,沒有念頭,那為何要設身處地?

設身處地,應該是沒有動機。帶有目的的設身處地,都是不單純,心思不單純,頻率就會紊亂,它影響的不僅是與對方的連結,還有自己的本心。


要真正進入「設身處地」的狀態,不能壓抑自己的意識,需得放鬆自己,讓自己的磁場自然流動,才能感應到對方的頻率,然後與之共振

當體會到共振的感覺之時,你會拋開自我,自然而然地感受對方的情感,不會在乎講錯什麼話,彼此說的話能引起共鳴,沒有多餘的批判,也沒有刻意要求自己,一切都自然而然地發生,與前面提到的「感同身受」,多了一份平和舒適。

然而,
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拋開自我,放鬆自己。


raw-image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平時得把自己的「」(精氣神、注意力)收回來,並讓身體回到健康狀態,透過身心的淨化,以體會來自本心的平靜與安穩,進而使自己的心志強壯、堅定,內心堅強,便能放下我執,不再壓抑。

其實「設身處地」不是主觀行為,當自己與對方共振之時,自己並不會知道自己正在「設身處地」,而那都是事後或旁觀描述。



avatar-img
Peace的沙龍
78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什麼是正法?粗淺地解釋,它是一種能改善自己、與善他人的思考模式及行為依據。但其中存在著主觀意識,主觀即是「自認為」,當外界給予「我們覺得好」的正回饋,我們接收,然後喜悅、舒適,因而加強「自認為」,此時,我們很大概率會深信我們自認為的正法,進而朝這個方向一直走下去。      
最近意識到「真心關心他人」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大多時間跟注意力都是放在自己身上,譬如: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常以自己的觀念去看待這個世界、常以為別人怎樣怎樣……,都是以自己的角度出發,然後在自己與他人回應之間糾結,表面上是和氣往來,裡層卻是一種壓抑,這種壓抑無法自知,它存於潛意識,似乎是情緒的根源。
我推薦兩個朋友互相認識,最近他們因為合作不愉快而鬧翻,我從中了解緣由,聽取雙方的想法,保持中立。衝突起於認知不同,沒有即時表明各自的需求與介意,怕破壞關係皆選擇悶住不說,從小細節累積到大事件,最終還是免不了要爆發。 有一位的說法,讓我專心釐清事件過程,保持平穩心態去理解雙方的對錯,而另一位則
我一直想了解意識的本質是什麼,因為有了意識,所以人有了七情六慾,而七情六慾是痛苦的根源,這些人與人間的情,需求上的慾,造就我們的貪、嗔、癡,導致負面能量拂了一身還滿,是否能夠透過理解什麼,來淨化身心靈,讓自己平和、安定、喜悅、健康。 意識如果是經由基本粒子運動所形成,那麼意識與意識之間會有量
       我們說「量子纏結」是兩個量子具有相互對應的關係,不受距離、時間的約束,彼此互相牽引著,在不受觀測的情況下,兩者皆有可能是任何一種狀態,一經觀測便隨即「塌縮」成為某一確定狀態,兩者之間的效應與運動須用量子力學來描述。       
「量子纏結」被愛因斯坦形容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兩粒子纏結的狀態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因而常被用於描述哲學或神學中的超自然現象,例如共時性、境由心轉等,這些其實也是意識的一種狀態。
       什麼是正法?粗淺地解釋,它是一種能改善自己、與善他人的思考模式及行為依據。但其中存在著主觀意識,主觀即是「自認為」,當外界給予「我們覺得好」的正回饋,我們接收,然後喜悅、舒適,因而加強「自認為」,此時,我們很大概率會深信我們自認為的正法,進而朝這個方向一直走下去。      
最近意識到「真心關心他人」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大多時間跟注意力都是放在自己身上,譬如: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常以自己的觀念去看待這個世界、常以為別人怎樣怎樣……,都是以自己的角度出發,然後在自己與他人回應之間糾結,表面上是和氣往來,裡層卻是一種壓抑,這種壓抑無法自知,它存於潛意識,似乎是情緒的根源。
我推薦兩個朋友互相認識,最近他們因為合作不愉快而鬧翻,我從中了解緣由,聽取雙方的想法,保持中立。衝突起於認知不同,沒有即時表明各自的需求與介意,怕破壞關係皆選擇悶住不說,從小細節累積到大事件,最終還是免不了要爆發。 有一位的說法,讓我專心釐清事件過程,保持平穩心態去理解雙方的對錯,而另一位則
我一直想了解意識的本質是什麼,因為有了意識,所以人有了七情六慾,而七情六慾是痛苦的根源,這些人與人間的情,需求上的慾,造就我們的貪、嗔、癡,導致負面能量拂了一身還滿,是否能夠透過理解什麼,來淨化身心靈,讓自己平和、安定、喜悅、健康。 意識如果是經由基本粒子運動所形成,那麼意識與意識之間會有量
       我們說「量子纏結」是兩個量子具有相互對應的關係,不受距離、時間的約束,彼此互相牽引著,在不受觀測的情況下,兩者皆有可能是任何一種狀態,一經觀測便隨即「塌縮」成為某一確定狀態,兩者之間的效應與運動須用量子力學來描述。       
「量子纏結」被愛因斯坦形容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兩粒子纏結的狀態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因而常被用於描述哲學或神學中的超自然現象,例如共時性、境由心轉等,這些其實也是意識的一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