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黃半熟很危險?腸道沙門氏桿菌篇

2019/12/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蛋黃,許多人應是情有獨鍾。
在火鍋沾醬裡打一顆蛋、日式丼飯上一定要有一顆黃澄澄的漂亮蛋黃、半熟蛋拌飯最是美味。
但最近這樣的料理方式似乎有了一些質疑的聲浪,許多人認為非全熟的蛋就有吃進細菌的風險。
到底蛋要多熟才可以安心地吃呢?

首先我們先來簡單認識一下讓蛋承受不白之冤的腸道沙門氏菌
他其實沒那麼可怕,只要在60℃以上持續煮15分鐘,或是70℃以上持續加熱1分鐘就能消滅的。
好,回來說說蛋本身。
蛋白會在63℃開始變稠,達到65℃時呈現軟軟嫩嫩的半固體狀,到80℃才會完全凝結。
而蛋黃呢,會在66℃開始變得有些濃稠,然後在70℃開始凝固。
如果是蛋黃和蛋白打在一起的mix版全蛋,約在攝氏73℃時凝固。
OK,再回來複習一下我們要談論的主角腸道沙門氏桿菌--要消滅他需要60℃以上持續煮15分鐘,或是70 ℃持續1分鐘。
所以!不要掙扎了!只要沾上了腸道沙門氏桿菌,你只能吃全熟的蛋

那生蛋是怎麼沾上腸道沙門氏桿菌的呢?
首先會遭殃的是蛋殼
因為病雞的緣故,蛋殼不幸地沾上腸道沙門氏桿菌,並且在打蛋的過程中,隨著蛋汁與蛋殼間的沾黏滲入蛋汁中。
另一種可能則是雞本身的問題。
雞在壓力大的飼養環境下所產出來的蛋,其蛋黃本來就會含有少量的腸道沙門氏桿菌。
理論上,健康的雞所生的蛋,並且在打蛋後即刻食用,生吃是沒有問題的。

這邊要來平衡報導一下,並不是只有雞蛋才會有腸道沙門氏桿菌的問題,不能只讓雞和蛋承受這些罪名。
所謂的腸道沙門氏桿菌氏是由數千種菌種的總稱,種類繁多,遍佈於人類,家畜,老鼠,鳥,爬蟲類與兩棲類的腸道中,甚至下水道汙水、河水、土壤往往都找得到這類病菌。
以實際案例來說,美國飼養爬蟲類的家庭、日本飼養巴西龜的兒童,都曾發生過腸道沙門氏桿菌的中毒事件。((果然還是養貓最好了吧~
也就是說,腸道沙門氏桿菌分布非常廣,並不是只有雞而已。
以前腸道沙門氏桿菌大多是以老鼠為當媒介,但在八零年代後,世界各地紛紛發現飼養的雞都出現這類致病菌的案例。
從此,就誕生了最好不要吃半熟蛋的說法。(但半熟蛋真的好好吃喔Q^Q)

腸道沙門氏桿菌的潛伏期大約是8~48小時,並且好發於夏季。
如果不幸中招,會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等症狀,會排軟便,並且一天數次,偶爾會發生血便和黏便的情況。
由於蛋還是最容易淪陷的食材,蛋殼有裂痕或已破掉的蛋都不要再食用了。至於打開的蛋,要儘快調理與食用,蛋類糕點則要低溫保存,用來料理蛋的器具也要徹底清潔與消毒。
(但半熟蛋真的好好吃喔Q^Q)

更多有趣的內容:
Amazon Kindle 電子書:
Readmoo讀墨電子書:
歡迎關注我們的粉絲團:健康醫療福利社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SwiTube|SwiTube編輯團隊
SwiTube|SwiTube編輯團隊
本專欄由非營利組織 TOCDA 台灣開放式課程發展協會 所擁有。我們希望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遞知識與生活中的重要訊息,內容包含:環保、健康、動物與人文學科,每週更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