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政治素人化的風潮在各國興起,諸如美國總統川普、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甚至台灣的臺北市長柯文哲,都是所謂的「政治素人」。他們沒有執政經驗,卻靠著自身的魅力或特殊論點贏得選民支持,讓政治跳脫傳統框架,注入了新的力量。但是當他們批評菁英制度、否定傳統政黨、調動民眾情緒來獲取支持,這又不免讓人擔憂裡頭是否有「民粹主義」的成分。
「政治素人」標榜的即是「敢於批評」、「貼近民意」,這確實讓厭倦傳統政治的民眾感到新奇。他們往往會說出符合大眾心理的話語,也經常表達出大多民眾對現況的不滿,進而讓民眾有「他和我們是一國的」的感覺(讓人感到諷刺的是,這本是每位政客都該做到的事)。而政治素人化出現的背景,經常是民眾對舊有情況的長期不滿。
打個比方,如果你的班導常常態度嚴厲地叫你用功讀書考上好大學,兩年下來你對他感到很不滿,碰巧今年來了一位沒教過書的實習老師,告訴你不用考上好大學也可以成功,跟你一起抱怨那個老師,久而久之,你大概也會希望實習老師能變成你的班導。倒不是說舊有的政黨一定是「用心良苦的班導」,也不是說素人一定是「跟學生打成一片的實習老師」,想強調的是,政治素人能深化民眾對他的認同感,讓民意站在他那邊,這不失為一個凝聚民眾意識、且讓民眾的聲音能被聽到的方法。但政治素人最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就是煽動民眾情緒卻缺少實質作為,以個人魅力替代政見,難道不是一種民粹主義禍害民主自由的行為嗎?
說到政治素人與民粹主義,第一個想到的十之八九是美國總統川普。這位還沒當選就有許多爭議的總統,打著「讓美國再次強大」的口號,激起了中下階層的熱烈支持。川普時常在Twitter上發表過於情緒化的言論,也提出包括「美墨圍牆」、「穆斯林禁令」等具有歧視意味的政見。像川普這樣爭議性十足的候選人,為何能在大選時贏過公認擁有聰明才智的希拉蕊呢?答案就是「民粹」。看準民眾在全球化下日漸厭惡貧富差距過大的社會、懷念以前美國霸權的日子,同時下階層的民眾對於菁英們感到不滿(不過好笑的是,川普同樣是一生不愁吃穿的上層階級),這才讓川普有機會運用言語煽動人民的情緒,跌破大家眼鏡地當選美國總統。
這樣的「素人政治」真的是人民想要的嗎?人民想要的真的是「素人當總統」嗎?還是只是討厭舊有制度下的選擇?你究竟是討厭老師「考上好大學才是勝利組」的傳統觀念,還是實習老師真的教得很好?在「素人政治」當道的潮流下,看清楚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落實民主而非民粹,或許也是現代公民的必要技能。
責任編輯:張樂安 核稿編輯:邱淳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