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工作空間大解析(分享會)|活動紀錄

2020/02/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講者一:吳東東 經歷|CLBC 活動總監、聚樂邦行銷顧問、C.C.Work兆基商務中心行銷副理 
講者二:廖俊男 經歷|集思會議中心、公家機關的空間補助相關
講者三:劉丹尼 經歷|ATwork Co-working Space 共同創辦人、亞司媒體SOM數位看板創辦人

一、共同工作空間營運的核心條件

共同工作空間簡單來說就是:讓人們可以共同工作的空間;核心條件分成硬體規劃、機制設計、行銷社群三大類解析。

(一)硬體規劃

  1. 工作所需設備:開放辦公桌椅、共用廚房
  2. 開放式座位安排:可移動式桌椅、不固定座位
  3. 多功能空間規劃:冥想空間、遊戲空間、球檯
  4. 符合社群調性的風格: 區塊鍊、Maker、社會企業

(二)機制設計

  1. 空間規劃上要配合:減少隔間的設備,讓交流容易發生
  2. 透過系統協助:透過桌牌或是告示牌,上面寫「歡迎拍打餵食」或「歡迎跟我聊天」
  3. 讓人們可以認識彼此:增加公共空間,如廚房、遊戲場域,增加互動機會
  4. 交流可以發生:安排定期空間小聚,下班後的晚餐

(三)行銷社群

  1. 讓對的人進入空間:從空間主題的相關活動吸引客群,如創業圈、Maker、社會企業家
  2. 讓這些人常常來、留下來:定期交流、月聚、週聚
  3. 與這些人合作:長期相關活動、工作坊
小結:空間成本 → 決定辦公室(或活動場地)的租借定價 → 決定客群

二、如何經營出一間失敗的共同工作空間

三大元素只要少一樣,就很難成為一個好的Co-working Space
  1. 缺少人:人最為重要→只要有人,就可以創造互動機制,進而在不同空間發展樣貌(有點像「只要有人,就有社群」這句Slogan XD)
  2. 缺少機制:沒有互動成分,只有工作、沒有共同
  3. 缺少空間:固定式辦公桌,無法充分交流

三、共同工作空間的優劣

(一)誰是空間業者?

思考:擁有實體空間?租賃業者?地產商?有人流的地方?

(二)空間類別的優勢

  1. 主題性:社會企業、Maker、APP
  2. 功能性:事務所

(三)哪些數字跟業者有關

  1. 固定成本:房租、人事
  2. 時間成本:位子、稅額、營收、會費

(四)空間無法改變的條件(也是工作者無法改變的條件)

  1. 位置:地理位置完全無法更動
  2. 環境:附近環境無法更改,像是商圈
  3. 交通:交通方式無法更改

四、亞洲地區共同工作空間的剖析

Co-working Space=a group of people work at the same space=People x Space x Time X Purpose

(一)共同工作空間的競爭對手?

星巴克、麥當勞、摩斯漢堡

(二)客源主要來自哪裡?

臉書上有哪些社群/社團正在成形

(三)如何拓展客源?

自由工作者、小型團隊、網路社群

五、總結

空間營運最重要三元素,社群、機制、空間

#社群面

先設定空間的「主題」,像是程式設計培訓(好想工作室)、UX/UI設計聚落(Monospace),以及空間最終想成為什麼樣貌/規模,接著再去找這些客群出沒的地方。

#機制面

如何創造裡面的能量(機制),讓同樣產業的人會想要去「朝聖」交流,讓進去空間的人可以有契機互相交流,像是透過桌牌或是告示牌,上面寫「歡迎拍打餵食」或「歡迎跟我聊天」。

#空間面

塑造環境氛圍,讓來的人可以很沉浸在這個空間內;但空間會因為人跟機制而轉變,例如家教可以在麥當勞、自由工作者可以在星巴克工作、開會也可以在咖啡店(因素可能也是台北市空間太方便了)
謝謝看完這篇講座心得的你/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思維的創意想像》是工作之餘發起的 Side Project,因為近期快速吸收各種資訊跟商業知識(Input),但一直沒有地方輸出(Output),因此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包含商業知識、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目前已有產品開發、客戶成功、社群行銷、思維增長、職場日記等系列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