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可能同時處理太多問題,當他面對的範圍太大,就只能切割成幾個小部分,指派給下級組織解決。即使他英明神武,每一個都個別下達指令,就會產生時間差,時間損失就會讓整體任務失敗。這就是為何需要各種計畫及專案管理。
為何戰略計畫很重要?但為何講專案管理又要細分,也不照課本一步步做?上一章講得很清楚,人類的智能有限,原因就如此。
一頭獅子率領的一百隻羊,比一隻羊率領的一百隻獅子要強,其本質就是管理。管理在個人上是魅力,在群體上就是計劃,只談概念不講施行細節,沒有意義。
這其實是一個說來簡單,但多數人並不理解其本質的概念。
戰略學中使用專案管理的理由
這要用教育上的情況來解釋,義務教育百年以來,我們已經確定,人類的智力水準是呈現鐘形分佈。其中能夠看到問題就迅速在腦中作出計畫,排出流程加以解決的人,已經不到10%,還能馬上想出一套台詞,解釋給周遭的人聽懂,連1%都沒有。即使我們透過教育訓練,訓練出一群教官,不過就是讓這種比例拉高一些。以圖18為例子概略說明:
假設我們依照聰明才智把社會分成四種人,出生時大家都不懂,基礎(藍條)都是1。但根據其智力水準,受過教育後(紅條)的增長也不同,進入社會有了經驗(綠條),應該是會更厲害,而能否達到極限值就要看後天有沒繼續努力。在此我們可以發現,能力不足的很快就會抵達他的能力限度,其他人則還有進步空間。所以,為何訓練多數人很重要,專注在幾個菁英不是更好?
現代國家為何要普及教育
這是總數量的問題,我們用圖19來解釋,為何菁英教育,跟普及教育對國力的差會很巨大。
圖19-1 菁英教育的狀況,假設完全不管後段人的結果
假設菁英教育只管前面一半人,聰明人練到滿,中上的的隨便練,相乘戰力總數會是370。普及教育假設都只加成一定值,數值是490,所謂「蘊國力於基層」,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只是一種概算,筆者的意思是,若你重視中上到中下這段人數最多的一塊,組織只要夠大就會有充足的基層實力。
普及教育可以讓你去路上隨便抓一個團隊,都會抓到中上程度的足以擔任主管,但菁英教育除了那5%聰明人,其他都沒有領導統御的能力。若我們進一步將領導可以產生的團隊戰力算進去,只在乎最前面菁英的教育,會讓你有很強的團隊但數量少,其他的團隊都是廢材。反倒普及教育有大量中上程度,足以勝任一般任務的團隊,數量非常多。
以軍隊這種團隊作戰的組織來講,就是光一個將軍超強也沒用,只有幾個副官好也沒用,回頭去看中日戰爭就會知道,許多記錄提到國軍的師長,做的事情跟營長差不多,營旅長甚至要組織連級以下的戰術。那些留洋的將軍會這麼不知輕重?因為當時中國沒有基礎教育,抓來的士官與士兵程度極差,連基層軍官都不行,這讓中層以上的軍官非常辛苦,自己常常還得去充當教育訓練的班長。
台灣人對義務教育太習以為常,過去又太相信菁英教育聯考篩選,才沒發現普及教育的威力在那。能有基礎組織度,可以寫計畫跟規劃專案的,在人類的人口比例中大概不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