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入海洋,實踐生態保育

2020/06/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原報導於:2018-02-13
編採:賴彥竹 責任編輯:謝增
近年來,海洋垃圾、廢棄物、汙染等問題日益嚴重,也許許多人都曾看過海鳥信天翁肚子充斥著海洋垃圾的照片和海龜鼻孔被塑膠吸管插入的影片。而位在四面臨海的台灣,可以就近為海洋做點什麼,《台灣潛水》以此為基礎,開設潛水課程,訓練喜歡冒險探索、親近大自然的民眾,潛入海洋,一點一點撿拾海底垃圾,以實踐生態保育。
事實上,《台灣潛水》並非新創公司,課程總監陳琦恩表示,早在1980年由父親成立,當初主要以打撈沉沒失事的飛機、船隻,或是在興建碼頭時負責潛水工程的業務,直至2003年他接手營運,設立潛水課程。
他分享一次自己的潛水經驗,見到一條活生生的鰻魚嘴巴被釣魚勾勾住,看起來非常痛苦,同時也發現清晰透徹的海洋不復以往,進而反思自己從海洋中得到很多,像是在海洋教室中開設課程,賺了些錢並成家立業,但卻絲毫未回饋海洋些什麼。
因此,他決定參展雜學校,能向更多民眾推廣生態保育的概念。
《台灣潛水》團隊潛至海底時,發現魚隻被丟棄的魚線纏住,垂死掙扎後的情況。(圖/台灣潛水提供)
陳琦恩意識到海洋之大,僅靠他一人很難完成實質回饋。因此,為了讓更多人能加入保育行列,認為需要構想一個方式,拉近人與海的距離。靈機一動之下,覺得或許能夠透過教育潛水課程,吸引人們前來海洋。
因此「Bring Ocean into your Life」的概念應運而生,成為《台灣潛水》的教學目標,期望能透過「親海、知海、愛海」的三步驟,帶領更多人們一同維護海洋生態,將海洋融入你我的生活之中。
陳琦恩解釋,之所以有三步驟,主要慮及:若讓人們前來海洋踩浪踏沙,親身到現場,見到海洋污染的視覺衝擊,遠比在手機上,看到信天翁或海龜的影像刺激來得強烈。因此,推廣策略的第一步,需先找到讓人們願意踏入海灘的動機,使人們試圖親近海洋;接著,則是讓民眾認識海洋的特性,教授潛水的技能,使其將海洋視為自己的遊樂場,自然會希望自己玩樂的環境是乾淨、安全的,便會「愛海」了。
在海灘上,《台灣潛水》發現受傷的海龜,其脖子紅紅的、有出血的痕跡,推測可能受魚線拉扯。(圖/台灣潛水提供)
因此,《台灣潛水》透過可以與魚群共舞的潛水課程,吸引人們親海;再經由設計的課程,教授學生如何判別今日的海象是否合適下水、周邊的環境是否隱藏著暗流、在裝備進水或喝到水時,如何自救等潛水技能,以了解海洋知識,同時也透過課程,讓學生了解海洋生態保育的重要性、認識海洋文化等觀念;也讓學生們愛海,並鼓勵學生利用課程期間,潛入海底,實際擔任海洋的清道夫。
海底中,有許多漂浮的海底垃圾,《台灣潛水》鼓勵學員於課程中,潛入海底,一同加入撿拾海底垃圾的行列。(圖/台灣潛水提供)
而《台灣潛水》除了想推廣海洋生態保育的概念,也期盼透過參展雜學校,扭轉技職教育的印象,讓民眾了解成為潛水教練,絕非「只要願意,不需什麼高學歷或經歷,就能做到」,陳琦恩表示,成為一名潛水教練除了體能上需要徒手游400公尺,還需要能背著輕裝游800公尺,能至少帶1名學員離岸100公尺以上,並將人平安的帶回岸上。
同時,還需要學會海洋相關知識,事先運用氣象預測、至現場辯知海象狀況等專業知識,以及CPR、包紮等安全規範。他也透露,《台灣潛水》也立志成為培訓潛水教練的安心平台,提供專業的訓練、愛護海洋的心態,以展現台灣海洋之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雜學校
雜學校
Learn To Be:打造交流與串連的舞台,讓各種學習想法能夠被看見,互相碰撞、激盪,讓學習者可以在這邊想像、學習,勇敢選擇自己想學。 官方網站:https://zashare.org/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