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報導於:2018-02-10
編採:鄭珮宸 責任編輯:黃家茹

充滿一般輸出照片、手工製作的介紹和手縫娃娃,IDLC的攤位上暖洋洋的氛圍被山老師的熱忱和協助參展學生的笑聲點亮:現場實踐著生命教育的現場(圖:鄭珮宸)。
山夢嫻說,教育是為了「人」,因此想以有溫度的生命為核心,慎思並坐落回生命領域中:而生命教育,就是「生活的實踐與深耕」。正如一位國一女孩回憶老師對自己的啟發:「我當幹部的時候很挫折,結果老師看出來、在課堂上說她自己以前當幹部夾在同學和老師之間為難的故事,我就不知為什麼的哭了」。山夢嫻的生命教育並不是套裝課程,而是在與學生的互動關係中,添加更多反思性。
秉持這樣的理念,山老師的學生說她的課程展現了「很生命力的東西、那是態度」。這樣的態度是傳承的。在「南海的貓」粉絲專頁時,山夢嫻看到一群志工365天無私奉獻在照顧流浪貓,深深被打動,也促使她持續努力在制式的課程中帶入另一種DNA。她說,IDLC的logo上一條條紋路就是生命條碼,提醒自己的教育是紮根在生物課程中扎實的科學知識、但核心在生命。因此回到課程的運作上,她強調激發思考、挑戰自我、反省自己的情境;而這些最終都回到個人的生命厚度與豐富度。「很多人問我怎麼教的,我說不是教,是身教:你做到,學生就看到了」。
而這份感動的火花不僅重燃自己的生物課程規劃,還延燒到其他老師,用生命感動另一個生命,例如陶老師「就是互相陪伴、成為典範」,老師之間的相惜相知與共同努力,將熱情一點一點地散布出去。「對生命教育課程規畫有興趣的人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絡」,這是山夢嫻的招呼語、不同於其他攤位的打卡換扭蛋、按讚換禮物,「我沒有商品」。正是因為山夢嫻的理念其實是對老師的教學態度的翻轉,最大的障礙就在於無法複製、不能商品化快速推廣。但是山夢嫻的態度是堅定的:「這個課程會運作下去」。她希望有更多老師願意以生命教育的觀點回到課堂,找到最合適的課程,讓台灣教育界「繁星閃爍」;她期許自己創造這樣改變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投書】山夢嫻:僅談動物保護就算是生命教育了嗎?
相關文章:翻轉吧!生命關懷「心」思維!──當「iDLC」在雜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