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逝世百年後的反思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年是知名社會學者馬克斯‧韋伯( Max Weber)逝世一百周年,雖然台灣社會學界提及此事者甚少,但在日本政治學界卻有較為明顯的響應,如知名出版社中央公論便出版了兩本韋伯的傳記,一本由東京成蹊大學學者野口雅弘所著,另一本則是愛知縣立大學學者金野原撰述。
然而,韋伯的台灣知識界的影響卻可以說是無遠弗屆的,凡是對廣泛人文社會科學有濃厚興趣的學子,無人不知曉這位《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之作者的存在。韋伯對於資本主義的思考,翻轉了過去卡爾‧馬克思( Karl Marx)所認為的,資本家僅僅是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從事資本主義生產活動。在《新教倫理》一書中,韋伯認為德國北部與西歐北美等新教國家因為宗教信仰中的救贖觀念有助於資本家在精神層次上更積極推動資本主義生產。
除了《新教倫理》給予社會科學學科的啟發之外,更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晚年發表的兩篇演講,分別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Wissenschaft als Beruf)與〈政治作為一種志業〉( Politik als Beruf)。前者是勉勵有志於學術一途的學子,該保持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學院裡莊嚴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後者則是勉勵從事政治相關工作者,如何面對德國在戰敗後所面臨的社會亂局,如何保持堅定的信念卻又不致使理想崩潰。
韋伯有關政治的演講幾乎可說是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政治哲學的新思路,尤其是他認為一位理想的政治家應該要能在「心志倫理」( Gesinnungsethik)與「責任倫理」( Verantwortungsethik)之間調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共產主義和納粹主義快速在歐洲崛起,並且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不論蘇聯還是納粹,兩個政權旨在於打倒舊社會,並且創造出符合其意識形態的理想社會,為此不惜以獨裁手段控制轄下領土、侵略並佔領他國以及發明惡名昭彰的集中營和勞改營。韋伯雖然無緣見證到極權主義( totalitarianism)政治的興起,但他的啟發卻給了後來經歷戰爭並流亡海外的歐洲知識份子相當關鍵的思考方向。
不論是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的「人類條件」( human condition),還是弗里德里希‧海耶克( Friedrich Heyek)的「自發秩序」( sponteneous order),又或者是卡爾‧波普( Karl Popper)的「開放社會」( the open society),都在探討一個社會如何在各階層、團體的相互對話中取得有益的共識,而不至於使某一少數黨派的利益或意識型態凌駕於社會原有的秩序之上。韋伯政治關懷中所念茲在茲的,同樣也是如何保持大德意志帝國的利益,卻又不會為此利益而使國家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同樣,今天在台灣社會,許多台灣有志之士也抱持著和韋伯同樣的關懷,面對中國政權長期以來的威逼利誘,台灣人要如何在民主的社會環境當中尋找一國家利益共識,又不至於使國家的安全受到侵害。韋伯代表的是民主時代的一種新的政治態度,這種態度必然和獨裁政治與極權主義對立,它要求民主社會的政治參與者要有成熟的政治心態,能夠堅定自己的黨派的政治信念,又懂得觀風察勢,選擇對國家整體傷害最小的政治行動:
誰有自信,能夠面對這個從本身觀點來看,愚蠢、庸俗到了不值得自己獻身的地步的世界,而仍屹立不潰,誰能面對這個局面而說:「即使如此,沒關係!」( dennoch),誰才有以政治為志業的「使命與召喚」。
韋伯如此勉勵政治行動者們,百年以後也同樣勉勵著在地緣政治上受中國「鐵牢」圍困的台灣,保持希望,小心行事,等待帝國崩解,在自由的路上歌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本沙龍用於發表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課程之講稿、評論與論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危險的不自由就是我們體驗為自由的不自由」,齊澤克認為哲學能夠作為日常生活裡一個重要的「中斷」,讓我們產生疑惑,從而停下手邊的事情,進行關於存在的思考。而這一連串對於思考、對於自由、對於哲學的討論的開端,齊澤克選擇從幾年前一件中國網路上的熱搜話題開始。齊澤克稱其為:「在中國的一個奇蹟」。
  一種相對惹人厭但常見的例子是「我以前那麼辛苦,你們不能這麼輕鬆」。譬如許多人對兵役時長的討論、對學生上下學時間的討論都是以這樣的思維在進行。另一種表現則是拒絕社會進步,譬如拒絕去承認某些行為具有性騷擾的意涵,否則就必須要去將過去的自己理解為是一個長期進行性騷擾的「壞人」。
继之前的兩次思考,继续思考。 《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是为非理性的社會權力穿上了一层理性的外衣,所以要對其大加批判。 因爲社會權力是從現實中形成的,來源於物質利益的鬥爭,其本質就是非理性的。 我想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中國的“皇帝”制度。自從劉邦當上天子的那一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寡頭統治的鐵律,是德國社會學學者羅伯特·米契爾斯針對政黨等政治組織進行研究後,所歸納出之現象。該現象是政黨和其他大型政治集團總是形成官僚化組織,其領導人發展成為寡頭權力精英。 核心論點 政治組織的形成和發展是民主的自我毀滅因素,並使其成為寡頭政治:「組織機制顛倒了領導者與群眾的關係。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是一般人沒聽過的文字,敝人唸科學的背景,終於讓我搞懂無知之幕。也就是說大家都想好,但誰要去衝第一名?第一名的人可能就是犧牲的人。無知之幕是一種思想實驗,用以探討共生社會下的道德問題。其概念在1955年被經濟學家約翰·夏仙義提出,並為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在1971年於著作《正義論》
Thumbnail
海德堡與海德堡大學,城市與大學共生,海德堡大學是德國浪漫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搖籃。在老城閒逛,彷彿置身在馬克思偉伯(Max-Weber)、雅斯培(Karl Jasper)、盧卡奇(György Lukács)、.....等著名思想家駐足之地。特別要在學生餐廳用餐,體驗德國大學生的悠閒。
Thumbnail
也就因為如此,筆者必須說,以國家戰略的角度觀來看,不去在乎那些從來就與大學無緣的中下層同胞,而以中產階級以上的視角去看,絕對會出事。問題是,在乎就得做些甚麼,很多政策是抵觸我們那年代,包括筆者在內的自由經濟市場觀點。 亞歷山大大帝強在哪?要從他父親菲利浦,馬其頓之王開始談起,但長話短說,筆者大致說
一般人不會知道失去「學術自由」有多可悲⋯⋯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哲學與政治之間的火花,以及作者觀點對政治的價值觀與對社會的影響。文章深入探討政治學、社會組成等議題,並強調政治對每個人的生命都有關聯,指出人們選擇領袖是因為恐懼,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政治與公民的觀點。透過這篇文章,可以對政治有更深入的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最危險的不自由就是我們體驗為自由的不自由」,齊澤克認為哲學能夠作為日常生活裡一個重要的「中斷」,讓我們產生疑惑,從而停下手邊的事情,進行關於存在的思考。而這一連串對於思考、對於自由、對於哲學的討論的開端,齊澤克選擇從幾年前一件中國網路上的熱搜話題開始。齊澤克稱其為:「在中國的一個奇蹟」。
  一種相對惹人厭但常見的例子是「我以前那麼辛苦,你們不能這麼輕鬆」。譬如許多人對兵役時長的討論、對學生上下學時間的討論都是以這樣的思維在進行。另一種表現則是拒絕社會進步,譬如拒絕去承認某些行為具有性騷擾的意涵,否則就必須要去將過去的自己理解為是一個長期進行性騷擾的「壞人」。
继之前的兩次思考,继续思考。 《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是为非理性的社會權力穿上了一层理性的外衣,所以要對其大加批判。 因爲社會權力是從現實中形成的,來源於物質利益的鬥爭,其本質就是非理性的。 我想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中國的“皇帝”制度。自從劉邦當上天子的那一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寡頭統治的鐵律,是德國社會學學者羅伯特·米契爾斯針對政黨等政治組織進行研究後,所歸納出之現象。該現象是政黨和其他大型政治集團總是形成官僚化組織,其領導人發展成為寡頭權力精英。 核心論點 政治組織的形成和發展是民主的自我毀滅因素,並使其成為寡頭政治:「組織機制顛倒了領導者與群眾的關係。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是一般人沒聽過的文字,敝人唸科學的背景,終於讓我搞懂無知之幕。也就是說大家都想好,但誰要去衝第一名?第一名的人可能就是犧牲的人。無知之幕是一種思想實驗,用以探討共生社會下的道德問題。其概念在1955年被經濟學家約翰·夏仙義提出,並為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在1971年於著作《正義論》
Thumbnail
海德堡與海德堡大學,城市與大學共生,海德堡大學是德國浪漫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搖籃。在老城閒逛,彷彿置身在馬克思偉伯(Max-Weber)、雅斯培(Karl Jasper)、盧卡奇(György Lukács)、.....等著名思想家駐足之地。特別要在學生餐廳用餐,體驗德國大學生的悠閒。
Thumbnail
也就因為如此,筆者必須說,以國家戰略的角度觀來看,不去在乎那些從來就與大學無緣的中下層同胞,而以中產階級以上的視角去看,絕對會出事。問題是,在乎就得做些甚麼,很多政策是抵觸我們那年代,包括筆者在內的自由經濟市場觀點。 亞歷山大大帝強在哪?要從他父親菲利浦,馬其頓之王開始談起,但長話短說,筆者大致說
一般人不會知道失去「學術自由」有多可悲⋯⋯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哲學與政治之間的火花,以及作者觀點對政治的價值觀與對社會的影響。文章深入探討政治學、社會組成等議題,並強調政治對每個人的生命都有關聯,指出人們選擇領袖是因為恐懼,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政治與公民的觀點。透過這篇文章,可以對政治有更深入的思考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