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雜記第六篇-阿~~為甚麼我不想做我的期末報告rrrrr

2020/06/2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我寫這個文章的當下,我已經參加了畢業典禮大約兩週後,亦是所有考科完成的四天後。但我與這學期某課程的老師,亦是我的專題指導老師有約,那就是將這學期做得專題報告生出來給老師,以作為這堂課這學期的作業,所以現在我想寫這個文章的強烈動機,便是找回報告能繼續做下去的動機,不然我覺得我很失敗,夭壽。
  我剛剛跑去看了一個關鍵評論網的文章,是講到有關於內在動機的來源,以及他的消散以及再找回的過程。其文章網址我會列在這個段落最下面。這篇文章提到說學生的內在動機源自「自主性、勝任感以及自我連結」亦即「自我決定論」,而師長為了比較方便管理,對於上本身不這麼有趣課程的學生就會有「外部目的而生的獎勵行為、懲罰行為」亦即「行為主義決定論」等外部動機驅使學生做事,使得部分學生產生「疏離與放棄參與」的心態,對這種學生給予再多外部動機都無濟於事。因此這文章提到一教學方法,那便是在起初設立教學環境時,將這環境打造成「自主選擇及參與感極大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1708
好,那我原本的內在動機是甚麼?
  若是不具有「自主選擇及參與感極大化」的環境,那麼原本會讓我喜歡做這件事情的「自主性、勝任感以及自我連結」的論述會甚麼甚麼?我貌似是因為原始對於科學或是自然萬物的好奇心,究竟這世界背後是怎麼運作的。因此在大學時接觸了地球物理探勘相關的課程時,產生對於震波勘測的各種應用產生興趣。所以對於各種震源產生的震波特徵,諸如日常洗澡、打桌球、走路、開車、主機、睡覺打呼以及講話等所發出的各種震波,基本上只要能讓物體動,基本就會有震波,只不過能量強弱或是振動頻率快慢而已。所以瞭解這些東西會讓我有興趣,透過實際觀測來看這些訊號特徵。
動機的消散-外部動機的介入
  我大概是非常容易產生疏離與放棄參與的心態吧,對此有非常多先例,因為幼年或是過往成長經歷當中,我基本上都是被排擠為主,然後家庭也沒有很好的親情環境,一直都處於比較少人鼓勵以及陪伴的一種顛簸狀態,因此與這個班級,或是這個世界幾乎都沒有存在感或是現實感,所以會處在一種不安全感的狀態當中,也就是無法對自己的人類身分產生「勝任感」;因為自己的社會身分實在過慘,無法接受對自己社會身分跟自己「產生連結」;因為社會排擠自己,所以也無法「參與」。綜合這三項連自己活著的動機都不明,更何況是比較無趣的事情,諸如做研究xd。不過這是一個比較遠的原因。
  比較中期的原因大概是整個大學的體制吧,雖然過去的體制不是沒有壓制,但因為自己本來成績就很差,所以完全沒在管成績,自己學自己的東西,成績只是單純做為自己有沒有學好這個學科本身而已。大學也是類似的存在,一直有著背後的成績壓力。唯一不一樣的就是老師平均的講課能力:高中>國中>國小>大學>幼稚園,但是幼稚園的東西實在過於簡單,不需要太好的教學能力也可以懂,所以沒關係。當內在動機無法給予,外在動機又一直存在的狀況,就只剩下學科背後本身的熱情以及是否能透過講的人講出來,並且能清楚描述每個段落的目的,還有他的用途,能夠讓自己有辦法在聽課時,補充這個內在動力。象徵自由的大學反而讓我的內在動力,因為上課的內容聽不懂,又沒有適時給予概略的大目的,讓我沒有辦法產生「自我連結」,又加上課堂上本身就無法有太多的「參與」,唯一有的大概就是舉手發問跟課後詢問吧,我們大學課堂上的舉手發問屈指可數,我大概可以算的上一半吧,那學的過程當中因為大學課程量又過多無法學習完全,使我「勝任感」極度缺乏,使得學這個東西的內在動力實在的缺乏。
  近因便是學期初有的那一種做專題以及學科的熱情,被一直不斷襲來的作業小考壓的無法回想起初始的原因,特別是期末更是達到一個禮拜有七份作業還加上兩個小考的窘境,使得在最後三天幾乎都是無法睡覺的,所以一結束這個外部動機(學期),便休息了三天之後才可以在研究室電腦前面對研究數據,而無法對報告進行動筆。(好啦還是有動一點點,把大綱都寫上去了)
那我要怎麼讓我的內在動機找回來?
  文章的狀況只能對應到一開始的設立內在動機的環境,也就是「自主選擇及參與感極大化」,卻沒說已經內在動機被摧殘的解決方法,因為貌似有種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感覺,不管是童年到現在的成長造成的遠因,抑或是近期學科大爆炸讓自己無法好好睡覺的近因,都讓我對面對困難或是「挑戰」產生了PTSD,因此在這篇文章所另外推薦的文章當中提到(文章連結同樣放在此段落底端),對於童年都充滿逆境的學生而言,應給予的是「保護、陪伴」,所以我大概要抓朋友或是長輩及老師來陪伴吧,抑或是像現在這樣,透過尋找原因的模式讓自己能陪伴自己。當然還有原本的建置環境就需有的「自主選擇及參與感極大化」,相輔相成的讓自己重新再生成內在動機。
台灣社會貌似也有類似問題
  大多數人都抱持著類似的「心死狀態」,是源於內在動機的一再摧毀,我不知道我是怎樣觀察到這種現象的,而這種東西很主觀,大約是從父輩的朋友描述的「年輕人都沒用,出來不知道要幹嘛」,可是打消年輕人的卻又是父輩,通常會以「念書筆我們那個時代好啊,能念就念」然後當年輕人念上來了大學碩士博士,又會以「念那麼多又不一定找到工作」打消年輕人的內部外部動機,除此之外當然也是一種教育以及社會價值觀,灌輸一種為了錢、為了權名等一切強勢的文化才是正確的社會價值版情緒勒索,這種單一價值觀充斥著整個社會,不只年輕人是如此。讓台灣社會的人們生活當中,只能有強勢文化的存在,無法在生活當中有不同東西的存在,也就是文化的「自主性」;因為親人之間只想對,無法讓生活對於自身無法產生「連結」,而只允許對強勢文化產生「連結」;更因為以上兩項,讓台灣人民沒法做到強勢文化的標準一樣,因而無法產生「勝任感」。綜三者所述,便產生了群體的內在動力喪失。
  好像不只如此,我上一篇的文章(后伴生)當中提到各種搬離旗津這個島嶼的狀況,就是因為民眾對在地缺乏內在動機(土地與自身的連結-在地認同、自主性或是參與感:在地發展、在地意識),而只有外在動機(強勢文化:如發展、錢、升學、交通便利性)在過去旗津還是高雄都心時就是如此吧,因為都市文化就代表發展。只有重視以在地為主的內在動機發展,人們才會留下來吧,這也是為甚麼最近政府推地方創生,也是想喚起心死的台灣人民重新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吧。
給指導教授看的東西(但是你也一樣可以看)
老師你可能要從第二段開始看]
  對你沒看錯,我之後會把這文章的連結傳給老師,也就是這篇文章代表就是一個跟老師拖時間理由的過程,但我是覺得我拖得滿合理的,但真的很對不起老師,接了我這顆燙手山芋。
  老師我已經在這個寫文章的過程當中對自己實現陪伴了,而且能寫完這個文章對自己很有參與感,所以不用太擔心。但是比較讓您擔心的是,我今晚或是這兩天不會交出報告,我反而會是一直將每次分析到的各筆數據的有趣狀況跟您進行分享,以便於時時補充自己的內在動力,讓這件事情能做完。然後因為此份報告會有影片的關係,也想將此份報告放在方格子這個平台,在給老師作為學期作業的評量的同時,也可以將這個分析過程能分享給我的朋友,因為能看到這邊文章的朋友都不是普通朋友XD。
  但是要先預告一下此項報告可能無法打的完整,因為不知為何不想在報告上贅述過多不必要的詞彙,因此在目的以及方法的用字上會更為精簡,而著重於有二十多筆訊號頻率頻譜圖形、現場拍照以及地點甚至是影片的分析上。
    2會員
    56內容數
    2020上天透過武漢肺炎降罪給人類,希望藉由祭拜祈求地官大帝赦免人類的罪,也同時赦免還留在基隆的老大公、好兄弟們生前的罪孽,以超度祂們殘留在人世間的苦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