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增長日記05|建立公式思維,減少散點思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零、前言

《思維增長日記》是自己額外想發起的 Side Project,因為近期快速吸收各種資訊跟商業知識(Input),但一直沒有地方輸出(Output),導致最近的腦袋有點卡住,吸收了用不上,不吸收又有點焦慮,因此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可能是趨勢詞彙、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
最近在找這系列的主題花了一些時間,一方面是不想單純名詞解釋,另一方面也希望這個主題跟自己有關,且在生活或工作是用得上的概念,而不是一個高大尚的名詞。

一、什麼是「散點思維」、「公式思維」?

這兩個詞是我在《劉潤.商業洞察力》第 26 講聽到的,散點思維是指思考很發散,例如討論過程中突然迸出一句「欸對了這樣能不能?」,或是「我突然想到好像可以這樣?」,這種「單點式」、「偶然」、「突發」的思考就叫「散點思維」。
公式思維則是透過完整的思考脈絡去推演結論,以行銷的銷售漏斗公式為例,從「銷售=流量x轉換率x客單價x回購率」這個公式可以很明確知道團隊的下一個方向要往哪走,也能快速推演什麼因素會導致什麼結果。

二、為什麼我們應該培養公式思維

雖然在某些產業可能會需要「靈感」來工作,像是社群行銷、廣告、影音等,但也有些前輩鼓勵養成自己的「工作公式」,意思是就算靈感枯竭,也能有一套產出內容的方法。
而這也是我最近在訓練的,過去我的思考偏向散點思維,常常是看到什麼才想到什麼,或是常依賴各種單點刺激去做下一步,例如社群行銷,沒有靈感就導致工作進度拖延,因此我自認為我需要公式思維來提升未來的執行效率。
破除散點思維,建立公式思維。

三、生活中還會遇到哪些情境

我舉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例子,分別是面試考題、開店建議、向上提案。

(一)大公司面試考題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是講 Google 常會面試一些特殊題,像是「一輛公車可以塞幾顆乒乓球」、「這座城市有多少台汽車」等,其實都是在考驗這個面試者有沒有「公式思維」,他能不能在短時間建立一套公式,推算出他的答案,而非用「散點思維」拼湊出一個答案。

(二)朋友開店的建議

假設有朋友要開一間咖啡店、早午餐店,以「散點思維」的話,我們有可能會說「那個 XXX 的特殊甜點好像很熱門,可以做類似的」、「OOO 的迷你丼飯最近很夯」,但其實應該要透過「公式思維」計算這個區域有多少家類似的店,各別的人流大約多少、客單價約落在什麼區間、什麼產品回購率最高等等,不能只憑「感覺」來做事,凡是需仰賴「數據」及「公式」

(三)向主管的提案

假設要向主管提社群行銷案,同樣也需要完整的脈絡,例如:「因為 X 因素,我們採用 Y 方案,希望達到 Z 成果」,當然如果是一些創意提案,可能有些仍會用「我想試試看這個方式」、「我突然想到這個方向」,「散點思維」在某些情境可能還是可以使用

四、從一個要素,到連接關係

這篇比較像是給自己的思維期許,雖然上面都說要公式思維,但《思維增長日記》這系列目前是散點思維沒錯(暫時還沒想到要用什麼邏輯串起來XD)。
未來會試著把不同的思維要素串成系列文章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思維的創意想像》是工作之餘發起的 Side Project,因為近期快速吸收各種資訊跟商業知識(Input),但一直沒有地方輸出(Output),因此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包含商業知識、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目前已有產品開發、客戶成功、社群行銷、思維增長、職場日記等系列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得到 APP 在 2016 年上線,知識經濟的浪潮更加巨大,開始加速台灣的知識傳遞,開始燒起知識焦慮,意思是對於吸收知識產生自我危機感,普遍因為目前知識的碎片化,因此擔心自己學得不完整、落後別人。資訊肥胖症則是過度吸收資訊而未內化,導致許多想法壓在心理產生負擔。
悼詞美德出自戴維.布魯克斯的《品格之路》,羅振宇在《知識就是力量》特別提出的概念,意思是人過世後,親朋好友在他的葬禮上,根據對他的印象,會想到、念出的那段詞,例如友善、英勇、誠實、忠實等。另一個對照詞-簡歷美德,意思是履歷中列出的那些豐功偉績。
終局思維是我在《得到》聽到曾鳴教授所提出,意思是面對很多選擇時,從「終點」出發考慮問題,來決定「當下」的選擇。以大學生涯為例,如果是大一新生,先思考大四畢業想成為什麼樣的畢業生,再回推現在應該要修哪些課、參與哪些活動;以職涯為例,先思考 50 60 歲想做到哪個職位
在《得到》的一次例會影片,看到羅振宇形容公司最怕一種人-「反饋黑洞」,意思是無論你給他什麼建議或詢問,他都如黑洞一般直接吞下你的想法,但不會吐出任何東西。
得到 APP 在 2016 年上線,知識經濟的浪潮更加巨大,開始加速台灣的知識傳遞,開始燒起知識焦慮,意思是對於吸收知識產生自我危機感,普遍因為目前知識的碎片化,因此擔心自己學得不完整、落後別人。資訊肥胖症則是過度吸收資訊而未內化,導致許多想法壓在心理產生負擔。
悼詞美德出自戴維.布魯克斯的《品格之路》,羅振宇在《知識就是力量》特別提出的概念,意思是人過世後,親朋好友在他的葬禮上,根據對他的印象,會想到、念出的那段詞,例如友善、英勇、誠實、忠實等。另一個對照詞-簡歷美德,意思是履歷中列出的那些豐功偉績。
終局思維是我在《得到》聽到曾鳴教授所提出,意思是面對很多選擇時,從「終點」出發考慮問題,來決定「當下」的選擇。以大學生涯為例,如果是大一新生,先思考大四畢業想成為什麼樣的畢業生,再回推現在應該要修哪些課、參與哪些活動;以職涯為例,先思考 50 60 歲想做到哪個職位
在《得到》的一次例會影片,看到羅振宇形容公司最怕一種人-「反饋黑洞」,意思是無論你給他什麼建議或詢問,他都如黑洞一般直接吞下你的想法,但不會吐出任何東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構思,動詞,指運用心思,常指寫文章或創作藝術前所用的思考。」 「構思其實是一種想像力,在事情尚未發生之前,先想像出它完成後的模樣。 覺得這模樣還不錯,修修補補,加以完善,然後動手實際操作。」 「有兩種靈感值得珍藏。一種事你明顯感覺到可以跟著他順流而下,把所有關節都打通。 另
Thumbnail
那天有人PTT上面問到關於電子商務的問題,讓我非常疑惑,因為他問到:主要希望能提高網站的訂單轉換率(訂單/不重複人數)、以及有什麼creative initiatives可以提高訂單轉換率,以及提高客單價、不重覆拜訪人數等。
Thumbnail
作者是中國的商業顧問劉潤,他在這本書教大家如何思考世界運作背後不變的「底層邏輯」,讓大家可以運用在不同環境及情境中。 邏輯是大腦的運算路徑,邏輯之間沒有對錯。本書用很多例子去講述「底層邏輯」的觀念👇🏻 1️⃣個人層面的底層邏輯 ➿每個人的心中應有三種對錯觀:法學、經濟學家、商人
Thumbnail
要將工作做好,除了目標、效率、團隊合作等因素之外,創意也是重要的一環,但創意是與生俱來的嗎?為什麼有些人總可以想出很多具有創意的想法,但我為什麼總覺得自己沒有創意呢?創意有辦法培養嗎?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的作者Charles Duhigg首先從學術界找出蛛絲馬跡,學長所發表的論文,
本文探討了RWW法則、PMI思考法和停、看、聽的應用在商業、教育、服務等領域的應用。透過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探討,深入分析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對解決問題的關鍵作用。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系統思維的重要性,強調理解元素、關係及其背後規律對洞察複雜系統至關重要。書中以商業模式變化為例,展示如何透過系統思維識別時代機遇,提升競爭力。此外,強調系統思維在學習中的應用,促進跨學科理解、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為適應未來變化奠定基礎。
Thumbnail
今天我想聊聊關於--懂邏輯思考有什麼用? 會提到這問題,起因是因為我在過年前和一位同學聊天時,我發現自己因為閱讀了一些書籍,加上實踐一些東西後,腦子對於創業有了一些體悟,並明白商業的核心是--提供市場需要的產品,而非天天想著要發明新東西。
Thumbnail
閱讀分享 書名:底層邏輯 1主題:如何快速洞察本質-解決問題的底層邏輯 重點摘要 1.商業顧問的核心能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洞察力。 2.洞察力是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科學的方法練習精進。 3.系統=要素 X 連接關係 系統-一組相互連接的要素 要素-要素可以想成零件,是我們表面看的
Thumbnail
很多人都會覺得商業之道很複雜,需要很高深的理論。 其實大家忘記,商業的意義就是在我們的身旁隨時發生的事情。 早上去買個早餐,聽說巷口開了一家美X美的早餐店正在特惠,改吃這一家看看。 中午跟同事講好,不要再訂重複的便當,實在已經吃到膩了。 昨天拿到一張大鬍子滷肉飯優惠卷,買大送小。不然試看看。 最近
Thumbnail
關於創新,創意,創造力,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跟金錢在上面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資深教授威廉·達根所著的《解決創新問題只需要靈光一閃》,認為三走就足矣: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構思,動詞,指運用心思,常指寫文章或創作藝術前所用的思考。」 「構思其實是一種想像力,在事情尚未發生之前,先想像出它完成後的模樣。 覺得這模樣還不錯,修修補補,加以完善,然後動手實際操作。」 「有兩種靈感值得珍藏。一種事你明顯感覺到可以跟著他順流而下,把所有關節都打通。 另
Thumbnail
那天有人PTT上面問到關於電子商務的問題,讓我非常疑惑,因為他問到:主要希望能提高網站的訂單轉換率(訂單/不重複人數)、以及有什麼creative initiatives可以提高訂單轉換率,以及提高客單價、不重覆拜訪人數等。
Thumbnail
作者是中國的商業顧問劉潤,他在這本書教大家如何思考世界運作背後不變的「底層邏輯」,讓大家可以運用在不同環境及情境中。 邏輯是大腦的運算路徑,邏輯之間沒有對錯。本書用很多例子去講述「底層邏輯」的觀念👇🏻 1️⃣個人層面的底層邏輯 ➿每個人的心中應有三種對錯觀:法學、經濟學家、商人
Thumbnail
要將工作做好,除了目標、效率、團隊合作等因素之外,創意也是重要的一環,但創意是與生俱來的嗎?為什麼有些人總可以想出很多具有創意的想法,但我為什麼總覺得自己沒有創意呢?創意有辦法培養嗎? 《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的作者Charles Duhigg首先從學術界找出蛛絲馬跡,學長所發表的論文,
本文探討了RWW法則、PMI思考法和停、看、聽的應用在商業、教育、服務等領域的應用。透過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探討,深入分析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對解決問題的關鍵作用。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系統思維的重要性,強調理解元素、關係及其背後規律對洞察複雜系統至關重要。書中以商業模式變化為例,展示如何透過系統思維識別時代機遇,提升競爭力。此外,強調系統思維在學習中的應用,促進跨學科理解、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為適應未來變化奠定基礎。
Thumbnail
今天我想聊聊關於--懂邏輯思考有什麼用? 會提到這問題,起因是因為我在過年前和一位同學聊天時,我發現自己因為閱讀了一些書籍,加上實踐一些東西後,腦子對於創業有了一些體悟,並明白商業的核心是--提供市場需要的產品,而非天天想著要發明新東西。
Thumbnail
閱讀分享 書名:底層邏輯 1主題:如何快速洞察本質-解決問題的底層邏輯 重點摘要 1.商業顧問的核心能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洞察力。 2.洞察力是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科學的方法練習精進。 3.系統=要素 X 連接關係 系統-一組相互連接的要素 要素-要素可以想成零件,是我們表面看的
Thumbnail
很多人都會覺得商業之道很複雜,需要很高深的理論。 其實大家忘記,商業的意義就是在我們的身旁隨時發生的事情。 早上去買個早餐,聽說巷口開了一家美X美的早餐店正在特惠,改吃這一家看看。 中午跟同事講好,不要再訂重複的便當,實在已經吃到膩了。 昨天拿到一張大鬍子滷肉飯優惠卷,買大送小。不然試看看。 最近
Thumbnail
關於創新,創意,創造力,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跟金錢在上面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資深教授威廉·達根所著的《解決創新問題只需要靈光一閃》,認為三走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