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科學的年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The meaning of it all thoughts of a Citizen-Scientist
科不科學,他是個問題。(science or not ,it is a question?!)在放假重讀這本費曼演講錄的翻譯,特別有感覺。
寫在換業務前夕,老實說,做了很多看似"科學"也不太"科學"的事。求學期間,統計向來不是我的專長,但接目前業務的這一年半來,做了太多的統計,也做了許多政策上的推論,規劃。
一如這書說的,科學是一種技術、一種存疑、一種系統化解決問題的歷程。這個意義下的科學,他可以說明的是,按照系統化技術的觀察結果,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大致的樣子。憑此,在驗證後,可以說服多數人相信,這樣的說明是有意義、有影響力的。
而政策,如果能夠透過一群專家,藉由系統化解決問題的歷程,告訴我們未來可能發生狀況大致的樣子,也許政府或統治者就能夠比較"科學"的解決我們的問題,比較"科學"的決定政策。
事實上,所謂的科學,或者這個意義下的科學,她描述的是一個事實發生的可能,並不協助我們去釐清,我們是否希望未來事情如此發生,或者我們對於這樣的後果接受度如何。
這個區別是重要的,其實這也是本很適合政策研究者、決定者看的一本書。對社會或解決許多不是自然科學問題的狀況來說,科學只能提供資訊,其他的問題,並不是科學要回答的問題,也不是科學可以回答的問題。
我們可以透過精算,了解這個政策影響的人、要花多少錢、預期的成效如何,但我們並不能透過科學的方法來告訴執政者或有權力決定的人,這樣的後果是不是我們要的。
做政策、看數據、擬方案,大概是我這一年半來做最多的。重讀這本書,也是給我自己一個機會,重新審視我這一年半來的工作。老實說,不論是不是個科學的年代,citizen的能量,和費曼的年代不可同日而語。科學家、研究者在現在扭曲的制度中,也不一定這麼願意懷疑、願意發現新事物,並且中得到樂趣。
科學精神的價值與自由討論,是這個時代很重要的價值。從國民黨的黨紀處分、死刑的存廢、偏鄉小校的經濟問題到十二年國教究竟應該怎麼推行,都是可以自由討論的。這個可貴的精神,在現在,這個費曼沒經歷過,我們正在經歷的社會中,到底還存留多少?我們自由嗎?我們還懷疑嗎?我們還是從發現新事物中得到樂趣嗎?
我想,從自由和發現新事物中得到樂趣,是一件重要的事。祝耐心看完這篇的每一位,也從發現新事物中得到樂趣。一種純粹而真摯的樂趣。就像1963年費曼英姿煥發的進行這系列演講時,所闡述的那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6會員
501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蔡書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又到了每週一書時間。(奇怪,什麼時候推出這個單元了?其實也不知道下週會不會有小書推薦就是了) 今天要來跟大家推薦的是《公民,不服從》。首先還是照例要來個作者介紹。作者是個米國人,被奉為精神導師。什麼?你不知道精神導師?像左岸艾未未、劉曉波;武俠界的金庸、古龍;科幻界的倪匡;情愛界的瓊瑤一類人物。對了
偷寫論文的空,趁搭車南來北往間,看點臺灣史的小書,是這陣子少數的消遣。 這本書是一些小文章構成的,圍繞著一個主題「警察」。廣義的警察由警察和警官構成,從日治時期繼受自歐洲的警政制度,輾轉成為取代軍事武力的一種社會控制,在臺灣又因統治的需要,強化到有些無可取代,及至國民黨敗逃來臺,接收了這個社會控制工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作者從海洋生物學終身職教授轉換身分到Hollywood去,調整了自己的角色,並且說明一個好的研究如何週知所有對研究有興趣的人、擴大影響力。撇除一直業配自己前一本書不談,我認為他用了淺顯的方式告訴大家如何組織一個好的提案,並且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模組,幫助每個想要改善自己溝通的專業人
偷空看小說。在NBA季後賽開始,但期中報告襲來其實沒什麼空的這時候。 如果棒球是臺灣許多職業運動迷的共同回憶,那簽賭一定也是大家共同的痛。小說以簽賭、球迷試圖透過數據分析了解職業棒球運動作為基調,開始一場天分、名氣和熱情的長篇故事。 HBL之所以好看,是因為球員總是卯盡全力的在場上比賽。職業運動作
飛到澳洲這段航程,就覺得自己應該無法睡得太好,於是帶了本出版很久但一直沒跟風的小說,打發無聊時間。(但大部分的時間睡到空姐總是在餵食前看到生猛野獸倒退一步 都不劇透的話,書評實在難寫。大抵而言,作者東野先生透過幾個在人生轉捩點猶疑的人,因為陰錯陽差而做出選擇,最後驀然回首,感謝起那個當下的一切。
連假不長,只是不幹正事。總之,我在連假時,讀完了這本中二書。但推薦給每一任教於教青春期孩子就讀階段的老師讀。 主角霍爾頓,是一個有中二病的青少年。倘若,你不曉得啥是中二病,那麼你可以咕狗一下,或者讀一下這本書。他就是被當到一個地步,所以被迫離開他就讀過的第四所中學,開始了這一段中二的故事。 老實說
又到了每週一書時間。(奇怪,什麼時候推出這個單元了?其實也不知道下週會不會有小書推薦就是了) 今天要來跟大家推薦的是《公民,不服從》。首先還是照例要來個作者介紹。作者是個米國人,被奉為精神導師。什麼?你不知道精神導師?像左岸艾未未、劉曉波;武俠界的金庸、古龍;科幻界的倪匡;情愛界的瓊瑤一類人物。對了
偷寫論文的空,趁搭車南來北往間,看點臺灣史的小書,是這陣子少數的消遣。 這本書是一些小文章構成的,圍繞著一個主題「警察」。廣義的警察由警察和警官構成,從日治時期繼受自歐洲的警政制度,輾轉成為取代軍事武力的一種社會控制,在臺灣又因統治的需要,強化到有些無可取代,及至國民黨敗逃來臺,接收了這個社會控制工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作者從海洋生物學終身職教授轉換身分到Hollywood去,調整了自己的角色,並且說明一個好的研究如何週知所有對研究有興趣的人、擴大影響力。撇除一直業配自己前一本書不談,我認為他用了淺顯的方式告訴大家如何組織一個好的提案,並且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模組,幫助每個想要改善自己溝通的專業人
偷空看小說。在NBA季後賽開始,但期中報告襲來其實沒什麼空的這時候。 如果棒球是臺灣許多職業運動迷的共同回憶,那簽賭一定也是大家共同的痛。小說以簽賭、球迷試圖透過數據分析了解職業棒球運動作為基調,開始一場天分、名氣和熱情的長篇故事。 HBL之所以好看,是因為球員總是卯盡全力的在場上比賽。職業運動作
飛到澳洲這段航程,就覺得自己應該無法睡得太好,於是帶了本出版很久但一直沒跟風的小說,打發無聊時間。(但大部分的時間睡到空姐總是在餵食前看到生猛野獸倒退一步 都不劇透的話,書評實在難寫。大抵而言,作者東野先生透過幾個在人生轉捩點猶疑的人,因為陰錯陽差而做出選擇,最後驀然回首,感謝起那個當下的一切。
連假不長,只是不幹正事。總之,我在連假時,讀完了這本中二書。但推薦給每一任教於教青春期孩子就讀階段的老師讀。 主角霍爾頓,是一個有中二病的青少年。倘若,你不曉得啥是中二病,那麼你可以咕狗一下,或者讀一下這本書。他就是被當到一個地步,所以被迫離開他就讀過的第四所中學,開始了這一段中二的故事。 老實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綜觀歷史,在每個時代,都有當代認為理所當然,世人也深信不疑的科學理論。 我們現在看起來可笑的地心說,或是物體燃燒的燃素說。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愛因斯坦,也無法解釋很多現象。 所以科學是什麼?科學就是當代人類認為理所當然,然後會被未來推翻的東西。 就像非洲的巫術,中國的中醫。
「物理學家費曼:"科學哲學對科學家的用處,跟鳥類學對鳥的用處一樣。"鳥不需要鳥類學指導,科學哲學也一樣無法指導科學。」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規則不能決定所有事情。」 「物理理論都是一些臨時的模型。物理學並不是在探究真實世界的本質。物理學只是在試圖描寫世界的運行方式而已。」 「世界是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Thumbnail
理查.費曼是美國知名理論物理學家,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88年逝世。《別鬧了,費曼先生》並非一般的自傳,而是費曼和友人之子雷頓,長期一起打鼓,雷頓之後將與費曼聊天的內容整理編輯,經費曼同意出版。雖非費曼親筆撰述,總是本人首肯的紀錄,可視為現身說法。 《別鬧了,費曼先生》首先是「小頑童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你即便不是一個工程師、工人或發明家,你每天都要在社會中處理那些人跟人之間的往來關係,如果你對於階級、對於平等、對於多元、對於尊重沒有任何理解,你就會像把一大塊純鈉丟到水裡一樣,因為一份信手亂寫的文宣在社會上引發爆炸。
  一場在美國長島舉行的跨領域研討會中,物理學家費曼注意到自己的格格不入。他發現主辦單位給的建議書單裡的書他一本都沒讀過,而那些與會的其他人員--包括牧師、教士、法律專家與歷史學家--討論的問題他一點都聽不懂。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綜觀歷史,在每個時代,都有當代認為理所當然,世人也深信不疑的科學理論。 我們現在看起來可笑的地心說,或是物體燃燒的燃素說。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愛因斯坦,也無法解釋很多現象。 所以科學是什麼?科學就是當代人類認為理所當然,然後會被未來推翻的東西。 就像非洲的巫術,中國的中醫。
「物理學家費曼:"科學哲學對科學家的用處,跟鳥類學對鳥的用處一樣。"鳥不需要鳥類學指導,科學哲學也一樣無法指導科學。」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規則不能決定所有事情。」 「物理理論都是一些臨時的模型。物理學並不是在探究真實世界的本質。物理學只是在試圖描寫世界的運行方式而已。」 「世界是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Thumbnail
理查.費曼是美國知名理論物理學家,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88年逝世。《別鬧了,費曼先生》並非一般的自傳,而是費曼和友人之子雷頓,長期一起打鼓,雷頓之後將與費曼聊天的內容整理編輯,經費曼同意出版。雖非費曼親筆撰述,總是本人首肯的紀錄,可視為現身說法。 《別鬧了,費曼先生》首先是「小頑童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你即便不是一個工程師、工人或發明家,你每天都要在社會中處理那些人跟人之間的往來關係,如果你對於階級、對於平等、對於多元、對於尊重沒有任何理解,你就會像把一大塊純鈉丟到水裡一樣,因為一份信手亂寫的文宣在社會上引發爆炸。
  一場在美國長島舉行的跨領域研討會中,物理學家費曼注意到自己的格格不入。他發現主辦單位給的建議書單裡的書他一本都沒讀過,而那些與會的其他人員--包括牧師、教士、法律專家與歷史學家--討論的問題他一點都聽不懂。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