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宇宙正能量|第三章:正念冥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文字整理 / 卬上陀壹

學會如何「打坐」之後,第二步便可以來修練「正念冥想」了。
何謂「正念冥想」?
正確的說,「正念」和「冥想」是兩個概念。
所謂「正念」,是有意識地察覺。是一種注意力的練習。它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力維持在當下。也就是說通過此練習,可以有意識地察覺、集中注意力在當下的想法、感覺、行為和一切的事情上。
而「冥想」則是有意識的不察覺。可說是一種讓人的思考進入沉澱的過程,從而透過專注於當下而達到心理及生理上的改變之感知。
因此,「正念」和「冥想」便成了相輔相承的修行理念--「正念」可以幫助「冥想」的進行,而「冥想」則可以協助「正念」的持續。
也之所以如此,「正念冥想」這個名詞自然而然成為修行人的說法。
以下這一段文是我從某個網頁轉載而來供參考的:
在練習正念冥想的過程中,身心的連結是首先要理解的概念,正念冥想的當下,你的身體是放鬆的,但你的注意力是專注的。正念冥想看似相當抽象,但它其實是有充份神經科學根據的,有實驗證實,正念冥想的過程中,左側前額葉較右側活躍,這部分腦區的活動與正向的感受及想法有關。
許多其他文獻也指出,正念冥想可以降低壓力、焦慮,改善憂鬱的情緒,並能夠提升免疫系統。進行正念冥想練習後,人們發展出較好的壓力調適能力、較能夠維持平靜,透過反覆的練習,甚至能透過正念冥想產生正向的情緒。
所以說,在「打坐」的過程當中,只要可以真正進入到「正念冥想」,便可將你帶入一片寧靜放鬆,如仙般的意境。

如何正念冥想?

很多人都誤解,以為「正念冥想」要有專門的老師指導才能進行。其實不然,其方法很簡單而已,你只要做這三步驟即可:。而此步驟,一般人藉由「打坐」便可完成。
就如我上篇教導的,找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盤坐,閉上雙眼,將你的意識集中在某件事情上(一般是專注自己的呼吸),然後留意自我想法的流動。儘量有意識地將自己與那些紛亂的想法分離,讓自己維持在「沒有在思考」的狀態中(注意:此時的你不是分心,反而是極度專心在狀態之中。)
在打坐當中,有三個基本的現象或者說主要的現象必須要察覺。這三個主要的現象就是:
  1. 腹部的脹起、收縮。
  2. 坐的姿勢。
  3. 身體的接觸。
假設你當下沒有任何明顯的現象生起,你就得觀察這三個基本現象。比如說:在打坐開始之時,如果沒有任何明顯現象生起,你可以開始正念觀察腹部的脹起、收縮。
當你在正念觀察腹部的脹起、收縮的時候,當下應該保持正常的自然呼吸。但是當你在正念觀察腹部的脹起收縮,其實你並不是在觀察呼吸,而是在觀察原本已經存在於腹部𥚃的氣,也就是說並不是觀察所吸進或呼出的氣。
在打坐當中,應儘量保持正直的坐姿,脖子也要保持正直,放鬆身和心,然後去覺知腹部的脹起和收縮。
假設說你覺得腹部的脹起和收縮很明顯,就可以正念觀察腹部的脹起,同時給予標記:脹--脹--。當腹部往內收縮時,就正念觀察收縮這個移動的過程,同時標記:收縮--脹--縮--脹--縮--。
若說腹部的脹起收縮不明顯的話,便以正念觀察另外兩個基本現象:坐的姿勢身體的接觸坐的姿勢就是指上半身正直,你保持單純的正念去覺知上半身正直,同時標記:坐--坐--。在觀察坐的姿勢當中,你不須要去想象你坐的樣子或是坐的形象,又或者去做掃描動作,只須要保持單純的正念覺知當時正在坐著,同時標記:坐--坐--。當觀察坐的姿勢一至兩次之後,倘若沒有明顯的現象生起,便即刻觀察身體的接觸。你在靜坐當中有許多的接觸點,比如說你把兩手分别放在膝蓋上,表示左邊有一個接觸,右邊有一個接觸。你就觀察左手與膝蓋的接觸,同時標記:觸--觸--。接下來就正念觀察右邊的接觸,同時標記:觸--觸--。觀察右邊的接觸之後又回到坐的姿勢的觀察:坐--坐--。然後左邊的接觸:觸--觸--。右邊的接觸:觸--觸--。再次回到坐的姿勢:坐--坐--。換句話說,你有兩個固定的接觸點,但並不需要時時改換接觸點。觀察坐--坐--,然後第一個明顯的接觸:觸--觸--,又然後第二個明顯的接觸:觸--觸--,再然後坐--坐……當你在觀察坐與觸的當中,如果發覺腹部的脹起收縮又恢複了明顯--開始脹起,又開始收縮,而且很明顯,你自然會去觀察腹部的脹起收縮,同時標記:脹--縮--脹--縮--。當觀察脹縮幾次之後,腹部的移動又變得不明顯,此刻你得再次回去觀察坐、觸、觸。
當你觀察這三個基本的現象當中,如果有更明顯的現象生起,比如說疼痛,而且痛的感受越來越明顯,或是越來越劇烈,自然正念會覺知到這個強烈的疼痛,此刻就必須正念觀察:痛--痛--。
當觀察痛或任何難受的時候(「難受」指疼痛、麻、僵硬等等……)你就必須保持更大的耐心。在正念觀察痛、麻或任何難受當中,盡可能不要移動身體,不要改換坐姿。因為一旦開始移動或者改換坐姿,很快就養成一個習慣:以後一有痛,一有難受的生起,你就會不知不覺移動或者改換坐姿,甚至移動你的雙腿等等,久而久之也就養成一種習慣
別小看這習慣,它可是一種阻礙正念智慧發展的障礙。所以你無論如何得保持極大的耐心。如果說痛越來越劇烈,或者說任何的難受越來越强烈,你委實難以忍受,換句話說,已經超越了你能夠忍受的程度,你當下不妨終止修練,很有正念的慢慢起身,然後做一小陣子的踱步動作後,才回去重新打坐
切記:在正念觀察任何難受的當中,你必須保持極大的耐心。那麽在觀察任何發生在身上生起的現象時,如果有任何心法的生起,如雜念、妄念、甚至五蓋。(在修練當中很有可能會遇到五蓋。所謂五蓋就是佛教指的五種障礙,即:一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懷疑。它們都是阻礙正念智慧發展的障礙。)
不過,無論是什麽障礙生起,你也必須正念觀察它,比如說是懷疑,當下你可以做稍微快速的標記,如:懷疑--懷疑--懷疑--。同時很有正念的去覺知這個懷疑的過程。
當你能夠提起精進的心觀察懷疑,你就有可能克服這懷疑。只要你能夠克服這些障礙,你才能夠真正的超越,而正念也將會變得更加的强大,同時你能夠得到更深度的,更深刻的體驗。所以在打坐當中,你也必須正念觀察名色法--泛指一切精神現象或意識現象和一切的物質現象。換句話說,是當下生起的每一個現象
打坐當中,每一個人都依據各自努力,各自的能力修練。因此,若說你能夠靜坐10分鐘,那麽你就靜坐10分鐘,不必勉强自己。但在你不斷練習的過程中,你卻勿必下定決心,逐漸的延長打坐的時間。記住了,至少20~30分鐘,才是理想的打坐方式。
(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57內容數
修行有道,徹悟筆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陀壹之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雖然說打坐的姿勢有很多種,不過我認為,盤坐的姿勢為最理想。(盤坐時,不必勉強一定要坐雙盤,可依自己的能力散、單、雙盤等坐勢。倘若能夠雙盤固然最好。) 當然,有些時候也得看情况,在沒有盤坐的條件之下,用坐椅式(即坐在椅子上,雙腿著地)也無妨。
每一個人都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都蘊藏著宇宙間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與智慧。而我們的身體,就好比設計精密的儀器,當它過度運作,將會耗費大量的能量一一來自宇宙的能量。所以,當我們覺得疲憊的時候,應該給自己的身心一個喘息的空間,好讓我們能夠在休憩中攫取宇宙能量,從而在現實世界中可以重新出
雖然說打坐的姿勢有很多種,不過我認為,盤坐的姿勢為最理想。(盤坐時,不必勉強一定要坐雙盤,可依自己的能力散、單、雙盤等坐勢。倘若能夠雙盤固然最好。) 當然,有些時候也得看情况,在沒有盤坐的條件之下,用坐椅式(即坐在椅子上,雙腿著地)也無妨。
每一個人都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都蘊藏著宇宙間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與智慧。而我們的身體,就好比設計精密的儀器,當它過度運作,將會耗費大量的能量一一來自宇宙的能量。所以,當我們覺得疲憊的時候,應該給自己的身心一個喘息的空間,好讓我們能夠在休憩中攫取宇宙能量,從而在現實世界中可以重新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正念是一種活在當下的心態,專注於眼前的經驗,不帶批判地接納感受。 相對於冥想,正念不需要特定的時間或空間,但冥想是一種正式的練習。 兩者結合有助於減輕壓力、提高專注力,並改善情緒穩定性。本文探討正念和冥想的區別,並提供實踐建議,幫助讀者輕鬆開始他們的正念旅程。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 何為「正念」? 在此引用心理學博士蔡宇哲,及臨床心理師蔡佳璇合著之《好好休息》一書中,第一百一十五頁之內文進行補充: 「『正』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正在』,也就是『當下』,表示現在進行式。例如你正坐著,眼睛正看著書,耳朵正聽著音樂。」接續說明: 「『念』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等心理內
Thumbnail
正念專注當下,減少雜念、提升專注力。身心放鬆,享受健康。
Thumbnail
在快節奏的現代,人們開始使注重身、心、靈三者的平衡。 冥想並非僅僅為了放鬆,而是幫助我們接收高維度能量,整理腦中資訊。這是一篇介紹冥想的文章,介紹了冥想的好處、使用方法以及安全問題。
Thumbnail
冥想和正念對於現代忙碌的生活非常重要,這篇文章介紹了冥想和正念的概念、區別和如何練習。同時還提供了四個生動的比喻幫助你沉澱內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分享了冥想和正念對於保持內心平靜和清明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最後,文章還提供了與冥想和正念相關的延伸閱讀建議。
近幾年來很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正念」Mindfulness,包括正念心理學、正念冥想、正念瑜珈等,但「正念」到底是什麼呢? 正念的原型概念源自於佛教的禪修,提醒人們要專注並真正地活在當下。 近幾十年來,這樣的概念漸漸地在中西方各界例如於心理、醫療、教育和科學等都被廣泛地接受及沿用。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正念(mindfulness)是近幾年開始流行起來的心理治療方式,源自於佛教的概念。從字面上來看,似乎是指正向的念頭,但其實正念跟正向心理學沒什麼關聯,正念指的是覺察當下自己的想法及身心狀態。 一、要怎麼來執行正念呢 目前正念已經被醫學界證實,是最有效治療物質濫用的療法了,只要能夠將自己的腦子清
2/20-七天冥想入門 冥想從這裡開始 經過豐富的寒假,再次回到學校,距離上次做正念冥想練習已經有幾個月的時間了。 這次練習以呼吸觀察開始,透過專注在呼吸,練習自己的專注力,或許因為太久沒做正念,我不斷分心在外在的聲音及內在的念頭想法。 終於比較回到專注,卻因為剛進行完體育課,全身都還在緊繃的
Thumbnail
科學已經證明,冥想、觀想、沉思有助於淨化情緒。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正念是一種活在當下的心態,專注於眼前的經驗,不帶批判地接納感受。 相對於冥想,正念不需要特定的時間或空間,但冥想是一種正式的練習。 兩者結合有助於減輕壓力、提高專注力,並改善情緒穩定性。本文探討正念和冥想的區別,並提供實踐建議,幫助讀者輕鬆開始他們的正念旅程。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 何為「正念」? 在此引用心理學博士蔡宇哲,及臨床心理師蔡佳璇合著之《好好休息》一書中,第一百一十五頁之內文進行補充: 「『正』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正在』,也就是『當下』,表示現在進行式。例如你正坐著,眼睛正看著書,耳朵正聽著音樂。」接續說明: 「『念』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等心理內
Thumbnail
正念專注當下,減少雜念、提升專注力。身心放鬆,享受健康。
Thumbnail
在快節奏的現代,人們開始使注重身、心、靈三者的平衡。 冥想並非僅僅為了放鬆,而是幫助我們接收高維度能量,整理腦中資訊。這是一篇介紹冥想的文章,介紹了冥想的好處、使用方法以及安全問題。
Thumbnail
冥想和正念對於現代忙碌的生活非常重要,這篇文章介紹了冥想和正念的概念、區別和如何練習。同時還提供了四個生動的比喻幫助你沉澱內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分享了冥想和正念對於保持內心平靜和清明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最後,文章還提供了與冥想和正念相關的延伸閱讀建議。
近幾年來很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正念」Mindfulness,包括正念心理學、正念冥想、正念瑜珈等,但「正念」到底是什麼呢? 正念的原型概念源自於佛教的禪修,提醒人們要專注並真正地活在當下。 近幾十年來,這樣的概念漸漸地在中西方各界例如於心理、醫療、教育和科學等都被廣泛地接受及沿用。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正念(mindfulness)是近幾年開始流行起來的心理治療方式,源自於佛教的概念。從字面上來看,似乎是指正向的念頭,但其實正念跟正向心理學沒什麼關聯,正念指的是覺察當下自己的想法及身心狀態。 一、要怎麼來執行正念呢 目前正念已經被醫學界證實,是最有效治療物質濫用的療法了,只要能夠將自己的腦子清
2/20-七天冥想入門 冥想從這裡開始 經過豐富的寒假,再次回到學校,距離上次做正念冥想練習已經有幾個月的時間了。 這次練習以呼吸觀察開始,透過專注在呼吸,練習自己的專注力,或許因為太久沒做正念,我不斷分心在外在的聲音及內在的念頭想法。 終於比較回到專注,卻因為剛進行完體育課,全身都還在緊繃的
Thumbnail
科學已經證明,冥想、觀想、沉思有助於淨化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