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師資培訓是一段超越想像的自我整合之旅

2020/12/17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為期兩個月的瑜珈師資培訓,雖然目前只完成一半,卻已讓我充滿各種體驗。
除了每天緊湊的課程與練習,還要在下課之後立刻飛奔接小孩,回到媽媽的身份伺候意見很多的小學生,完全是把時間塞得滿滿。
一開始對於找不到空檔,進行原先每日較長時間的靜心練習感到有些焦慮,我發現到是自己對「堅持規律」的執念,也就是一種小我的執著。
好在瑜珈培訓中本來就有各種呼吸練習和梵咒吟唱會穿插其中,協助我們專注與放鬆。
況且,靜心本來的目的,就是協助我們更好的面對生活,若因為無法靜心而感到影響生活,那反而是本末倒置了,於是我選擇放下對靜心固有框架,更有意識的在動態中覺察自我,果然是真的處處藏有智慧。
比起把瑜珈師資培訓當作要教授瑜珈的必經過程,我更覺得這是一段更深入的自我探索旅程,也像是將自己過去的一切做了整合。
從二十出頭開始接觸瑜珈後,除了產後那一年因為沒日沒夜的育兒生活中斷過,直到現在十幾年來,也維持著至少一週一次的頻率。
雖然我不是重度練習者天天勤奮不間斷,但能不離不棄持續如此之久,瑜珈也算是在我生命中佔有蠻特別的地位了。
師資培訓超越我想像的第一點就是,原來會這麼操啊!
我一直以為會有多數時間花在學習瑜珈經、瑜珈哲學和人體解剖學,或是各種呼吸練習及靜坐。
畢竟讓我起心動念投入師資培訓的原因,與靜心脫離不了關係。
練習瑜珈如此多年,我無法說自己有多熱愛,也就從未想過要教授瑜珈,因此前幾年朋友建議我可以去當瑜珈老師時,我還果斷的否定這個選項。
直到這兩年開始持續練習冥想,深深感受到對自己的幫助,除了能讓情緒穩定之外,很多時候還能跳脫僵化的思維模式,預先體驗生活中較難達到的境界,以至於讓我願意相信萬物皆一體,不再用二元對立的視角看待一切。
如此美好的體驗,我想以更有系統的方式,協助越來越多人了解與接觸。
經過深入研究靜心冥想相關的資訊,發現靜坐與呼吸息息相關,能量的暢通就要從最基本的呼吸練起,而呼吸追根究柢又與瑜珈脫離不了關係。
有一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繞了一大圈,還是要回到我一直在走卻未曾深入了解本質的這條路上。
殊不知,第一週就震撼教育,上述的靜態課程只佔一半,其餘時間充斥各種不同體位法的鍛鍊,讓我每天起床的第一時間都能感受來自不同部位的痠痛,同學間也每天彼此問候對方哪裡痠痛,只能用痛苦並快樂著來形容了。
師資培訓開始的那一日,對應到十三月亮馬雅曆是藍風暴日,風暴顧名思義就是摧毀後汰舊換新的歷程,帶著蛻變重生的能量,而這趟旅程截至目前為止,我真的有一種打掉重練的感受。
我得承認自己真的太自以為是了,原先想說練了十年的瑜珈,加上這幾年有規律上健身房的運動,即使培訓中有不熟悉的動作也應該不會太難做到。
然而,我忽略了舒適圈會創造假像,有些派別的瑜珈,上完一次我就再也不會走進教室第二次,原因不外乎就是某些體位法過於辛苦或是不喜歡過於靜態沒運動到的感受,於是就會選擇其他對自己而言較為舒適或有趣的課程做練習。
長期下來,舒適的部份就練得越來越好,練得辛苦的部份依舊不擅長。
但是事實上越討厭的練習,意味著內含有身體越需要的元素,有些是肌肉強化的需求,有些則是肌肉放鬆的需求。
七年前生完小孩之後,由於擠母奶及抱小孩造成媽媽手,手腕反覆疼痛幾年,於是我才會改練習不太需要手撐地的空中瑜珈。
因此,我非常清楚手平衡及後彎的動作對我而言特別不容易,而我也因為害怕對手腕會造成負擔,避開大部分的手平衡練習,導致相對下半身來說,我肩臂的肌肉較為無力。
事實上,這就是一種恐懼驅使的行為模式,只不過因為之前尚在舒適圈裡,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正所謂逃也只能逃得了一時,時間到了還是要面對,師資培訓中除了柔軟度的鍛鍊,當然也有大量肩背穩定及後彎的動作。
再者,基於師資培訓有許多細節的要求,才發現過去以為自己做得還算不錯的動作,許多都是以脊椎或關節的代償做到的,外觀看似動作相差無幾,實則肌肉使用的部位是截然不同。
要從過去身體慣性的運用模式中跳出並不容易,某個程度而言,有經驗反倒成了一種阻礙,必須不斷提醒再提醒自己,才能有意識地轉換成新的身體使用方式。
而那些我平時很少用到的肌肉部位,在正確姿勢的狀態下,被連續呼喚出來後,當然就是每天輪番出來抗議。
雖然身體上是辛苦的,我卻非常樂於收下這些抗議,每個痠痛都像是我為自己又多盡了一份努力的印證。
跨出舒適圈的確充滿挑戰,但同時代表著,接下來之於我而言,不容易的只會越來越少,離想到達的目的地又更加靠近了。
況且,當能不斷擴大舒適圈的範圍時,隨之而來的滿足與興奮感,往往都會大於突破舒適圈的不舒服感受。
透過這樣的覺察,我似乎又看見自己的傲慢之心是如何在生命中困住自己,真的唯有回到謙卑,才有空間讓更多的愛與喜悅進入。
師資培訓除了像是一個摧毀再重建的過程,我認為也像是一次中場測驗,檢視我這幾年在內在下的功夫夠不夠扎實。
就如同今年整體大環境所帶來的考驗,要我們練習在各種衝擊中仍能回到暴風雨的中心,去體驗安穩自己內心的那股力量。
在過去一般的瑜珈課程中,會有各種經驗的同學混合在一起練習,有鑒於此,通常老師的課程設計難度都不會太高,因此對我而言大多數動作都做得到,也還算輕鬆有餘的狀態。
然而,會來到師資班的同學,基本上都是有一定經驗的練習者,在師資班中又有許多高強度且串連的動作,不只是常常做得很艱辛,有些甚至跟不上或做不到。
於是也就產生了無數的挫折時刻要面對,心態上完全有別於以往,要有很大的轉換及調適。
尤其看著其他同學能完成動作時,我卻做不標準時,很容易就在某一刻產生自己不足夠的想法。
好在,我很快就會意識到,一切都是源於「比較」。
當比較心一升起,內在的各種對話就會湧現,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後悔之前怎麼沒有多做點練習準備自己、焦慮其他同學又會怎麼看待我,等等的......
一不留神,焦點全都向外了,忘記瑜珈從來不是為了用動作來評價自己的。
其實每個人擅長的本來就各不相同,有些人肌耐力強,有些人柔軟度好,有些人有顆安住的心,沒有哪一種才是標準的,重要的是能覺知每個當下的體驗。
我好喜歡第一天開課時,其中一個老師說的話,她說:「來到這裡,每個人都是在貢獻自己的身體與動作。」
意思是,不要害怕自己的動作被調整糾正,因為藉由這樣的發生,才能讓其他人更加了解每個動作在不同人身上會產生的各種可能。
只要記得「貢獻」這兩個字,就會讓我回到初心,將以自我為中心的焦點轉向他人,憶起來到瑜珈師資班的初衷本來就是想要協助更多的人可以用簡單的方式認識靜心,讓冥想這件事情不再遙不可及。
因此,當我覺察到內心想證明自己的模式又開啟時,我就會轉念回到「利他」的本心,知道自己此時此刻所有的發生,都是為了往後我能為他人貢獻,那麼小我的對話就會逐漸消失。
原本我會懊惱自己的左手腕因為過去媽媽手而容易不舒服,導致許多手撐地動作做不起來的狀態,但如果換個角度,用貢獻當成出發點時,就會發現那反倒是屬於我個人的獨特優勢,那讓我更清楚如何在動作中減輕手腕的壓力,未來我也更能同裡媽媽們瑜珈練習會面對的難題。
同理可套用在練習中發生的所有不正確姿勢,都會是一個機會從不同角度去學習調整,接下來才能有效協助到那些跟我一樣面臨相同狀況的人。
我意識到一切的發生是在教會我,不要害怕錯誤,更深入的擁抱自己的不完美,從不完美中找到價值與意義。
當願意接納當下的自己就是這樣的狀態時,也才有空間去發掘,從此刻開始我還有什麼樣的可能。
在這趟師資旅程中,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最困難的不是去練習高強度的動作,而是「放下」回到最原始的身體本能。
我們一群人有經驗的練習者,反而難以理解初學者在沒有體能條件和柔軟度的狀況下會是如何使用身體的。
當老師要我們回到未接觸瑜珈前的狀態去感受初學者的難處時,反而不知所措,身體自動化的接串後續動作,許多基礎的替代動作對我們而言異常陌生,透過一個個的拆解動作,從中試圖去同理初學者可能有的身體本能反應。
這也不斷令我聯想到,當我已經誇過了生命中的某些坎之後,日常中內心的波動不再如以往劇烈時,一不小心就會遺忘過去也曾感到徬徨焦慮、舉足不前又小心翼翼的那種心情,以至於常常把轉念看得太容易或理所當然,忽略了對許多人來說並非一蹴可及,是需要提起勇氣才能向前的一大步。
這就如同當頭棒喝,提醒我放下頭腦已知的一切,真正用心的去同理他人更為重要。
隨著訓練中的密集相處,也會慢慢感受到每個同學來到師資班的原由都不盡相同,若是概略劃分會有兩種不同面向。
有些同學很專注於體位法的鍛鍊,平常就喜歡高強度的派別,算是一股偏向於陽性能量的展現,也比較符合目前社會整體的氛圍,目標導向,追求力量、成功、執行、堅毅。
像我則是偏愛於心靈導向的練習,真的幾乎沒有接觸過那些高強度的派別,傾向於動中覺察、去感受身體狀態、靜心等等的鍛鍊,算是較為陰性能量的展現,但也是目前社會普遍缺少的狀態,強調接納、直覺、放鬆、療愈。
陰性與陽性能量間,沒有哪一種是比較好的,因此應該多一點。
事實上,不分性別每個人身體內都會擁有這兩股能量,重要的是去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方式。
但也就是因為有此差異,各有所長所愛,才能造就出不同特質的瑜珈教學者。
基於我傾向於較為陰柔不過度陽剛的鍛鍊,因此在師資培訓不斷鍛練體位法的過程中,我的腦中也會跑出許多疑問,覺得這似乎與我當初來此的目的有點差距,直到講解瑜珈經中的一段話時,才令我恍然大悟。
體位法的練習,最終目的是為了可以維持長時間穩定且舒適的靜坐姿勢。
如果嘗試過靜坐的人應該會知道,長時間維持盤腿的坐姿並沒有想像中容易,髖要夠開,背部肌肉要能維持脊柱的挺直,肩頸要能放鬆,否則沒多久的時間就會覺得這裡痛那裡麻的,而一直想要調整身體的姿勢。
因此,體位法的練習是很重要的過程,卻不是目的,也不如表面上所見,貌似在追求極為厲害的姿勢。
但在如今目光都聚焦於外在呈現的世代中,體位法的確有不容小覷的作用,因為體位法是最容易吸引普羅大眾接觸瑜珈的一個管道。
那些看起來很厲害的姿勢,或是當成一種維持健康的運動,正是讓人們願意踏入瑜珈領域的推手,進而才有機會開啟通往內在修練的那扇門。
這與我近來對身心靈領域的體悟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發現不論是八字、人類圖、生命靈數、占星、馬雅曆等等各種工具,都只是透過人們想認識自我的驅動力,而慢慢願意走進深入內在的心靈之旅,這些工具都只是過程,卻不是目的,最終要達成的是合一,是無我的一體。
瑜珈亦然,最終的境界是三摩地,也就是合一。
這十幾年下來,所有走過的路,皆是殊途同歸,對我而言都沒有白走,而是更堅定的步伐。
瑜珈之所以可以鍛鍊心性,是因為它並非固定不變的事物,而是一個動態選擇的過程,永遠都可以依照每個人當下的狀態做選擇,有替代的動作,也有精進的空間,不用因為做不到而放棄,也不用因為做到而驕傲。
不是追求完美,不是與他人比較,就只是陪伴自己的一趟旅程。
因此,不要小看一張小小的瑜珈墊,在上面所發生的一切,絕對超越一般大眾所認知的「肢體動作」,其實同時會帶出身心靈三方的整合,我想這也就是瑜珈能流傳五千年之久的原因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Winnie
Winnie
擅長牌卡諮詢,運用心靈牌卡進行潛意識解讀,找出限制性信念,釋放阻礙腳步的思想,轉化成新的可能。 歡迎至Facebook粉絲專業觀看服務內容,搜尋「Winnie。與不完美的私密對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