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從大學學測考題趨勢反思高中國文的「教」與「學」

2021/01/2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觀察今年的學測國文考題,及從近幾年的命題趨勢中,或許可以針對在「符合課綱精神」及「大考引導教學」的條件下,思考國文在「教」與「學」方面,需要有何調整?目前又有哪些限制。
首先,可能要先從國文考題的「課內」與「課外」開始談起。
或許大家都會有個迷思,認為國文都考課外,課內題很少,不過,這幾年卻發現,考純粹課內知識,對老師來說就是送分題的題目,反而對學生來說不見得答對率就比較高。其實今年學測第一題的字音題就是最好的例子,(A)選項「賚賞諸徒」其實就出自〈勞山道士〉中「分賚諸徒」,而「齎志以歿」的「齎」則在〈馮諼客孟嘗君〉中「齎黃金千金」教到。這些字就是高中各家版本國文課本中都有清楚標示的內容。
此外,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考各類文本閱讀測驗,似乎就是課外題,然而,閱讀理解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如果考閱讀測驗,無論是文言文或白話文都是用「學生細讀過」的文本來考,這樣的測驗究竟是評量「對於文章的掌握度」還是「對於文章的閱讀力」?
因此,在教學上,如果每一篇文章都能帶給學生「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策略與方法,那坦白說這些題目也不能算是課外題,應該說是這些考題所要評量的並不是「學過的知識」,而是「學過且具備的能力」。
如此說來,其實新課綱所要強調的素養導向教學,就是希望讓學生具備學科能力,進而能夠應用於真實情境,看起來與考題的趨勢方向似乎並不差太遠。
但是,從這幾年帶高二高三經驗來看,似乎會發現,教育的大方向沒錯,讓學生具備閱讀各類文本的能力,引發自我對文本的評鑑與省思,進而能書寫,這是現代社會相當需要具備的能力。但為什麼大家(可能包含老師、家長、學生)對於現在國文的考試常顯得無助?
老師角色的轉變:增加「策略方法指導者」及「學習遷移引導者」的身分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其實老師需要從過去是「知識的傳授者」,增加「閱讀策略及方法」的指導者及引導者的身分,例如:課堂談到「李清照」,其實並不是就課本所選的〈一剪梅〉加以解釋而已,而是需要帶學生掌握「閱讀古典詩詞的策略」等。那為什麼說是「增加身分」而非「轉變身分」?因為屬於高中國文學科知識範疇的教學也是判讀文本重要基礎,因此,可以減少講授國語文專業知識的比例,或有所剪裁及取捨,但不能完全沒有教。
此外,老師的另一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遷移」,這是我覺得現實最困難的部分。其實要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策略並不困難,但是當學生在課堂上跟著自己的步驟操作一遍後,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文本,是否還能記得這些方法,甚至是熟練運用?
老實說,這對我們學生來說是困難的。
因此,老師必須要設計許多次有層次的練習,讓學生在課堂上所習得的策略及方法,能透過老師所搭的鷹架不斷練習,進而形成自己的能力,最後能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獨立」掌握文本內涵。但這對現在一周只有四堂國文課的情況來說,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重複練習其實有些難度。
面對這種課堂時間不足的情況,養成學生「完成回家作業」及「自主學習習慣」就成了一件相當重要的事,這幾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通常會設計大量的閱讀單,讓學生回家「練功」,然後再透過批閱、快速檢討、給予回饋等,讓學生能即時訂正。
學生:從「習得無助」到「學會自我檢核」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如果從小都是這樣教,那麼到高中基本的閱讀能力就不會有太大問題,課堂時間雖然很少,但一樣可以透過老師的引導深入閱讀。
然而,現實情況是,許多學生會告訴我,他們從以前就放棄國文到現在,因此,當這些學生從高二開始要認真唸國文時,卻發現國文依然帶給他們滿滿的習得無助感,這些學生就會繼續選擇放棄。因為他們常說:「反正國文全都考課外的,形音義成語就用刪去法大概看一下,閱讀測驗反正就大概看一下文章再來找答案,隨便考個均標應該不是太大問題。」
如果常這樣想,大家就會與國文有著遙遠的距離,才會遇到像這幾年的考題,純粹考課本內容,可能因為不熟練所以拿不到分數,而大量的閱讀題,也因為平時的累積不夠扎實而導致答對率不高。
因此,我通常會盡量讓學生清楚國文考題(或需具備的知識及能力)可能包含哪些部分,自己在寫題本、平常的大小測驗、閱讀單、學習單時,需要檢核自己各方面目前的能力情形,例如:要檢核基本功、古文30篇、各類型文本的掌握度(文言議論、文言抒情、古典詩詞、現代詩、現代情意散文、現代科普文章、現代學術文章等),如此一來,可以針對自己較弱的部分著重努力,而非因為國文總是考不好,而失去了學習國文的信心。
此部分除了要引導學生經常進行自我檢核外,老師也需要盡可能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在課程設計上有些許調整。學生也要有更多時間自主練習,完成老師指定的回家作業。
家長:看見孩子的優點與困境
此外,常會遇到家長說自己的小孩國文不好,而且是從以前就不好。聽到這話,我總會跟家長說:「其實,他在情意文章的閱讀寫作那一方面很不錯。比較弱的是……」或是「他課內的部分掌握的很不錯,古詩文閱讀可以再有更多練習。」
國文考題所關注的面向包含基本學科的知識、各類文本閱讀的能力及能否應用於生活中的素養,此外,還有知性跟情意寫作的表現,面向相當廣,不同類型考題所要評量的能力也都不同。因此,若遇到小孩國文無論考高分,或考低分時,都要試著不要直接判定小孩國文「好」或「不好」。
用「成績高低」來評價小孩國文「好」或「不好」,可能會讓成績不好的孩子,失去了學習國文的意願及興趣,如此會加強他們的習得無助感,因為有可能是這份卷子考的都是充滿知識性的題目,只要念得不夠熟,就一定考不好,也有可能課本知識讀很熟,但剛好考卷考的都是閱讀題。
相同地,對於成績好的孩子,如果我們就直接判定為「國文好」,可能對於偶爾分數較低的考卷不太在意,就失去的即時檢核自我能力及學習情況的機會,因為通常這份低分的卷子才是最需要正視的部分,這可能在提醒自己哪一方面的能力有所不足。
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我們都應該看到每位孩子在學習國文的優勢及困境,並給予適當的提醒、引導及鼓勵,而非用國文「好」或「不好」來評價,才能讓每個孩子在學習國文都有所得。
我常跟家長及學生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學習國文的狀態:學習國文,其實就像學騎腳踏車,而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能夠騎腳踏車環島一圈。在課堂上,老師可能先告訴大家腳踏車基本知識、騎車環島可能會遇到的所有問題,甚至腳踏車該怎麼騎都會教,這些都像是學習國文的基本知識、策略跟方法。
但有些同學可能從小就會騎,有些人可能現在才剛要學怎麼騎,老師盡可能讓大家掌握要訣,不過,自己還是得針對不足之處回家重複練習。這就像每個人到了高中,初始的國文底子跟程度不同,每個人都需要針對自己不足的部分勤加練習一樣。
此外,要騎車環島,還需要各種訓練,例如:體能訓練等,老師一樣會在課堂上培養大家練習的方法,也會給大家各種練習的機會,甚至是會安排野外騎乘訓練,這些其實就像在課堂上安排的各種回家作業、閱讀單、寫作單,透過不斷練習、檢核,才能知道自己在各方面是否有所提升,還有哪些部分是需要再加強的,以及距離目標還有多遠。
這幾年聽到很多學生只要看到國文就不斷哀號、絕望不已,也試著很奮力的拉住了一些想要(或已經)放棄國文的孩子。面對這樣的趨勢,要讓國文這個學科不再成為大家的噩夢,親師生三方或許都需要轉換一下心態及作法,才能讓國文這學科不再使老師力不從心,也不會使學生習得無助,更不會讓家長驚慌不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JLH
JLH
雖然已經教了幾年書,但有時還是會覺得,當一位高中國文老師宛若一場夢。 每天準時到教室上課,喜歡和朋友隨意聊聊、好好聽一首歌、胡亂寫寫東西,這樣的生活持續到快要三十歲的某一天,才驚覺我的青春好像都在這裡了。 於是,決定慢慢寫下些什麼,聊以紀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