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焦慮腦學】有一種恐懼,害怕聲音可能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1/01/27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與正念團體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聽覺過度敏感化」與「聲音恐懼症」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症狀,嚴重時常常合併焦慮症的診斷。靠自己的力量、獨自面對這些不舒服的症狀其實非常痛苦。讓我們透過文章認識這些症狀的由來與可能的精神科治療方法。


我們的世界不安靜

生活,是一種挑戰,是一種測試,挑戰整個世界,測試自己極限。

面對層出不窮變化的工作,我們努力跟上變化,試圖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然而有時候,我們可能拚過了頭,超越自己頭腦壓力系統的極限,進入頭腦「超頻模式(Overclocking Mode)」狀態。超頻模式運作一段時間後,預支的腦力將會耗竭,開始出現專注力下降、恍神、健忘、思緒不流暢與焦慮等症狀。

當腦力耗竭出現焦慮症狀時,我們很容易受外界聲音吸引,喪失專注手邊重要事務的能力,進而影響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如果這樣的焦慮症狀越來越嚴重,甚至開始產生恐懼反應,需要進一步透過精神科醫師診斷,確認是否罹患焦慮症。

在精神醫學與心理學上,有好幾個專有名詞可以描述對外界聲音的焦慮或恐懼。

聽覺過度敏感化:有一種敏感,叫做「蚊」聲大驚

聽覺過度敏感化(Auditory Hypersensitivity/Oversensitivity)」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對外界的聲音過度敏感。所謂的過度敏感,指的是對旁人來說微不足道的聲音,患者主觀上卻會覺得聲音很大或很干擾。屬於「感覺超負荷(Sensory Overload)」的一種。

這些聲音可以不限於特定聲音,患者可能針對外部聲音或是自己身體發出的聲音,例如腸胃蠕動聲,出現廣泛性特別敏感的情形。

這些聲音也可能只限定於特定的聲音,像是空調的低頻聲、燈管的高頻音、進出關門的聲音、人與人講話的聲音、窗外汽車經過的聲音、鄉下賣冰淇淋的叭噗聲等。

壓力越大,焦慮度越高,聽覺過度敏感化的嚴重程度也越大。舉個例子,當我們趕下班、急著完成手邊任務奔赴聚會時,聽見牆上時鐘倒數滴滴答答的聲音,我們很容易開始心情煩躁,進而導致執行工作或完成任務效率下降,如果這時候,旁邊經過者的手機一直發出來電音樂不接,很容易引起我們暴氣或大怒,這便是焦慮影響的結果。

一般來說,這樣的特定焦慮可能與患者過去的創傷經驗、當下的壓力或是焦慮情境有關。某些遭遇過火災的人,聽見類似火災警報器的聲音會特別不安。同樣的,最近在桃園發生本土COVID-19肺炎群聚感染,便導致門診某些焦慮患者出現對密閉空間同事咳嗽異常敏感的症狀。

對外界聲音過度敏感的患者,可能同時出現有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張力性頭痛(Tension Headache)與噁心的感覺。

如果患者原本有慢性耳鳴的問題,也可能會覺得耳鳴發作的頻率、強度增加,耳鳴發作的時間改變,臨床上也會看到某些人耳鳴出現質性改變。

聽覺過度敏感化的族群

容易發生聽覺過度敏感化有幾個族群。

第一,是重視關係的族群。這些人可能喜歡獨處,也可能喜歡活躍於團體。但他們共通的是,在人際互動中顯得特別忙碌,他們先天心思滿郁、擅長於思考與猜測別人想法,藉此評估自己的團體定位、外界評價,決定自己接下來採取的行為舉動。和可以平行處理的電腦不同,人類的頭腦其實不擅長同步處理多樣事務。當思考與評估過多,焦慮情緒出現,前額葉腦力不足勝任,外界聲音便很容易打破我們頭腦的訊息篩選機制,侵入我們的意識層次。一旦外界聲音進入我們的意識,讓我們產生覺察,就可能導致我們頭腦產生其他思緒、猜測與壓力,進一步惡化工作注意力不集中與情緒苦惱的程度。

第二,是焦慮性的人。回溯性研究顯示,童年期若出現對聲音或其他感官刺激過於敏感,可能會攜帶這敏感的症狀到成年,成年後也比較容易罹患焦慮症,例如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 Anxiety Disorder, GAD)。廣泛性焦慮症的患者,擅長於注意事物或環境的細節,對於事物或問題有過度的焦慮或擔憂,一旦問題無法立即解決,很容易令他們感到非常感到不安。一般來說,廣泛性焦慮症的患者會養成一些預先準備行為以避免誘發或淪落焦慮情境,然而世間萬物從來不會聽從也不會永遠百分百順從人類的意志與期待。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或淪落焦慮的挫折,會進一步鞏固與強化廣泛性焦慮症患者的焦慮思考模式,驅使他們的焦慮升級,最終惡化工作表現或生活能力。

第三,在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e Disorder, ADHD)的兒童或青少年,感官刺激過度敏感的情形也很容易被看見。這些感官刺激引起的感覺是非常不舒服的,進一步導致他們發展出許多不一樣的適應行為,來減少這樣的不適。

長期聽覺過度敏感化導致行為改變

當一種聲音成為嫌惡刺激,人類就會盡一切努力,避免聲音刺激影響自己的表現與情緒。就像是我們的住處,如果鄰居施工噪音從早上6點吵到晚上8點,嚴重影響我們的情緒,我們能做的,除了繼續忍受的自虐行為、面質行為(當面找鄰居協調、找管委會協調、通知環保局噪音工程等),就是迴避行為(自己離開家,逃去其他安靜的地方,如圖書館)。

然而一旦長期聽覺過度敏感化,患者可能無所退避。這些嫌惡的聲音刺激原,有時就像隨時隨地出現耳旁的工地施工噪音,或是永不停止的窸窣窸窣嘈雜聲。不管患者逃離到哪裡,離開工作回到一個人獨居的地方,都無法獲得寧靜。

長期聽覺嚴重敏感化的青少年,甚至可能出現拒學或社會退縮的情形,被父母以拒學或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的主訴攜帶至精神科或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診間。患者可能同時合併缺乏自信、憂鬱等症狀,甚至曾經接觸過與使用特定物質做為自我安撫。

長期聽覺嚴重敏感化的成年人,較常以注意力變差、學業或工作功能減損為主訴,懷疑自己有注意力不足障礙(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或自律神經失調,蒞臨精神科診間希望求得中樞神經興奮劑做幫助。

聲音恐懼症:有一種恐懼,害怕聲音可能存在

如果焦慮症狀更嚴重一點,有可能恐懼的情緒會蓋過聲音本身的刺激。

聲音恐懼症(Phonophobia)」這個詞,特別被用來形容一個人極度恐懼於外界的聲音。事實上,這些想像中的聲音可能根本不存在,物理學上患者的聽覺閾值可能也沒有變化。換句話說,如果患者到耳鼻喉科做聽力檢查,檢查的結果可能正常。

但對於遭受聲音恐懼症困擾的患者來說,他們的焦慮症狀強烈到使他們陷入一種慢性的警戒狀態,持續處於擔心聲音可能會出現的恐懼。

這種害怕,不只是對自己造成影響,也可能會影響到旁邊的人。由於焦慮症狀與聲音恐懼症同時出現,有些人甚至會產生錯誤的認知,將因果「顛倒」過來,反而認為是外界的聲音打亂了自己處理事情的流程或注意力,導致工作損害、情緒低落或人際衝突。甚至,處在這種焦慮狀態的病患,有時會恐懼到升起離職的念頭,妄想離職可以改善自己焦慮的問題。然而,我們也遇到過,即便我們努力阻止,患者還是依照自己的意願離職,卻發現離職後,焦慮依舊強壯如山,沒有任何改變。

從恐懼到憤怒

當焦慮或恐懼情緒出現,患者的情緒可能變得更為焦躁、易怒。當患者無法完成手邊預定的事務時,這些來自於自己身體內部或外界的聲音顯得特別刺耳。

承受這樣的痛苦,部分患者同時會否認自己的超負荷狀態,將自己的焦慮、情緒調節困難、功能減損,怪罪是旁邊的環境或人事的虧欠或影響,進一步產生憤世嫉俗的想法。這樣的否認,不但無助於改善聽覺過度敏感或恐懼,也惡化的原本良好的人際關係或支持系統。

其實,不管是聽覺過度敏感化或是聲音恐懼症的患者,都還是有能量的。有能量就有治療的希望,不需要將它視為世界末日般的災厄。

多管齊下的治療模式

對於這些合併有聽覺過度敏感化或是聲音恐懼症的焦慮患者,多管齊下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精神科藥物可以幫助調理頭腦壓力反應系統,改善焦慮與恐懼情緒,也能夠減少外界聲音的敏感。特別是針對臨床上已經瀕臨失控、合併憂鬱症狀的焦慮症病患,藥物可以協助穩定急性症狀,協助轉移到心理治療。

在心理治療部分,許多治療方法都是有效的。認知行為心理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可以幫助分析與修正患者虛構或被放大的聽覺認知、改善焦慮。正念靜心(Mindfulness)課程或放鬆技巧訓練(Relaxation Technique Training)教導透過呼吸與肌肉放鬆來幫助患者度過焦慮與恐懼情緒。個別暴露心理治療(Exposure Therapy)可以減少過度敏感化的問題。團體暴露心理治療(Group Exposure Therapy)進一步提供安全的環境,透過團體的力量,合作改善患者的焦慮與恐懼反應。

合併精神科藥物與心理治療,比起單一治療方式,對於聽覺過度敏感化或是聲音恐懼都更好的治療效果。

如果真的不想要吃藥,臨床上我們也觀察到,合併有聽覺過度敏感化或是聲音恐懼的焦慮性憂鬱症患者,在接受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的治療後,當他們的憂鬱與焦慮症狀改善,這些聲音敏感或恐懼的症狀也會逐漸消失。

比起獨自承受這些困擾的聲音刺激,現代醫學有許多可以幫助的介入。如果您對於聲音有所恐懼,請別害怕尋找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求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醫療心空間的沙龍
125會員
7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2024/09/15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每年中秋節前,病患都會拿著網路上的警告文章來門診詢問,像是吃安眠藥的人能不能吃文旦(柚子)?或是平常能不能含葡萄柚果肉的手搖飲。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統整最近5年台灣各種身心科藥物,透過文獻回顧與兩個藥物交互作用資料庫比對。
Thumbnail
2024/09/15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每年中秋節前,病患都會拿著網路上的警告文章來門診詢問,像是吃安眠藥的人能不能吃文旦(柚子)?或是平常能不能含葡萄柚果肉的手搖飲。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統整最近5年台灣各種身心科藥物,透過文獻回顧與兩個藥物交互作用資料庫比對。
Thumbnail
2024/04/26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許多人來說,大地震會勾起某些生理不適、焦慮不安與憂鬱情緒。理想上,由地震帶來的情緒會隨著時間慢慢消解。然而,地震越大,傷亡與破壞越多,帶來的焦慮與恐懼的影響可能越廣泛與深遠。與地震相關的精神科診斷為數眾多,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一說明。
Thumbnail
2024/04/26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許多人來說,大地震會勾起某些生理不適、焦慮不安與憂鬱情緒。理想上,由地震帶來的情緒會隨著時間慢慢消解。然而,地震越大,傷亡與破壞越多,帶來的焦慮與恐懼的影響可能越廣泛與深遠。與地震相關的精神科診斷為數眾多,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一說明。
Thumbnail
2024/04/25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地震除了會影響精神狀態、認知與情緒,也可能會帶來一些頭暈、暈眩等身體症狀。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幻震(Phantom Earthquake)」這一種許多人擁有過的經驗。
Thumbnail
2024/04/25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地震除了會影響精神狀態、認知與情緒,也可能會帶來一些頭暈、暈眩等身體症狀。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幻震(Phantom Earthquake)」這一種許多人擁有過的經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焦慮是你對「預期未來會發生什麼」而產生的感覺, 我們可以將焦慮視為一種內在的警報器: 「會不會發生危險?」 這是一種生存本能的反應,同時也是要保護我們存活的重要功能。 我們也可以用三個向度來評估這個感受,是不是有發展為焦慮症的可能:
Thumbnail
焦慮是你對「預期未來會發生什麼」而產生的感覺, 我們可以將焦慮視為一種內在的警報器: 「會不會發生危險?」 這是一種生存本能的反應,同時也是要保護我們存活的重要功能。 我們也可以用三個向度來評估這個感受,是不是有發展為焦慮症的可能:
Thumbnail
這兩年多下來,我自己出現「輕度思覺失調」症狀有:(1)生活的不適感 (2)突如其來的恐懼 (3)監視感 (4)只有你聽的到的幻聽(已由過去惡意敲打聲,轉為現在的髒話、批評及碎碎唸,甚至有時候真的就像朋友般的互酸)(5)因為聲音,讓你對原有住處產生極大厭惡感,進而滯留在外,讓你有家歸不得! 以下是我
Thumbnail
這兩年多下來,我自己出現「輕度思覺失調」症狀有:(1)生活的不適感 (2)突如其來的恐懼 (3)監視感 (4)只有你聽的到的幻聽(已由過去惡意敲打聲,轉為現在的髒話、批評及碎碎唸,甚至有時候真的就像朋友般的互酸)(5)因為聲音,讓你對原有住處產生極大厭惡感,進而滯留在外,讓你有家歸不得! 以下是我
Thumbnail
走在路上會看到許多年輕族群,戴著耳機聆聽享受音樂,若周遭環境較安靜,只要一靠近就能隱約知道對方的聆聽曲目,可知其音量開得相當高。若長期配戴聆聽下來,久而久之勢必對於聽力造成危害,形成難以挽回的噪音性聽損。
Thumbnail
走在路上會看到許多年輕族群,戴著耳機聆聽享受音樂,若周遭環境較安靜,只要一靠近就能隱約知道對方的聆聽曲目,可知其音量開得相當高。若長期配戴聆聽下來,久而久之勢必對於聽力造成危害,形成難以挽回的噪音性聽損。
Thumbnail
主要是別人很難理解,才容易像有病甚至直接生病吧。
Thumbnail
主要是別人很難理解,才容易像有病甚至直接生病吧。
Thumbnail
可能有人會想,覺察是什麼?就是發現自己「正在焦慮」,自己正在「為了什麼」焦慮,同樣的,也可以用在其他困擾自己的情緒上。閉上眼睛想像你內在有一雙眼睛注視著「焦慮」的情緒,就是單純注視著,不帶有其他的評價、見解、定論⋯
Thumbnail
可能有人會想,覺察是什麼?就是發現自己「正在焦慮」,自己正在「為了什麼」焦慮,同樣的,也可以用在其他困擾自己的情緒上。閉上眼睛想像你內在有一雙眼睛注視著「焦慮」的情緒,就是單純注視著,不帶有其他的評價、見解、定論⋯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一直以為自己「很奇怪」、「很高拐、難搞」,懷著內疚自責長大。僅以此篇獻給高敏感同類與各位的家人們,神經的敏感度與感受度無法調整,我們的感官知覺沒有旋鈕,只有逃離或忍受。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一直以為自己「很奇怪」、「很高拐、難搞」,懷著內疚自責長大。僅以此篇獻給高敏感同類與各位的家人們,神經的敏感度與感受度無法調整,我們的感官知覺沒有旋鈕,只有逃離或忍受。
Thumbnail
你是「高敏感族群」嗎? 常常被講想太多、與人相處太敏感太敏銳 是個很奇怪的人嗎? 對燈光、聲音、氣味的細微變化都感受得到 甚至別人孩沒開口,就能感覺到他的情緒 這也讓情緒起伏跟著晃動 容易焦慮、開心、難過,對生活產生許多影響 也許你不是憂鬱、或想太多 而是「天生的藝術品-高敏感族群」
Thumbnail
你是「高敏感族群」嗎? 常常被講想太多、與人相處太敏感太敏銳 是個很奇怪的人嗎? 對燈光、聲音、氣味的細微變化都感受得到 甚至別人孩沒開口,就能感覺到他的情緒 這也讓情緒起伏跟著晃動 容易焦慮、開心、難過,對生活產生許多影響 也許你不是憂鬱、或想太多 而是「天生的藝術品-高敏感族群」
Thumbnail
恐音症( Misophonia),患者聽到特定聲音會觸發負面的情緒、思想和身體反應,一般被認為肇因於患者的自主神經系統和大腦邊緣系統之間存在著異常過強的聯繫,也就是連結感官與情緒的大腦「前島葉皮質」(anterior insular cortex)過度活躍。
Thumbnail
恐音症( Misophonia),患者聽到特定聲音會觸發負面的情緒、思想和身體反應,一般被認為肇因於患者的自主神經系統和大腦邊緣系統之間存在著異常過強的聯繫,也就是連結感官與情緒的大腦「前島葉皮質」(anterior insular cortex)過度活躍。
Thumbnail
是焦慮導致聽覺過度敏感,還是聽覺過度刺激導致焦慮? 但管他誰是因誰是果,重點是要切斷這個惡性循環, 我利用聽﹝白色噪音﹞的方法,阻絕那竊竊私語,工作起來也順利了許多。
Thumbnail
是焦慮導致聽覺過度敏感,還是聽覺過度刺激導致焦慮? 但管他誰是因誰是果,重點是要切斷這個惡性循環, 我利用聽﹝白色噪音﹞的方法,阻絕那竊竊私語,工作起來也順利了許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