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光靠父母的「支持」沒辦法讓小孩不學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父母的支持對子女很重要,這應該不用懷疑。但是光有支持自己的雙親(supportive parents),是否就足以讓小孩「不會學壞」?這就很值得討論了。

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類似的新聞:某罪犯落網後,父母表示自己一直都很關心、很照顧小孩,鄰居也表示他們家庭向來互動很正常,不明白為什麼小孩會變成這樣。

其中當然有許多複雜的內外在影響因素,無法簡單下定論,但是本研究至少提出一個值得關注的可能性。

本研究刊載於二月中《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一本主要針對道德教育與發展的研究期刊。雖然Impact factor只有0.825,但是從1971發行至今已經有50年歷史,加上研究對象數目可觀,因此仍有其參考價值。

研究的發想,主要來自於過去十多年來,已有數篇論文針對「父母的支持」與「青少年犯罪」之關連性進行研究。然而,研究結果卻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意思就是:就算父母對小孩抱持著支持的態度,也不表示小孩就不會變壞。研究者因此想進一步瞭解、釐清,是否還有哪個因素被「遺漏」了?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21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334會員
1.0K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AI運用、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2024/04/05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更多即將面世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很多人已經感受到AI的威力,並且因為擔心工作不保,所以急著參加各種AI教學課程。 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結果,詳細解釋為什麼在這個時代「AI教學課程」(幾乎)沒用。
Thumbnail
2024/04/05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更多即將面世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很多人已經感受到AI的威力,並且因為擔心工作不保,所以急著參加各種AI教學課程。 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結果,詳細解釋為什麼在這個時代「AI教學課程」(幾乎)沒用。
Thumbnail
2024/03/31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2024/03/31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2024/03/14
三月初在Higher Education(Impact factor:5)刊出的最新研究首次明確發現:我們可以學會快樂(learn to be happy),但只有在持續練習(keep practising)的情況下才能獲得持久的好處。
Thumbnail
2024/03/14
三月初在Higher Education(Impact factor:5)刊出的最新研究首次明確發現:我們可以學會快樂(learn to be happy),但只有在持續練習(keep practising)的情況下才能獲得持久的好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昨晚看了知名醫師自承打小孩的文章,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感嘆單親爸爸難為,一方面又為教養方式不當感到生氣。 其實我發現許多父母都有共同的一種想法就是:「他要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他現在不能負責,他以後就會⋯⋯⋯⋯。」 先與大家分享那所謂文句後面的無止盡腦補,一切都只是此時此刻無謂的擔心與想像,也因為
Thumbnail
昨晚看了知名醫師自承打小孩的文章,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感嘆單親爸爸難為,一方面又為教養方式不當感到生氣。 其實我發現許多父母都有共同的一種想法就是:「他要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他現在不能負責,他以後就會⋯⋯⋯⋯。」 先與大家分享那所謂文句後面的無止盡腦補,一切都只是此時此刻無謂的擔心與想像,也因為
Thumbnail
在大人的眼裡,小孩總是被認為無憂無慮,不需要為沈重的家計煩惱,也無需為生活瑣事煩憂,所以當我們在新聞事件中看見孩子因為不快樂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很容易不自覺產生責怪的心情,時常會聽到這些可憐的孩子被批評:「真是不懂得惜福,做這些事情真的非常不孝。」 我總認為小孩是最弱勢的一群,因為無法獨立而必須
Thumbnail
在大人的眼裡,小孩總是被認為無憂無慮,不需要為沈重的家計煩惱,也無需為生活瑣事煩憂,所以當我們在新聞事件中看見孩子因為不快樂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很容易不自覺產生責怪的心情,時常會聽到這些可憐的孩子被批評:「真是不懂得惜福,做這些事情真的非常不孝。」 我總認為小孩是最弱勢的一群,因為無法獨立而必須
Thumbnail
正向回饋的根本 – 父母的心態 這些幼兒時期的教學法,就是慢慢建立正確的讀書心態,所以進度不是重點,重點在兩個: 第一,打造定時、定量、持續規律的習慣,讓孩子覺得每天就該坐下來寫點功課,學些東西。 第二,明白成就是累積的,是不停地投入才有這些成果,而非自己天資卓越。
Thumbnail
正向回饋的根本 – 父母的心態 這些幼兒時期的教學法,就是慢慢建立正確的讀書心態,所以進度不是重點,重點在兩個: 第一,打造定時、定量、持續規律的習慣,讓孩子覺得每天就該坐下來寫點功課,學些東西。 第二,明白成就是累積的,是不停地投入才有這些成果,而非自己天資卓越。
Thumbnail
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過錯? 叛逆的孩子應該被嚴格的教導? 孩子的未來必須由父母主導?父母確是應該給予孩子自我的成長空間,但是父母必須鼓勵,同時也要有所懲罰的概念,孩子自身的想法足以改變他們未來的前景及命運。 寫作原因: 父母對孩子的出發點: 孩子的想法: 傳統概念/家中經濟能力/父母背景:
Thumbnail
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過錯? 叛逆的孩子應該被嚴格的教導? 孩子的未來必須由父母主導?父母確是應該給予孩子自我的成長空間,但是父母必須鼓勵,同時也要有所懲罰的概念,孩子自身的想法足以改變他們未來的前景及命運。 寫作原因: 父母對孩子的出發點: 孩子的想法: 傳統概念/家中經濟能力/父母背景:
Thumbnail
書的內容可以算是頗具爭議吧?這本書大致上是在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並不如一般大眾想的如此重要,除了最極端的例子外。 不管你走的是Love&Peace的愛的教育,還是鐵血的斯巴達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不大,遠遠不如孩子的同儕團體環境的影響。 作者提倡父母不要把對孩子的教養責任看的過於沉重,花時
Thumbnail
書的內容可以算是頗具爭議吧?這本書大致上是在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並不如一般大眾想的如此重要,除了最極端的例子外。 不管你走的是Love&Peace的愛的教育,還是鐵血的斯巴達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不大,遠遠不如孩子的同儕團體環境的影響。 作者提倡父母不要把對孩子的教養責任看的過於沉重,花時
Thumbnail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Thumbnail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Thumbnail
📷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在「想要」跟「需要」的感覺上時常是模糊不清,明明知道這個爸媽有說過不可以,但就是偏偏要,而且有時看到孩子的堅持,爸媽覺得偶爾讓一次就好,下不為例,並明確的告知孩子這是最後一次了,但下次再碰到,卻也忘了「上次的最後一次」,孩子不曉得從哪裡來的堅強信念,只要他們想要,就會努力
Thumbnail
📷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在「想要」跟「需要」的感覺上時常是模糊不清,明明知道這個爸媽有說過不可以,但就是偏偏要,而且有時看到孩子的堅持,爸媽覺得偶爾讓一次就好,下不為例,並明確的告知孩子這是最後一次了,但下次再碰到,卻也忘了「上次的最後一次」,孩子不曉得從哪裡來的堅強信念,只要他們想要,就會努力
Thumbnail
父母的支持對子女很重要,這應該不用懷疑。但是光有支持自己的雙親(supportive parents),是否就足以讓小孩「不會學壞」?這就很值得討論了。 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類似的新聞:某罪犯落網後,父母表示自己一直都很關心、很照顧小孩,鄰居也表示他們家庭向來互動很正常,不明白為什麼小孩會變成這樣。
Thumbnail
父母的支持對子女很重要,這應該不用懷疑。但是光有支持自己的雙親(supportive parents),是否就足以讓小孩「不會學壞」?這就很值得討論了。 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類似的新聞:某罪犯落網後,父母表示自己一直都很關心、很照顧小孩,鄰居也表示他們家庭向來互動很正常,不明白為什麼小孩會變成這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