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如果行為情緒都是基因控制的,那我們還剩下什麼?-《我,為什麼會這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二零二壹/崎路
  我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有情緒、有這些行為、有這些喜好?
  如果想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了解關於喜好、情緒、伴侶、心智甚至信仰(豈不就是整個人生),那這本書絕對該讀。比爾.蘇利文用科學證據又幽默地解釋許多困擾我們已久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基因是由父母遺傳而來,無法改變,但其實不只是基因,還有更多東西可能被遺傳下來。調節基因表現的各種甲基化、我們的腸道菌叢甚至寄生蟲,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太多事情是出生前就決定了。從喜不喜歡吃花椰菜到會被什麼樣的異性吸引、從容易發胖到容易焦慮。讀完本書會發現,原來人生的各個角落裡都隱藏了先天埋下的因,我們從來沒有選擇,只能實現它的果。(而且菌叢也未免管太多!)
  看到這麼多研究結果,看見鼠、果蠅、線蟲原來都有一樣的行為模式,好像可以比較寬慰:原來自己這麼爛,不單純是自己的錯吧?偏見、懶惰、愛吃垃圾食物、咖啡因中毒、情緒...其實都不是我能決定的(攤手)。
  但這怎麼又好似成為宿命論的科學實證:所以人類真的沒有自由意志,只能任由生物本能驅使嗎?
  幸好(?),本書裡蘇利文不只是整理、陳述、詮釋這些科學研究代表的意義,同時他也強烈地聲明他如何看待這樣的結果:我們了解了自己的侷限,知道我們無法控制自己能否上癮、憂鬱、政治偏好,不代表我們就應該任由遺傳驅使我們。相反地,這些研究結果應該是要讓我們了解自己,同時了解別人為何與自己不同。在蘇利文的詮釋下,科學研究並沒有找到普世通用的唯一真理,反而讓我們更加清楚現今社會裡為什麼有這麼多歧異,並且從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它。比如情緒其實不過是化學分子在腦袋引發的效果,但知道這個事實並不會影響我們感覺到情緒,它仍在那裡,仍然無法控制,甚至連你的父母都就控制不了。「長大後,我們對於自己的情緒變化也沒有多大的話語權。有些人認為這些發現帶來的是粗暴的醒悟,因為我們喜歡凡事都在掌控之中,我們希望具備改變情緒的力量。但除非我們能夠接受真實的狀況,否則將無法達成這些目標」(p.151)。如果沒有了解真實狀況的限制,是不可能找到方法解決問題的。又比如從歷史上人類育兒行為的演變,可以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沒有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案,我們最好不要再欺騙自己說每個人都應該和伴侶共度一生。成功婚姻的定義應該擴大,包含那些不論是否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卻依然能夠彼此相愛與善待的人」(p.206)。而性向從來都不是可以自己決定的,跟喜不喜歡吃香菜一樣。「異性戀者從來都不記得是哪天散步很久之後,才決定自己要由異性激起慾望。在性傾向的舞台上,人們唯一能夠選擇的是,是否要本著敬意、尊嚴和平等對待那些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人就是人。」(p.217)
  所以不要再逼不吃茄子的朋友吃茄子了(人家說花椰菜你扯什麼茄子)
  這些研究並不是為了否決我們的感受與意志,情緒仍然是情緒,也有些人認為「雖然我們沒有自由意志,但是有『自由否決意志』(free won't)。雖然我們沒有辦法控制下意識要做出什麼決定,有些研究人員卻認為我們的大腦意識具有否決權」(p.245)。當我們更加了解別人為什麼與自己如此不同,理解世界並不是給予每個人相等的待遇(公正世界謬誤),我們才能真正找到去改善問題的方法。
  (關於基因決定命運說,作者也提到了1997年的電影千鈞一髮GATTACA,剛好是我也很喜歡的一部電影,雖然劇情節奏略為緩慢,但劇情在當年算是十分特殊,音樂也很棒,還有年輕時的裘德洛、伊森霍克和烏瑪舒曼,超推薦給大家!)
  忍不住手癢來貼個主題曲
  這是一本科普書,都在講實驗室裡發生的事,但真正的核心是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實驗室外的複雜社會:「對於我們人類來說,特別是我們的孩子,眼前的選擇並不是只有沉淪下去或是力爭上游,應該是力爭上游和受到救助」(p.299)。了解問題為何產生,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緣木求魚歸咎於別人,或一昧指責受困者沒有努力逃離困境。
  我說,這其實是一本偽裝成科普書的哲學聲明吧。
書名:我,為什麼會這樣?:喜歡這些,討厭那些,從生物學、腦科學與心理學解釋我們的喜好、情緒、行為與想法,重啟一趟人類的認識之旅(Pleased to Meet Me: Genes, Germs, and the Curious Forces that Make Us Who We Are)
作者: 比爾.蘇利文(Bill Sullivan)
臉譜出版,2020年六月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會員
74內容數
小時候從書裡找到世界,長大後從世界回頭梳理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崎路 的其他內容
過去太習慣於每一句話出口前都得自我審查、都得確定有evidence-base。認同對的、排斥錯的。但說故事絕對不應該是這樣子。寫作需要觀察,觀察世界才能寫,閱讀只是輔助自己確認觀察是對的,無法取代實際的體驗;而要觀察世界,必須抱著萬物一體的觀念。我想,就是要能夠跳脫單一價值、忘記批判,單純地去觀察吧
旅程結束了,但並沒有獲得心裡期待的救贖。我懂那個感受。但這不代表我們要像被消除記憶一般變回原本的樣子。所有看過聽過感受過的都可能默默改變了什麼,無論變好或變壞。如同作者說的:「旅行的重點之一,在於返回之後,如何面對生活,那才是真正的蛻化成長。」
  2020年必須要好好謝謝的一本書。 沒有科學論述,就如同Munier的作品裡不會出現鼻孔中有吸管的海龜,作者用感性自嘲的口吻,拿自己與M作對比出與普世不同的觀點,對動物、對美與科學、對人類與世界的關係、對愛都有不同的看法。同時作者也描寫自己對攝影、等待的心情、人與動物的各種胡思亂
理論上,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待人,往往會得到相應的對待,久而久之,物以類聚彼相濡以沫,沒有對錯;但人類在這個舞池裡擺盪時卻必然發生擦槍走火,無心傷害或被傷害,錯過或失落。 (警告:內文有雷)
過去太習慣於每一句話出口前都得自我審查、都得確定有evidence-base。認同對的、排斥錯的。但說故事絕對不應該是這樣子。寫作需要觀察,觀察世界才能寫,閱讀只是輔助自己確認觀察是對的,無法取代實際的體驗;而要觀察世界,必須抱著萬物一體的觀念。我想,就是要能夠跳脫單一價值、忘記批判,單純地去觀察吧
旅程結束了,但並沒有獲得心裡期待的救贖。我懂那個感受。但這不代表我們要像被消除記憶一般變回原本的樣子。所有看過聽過感受過的都可能默默改變了什麼,無論變好或變壞。如同作者說的:「旅行的重點之一,在於返回之後,如何面對生活,那才是真正的蛻化成長。」
  2020年必須要好好謝謝的一本書。 沒有科學論述,就如同Munier的作品裡不會出現鼻孔中有吸管的海龜,作者用感性自嘲的口吻,拿自己與M作對比出與普世不同的觀點,對動物、對美與科學、對人類與世界的關係、對愛都有不同的看法。同時作者也描寫自己對攝影、等待的心情、人與動物的各種胡思亂
理論上,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待人,往往會得到相應的對待,久而久之,物以類聚彼相濡以沫,沒有對錯;但人類在這個舞池裡擺盪時卻必然發生擦槍走火,無心傷害或被傷害,錯過或失落。 (警告:內文有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我,為什麼會這樣?》...有些失望--我以為能獲得對於生活問題的解決辦法,但作者實際上只是把一堆研究結果堆起來給你看而已。本書的結論可以用一句概括:我們生活中經歷的成功或失敗,不只取決於自身的優異或缺乏,人類的行為和性格,來自於基因、微生物、激素、神經傳導物質和環境等…交互作用。
1.感受「非科學家心態」 你認為一個人性格的產生,是天生的基因註定,還是後天的人為、環境等因素所致呢?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在還未意識到自由意志之前,就我們的直覺而言,我們相信人有選擇的自由,相信人們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但是當科學不斷發現人類在行動之前、在意識之前,似乎早已決定了意識的走向,我們如何再相信我們的直覺呢?這是否表示人們並沒有選擇的自由呢?(包括我打的這篇文章都是決定好的?)本書試圖搶救與科學衝
Thumbnail
一個小小的想法與信念都有可能影響自己的一生,如正念冥想與吸引力法則,可以幫助人在思考及判斷上更清晰明確。本文分享了作者的生活哲學和心得感受,並提到如何面對困境時改變心態,希望讀者找到適合自己的量子,影響心態的小小想法。
Thumbnail
結合身體恐怖和青春成長,變成預料不到的異色通俗故事,卻別忘了與生態議題息息相關,一點都不庸俗,甚至希望發展成系列作品。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Thumbnail
如果我說基因跟迷因正在密謀人類心智與文化的演化,那你大概會覺得我瘋了。 但有人卻抱持著這個觀念並把他寫了一本書,甚至行銷全球,你或許開始有點興趣想了解。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我,為什麼會這樣?》...有些失望--我以為能獲得對於生活問題的解決辦法,但作者實際上只是把一堆研究結果堆起來給你看而已。本書的結論可以用一句概括:我們生活中經歷的成功或失敗,不只取決於自身的優異或缺乏,人類的行為和性格,來自於基因、微生物、激素、神經傳導物質和環境等…交互作用。
1.感受「非科學家心態」 你認為一個人性格的產生,是天生的基因註定,還是後天的人為、環境等因素所致呢?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在還未意識到自由意志之前,就我們的直覺而言,我們相信人有選擇的自由,相信人們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但是當科學不斷發現人類在行動之前、在意識之前,似乎早已決定了意識的走向,我們如何再相信我們的直覺呢?這是否表示人們並沒有選擇的自由呢?(包括我打的這篇文章都是決定好的?)本書試圖搶救與科學衝
Thumbnail
一個小小的想法與信念都有可能影響自己的一生,如正念冥想與吸引力法則,可以幫助人在思考及判斷上更清晰明確。本文分享了作者的生活哲學和心得感受,並提到如何面對困境時改變心態,希望讀者找到適合自己的量子,影響心態的小小想法。
Thumbnail
結合身體恐怖和青春成長,變成預料不到的異色通俗故事,卻別忘了與生態議題息息相關,一點都不庸俗,甚至希望發展成系列作品。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Thumbnail
如果我說基因跟迷因正在密謀人類心智與文化的演化,那你大概會覺得我瘋了。 但有人卻抱持著這個觀念並把他寫了一本書,甚至行銷全球,你或許開始有點興趣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