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生活中的小不快,可能造成身心大災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何謂「小不快」?比如:一進辦公室就碰倒咖啡杯,1小時才來一班的公車在你面前開走,約好時間結果對方遲到10分鐘,忘了今天是特價最後一天結果沒買到。
以上這些生活中看似「無害」的小事,竟然會造成長期、持續的影響,甚至引發身心疾病!真的有這麼誇張嗎?今天一次送上兩篇3月底發表的最新論文,告訴你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又該怎麼解決。

第一篇研究來自〈Journal of neuroscience〉,Impact factor:5.674,是「神經科學」類期刊中最高分的。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為研究除了以常見的「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評估,還搭配高階腦部影像工具「功能性磁振造影 」(fMRI)觀察受測者的腦部活動。
另一個關鍵則是,過去的類似研究,都是將研究目標集中於:生活中的負面事件,其「強度」高低所造成的腦部反應及身心負面影響有何不同。而本研究,則是進一步研究負面事件在腦中「持續時間」長短,造成的身心負面影響有何不同。
結論應該不難猜到:負面事件在腦中「停留」時間較短的受測者,身心健康狀況較佳。白話來說就是:越是會把生活中諸多不快、不順利的小事「記在」腦中念念不忘的人,身心健康就越差。fMRI也發現,這些人的左側杏仁核(left amygdala)對負面事件反應持續較久(react more persistently)。
問題來了:如果你正好就是這樣的人(不愉快的小事會記很久),就算知道這個最新發現,還是沒辦法解決問題呀!所以我們就得接著討論第二篇研究。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02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60會員
965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隨著社群網站的使用率、滲透力持續增加,「假新聞」的影響與傷害也越來越顯著。 「政治」方面的假新聞不用多說,對於社會和諧、人民共識、國家發展、甚至國家安全都可能帶來嚴重傷害。「醫學資訊」方面的假新聞,則會傳達錯誤的保健醫療知識,對個人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坦白說,讀到這篇研究讓我感到很哀傷。但是,卻也帶來更大的動力,督促我繼續往目標前進。請聽我娓娓道來。 本研究刊載於三月初的《Emotion》,由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APA )出版的心理學雜誌之一,Impact factor為3.039。
疫情期間,基於防疫考量,外出活動、與親友見面的機會大大減少,有許多時間必須待在家裡。 而即使在平時,除非你正好是喜歡每天安排社交聚會的個性,否則也有不少機會必須獨自在家。 雖說有些人的個性是喜歡一個人「獨處」(比如我),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善於與自己相處。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獨處時的孤單感
父母的支持對子女很重要,這應該不用懷疑。但是光有支持自己的雙親(supportive parents),是否就足以讓小孩「不會學壞」?這就很值得討論了。 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類似的新聞:某罪犯落網後,父母表示自己一直都很關心、很照顧小孩,鄰居也表示他們家庭向來互動很正常,不明白為什麼小孩會變成這樣。
不論是在家庭、職場、學校、社交、法院等場合,只要討論到「對話」,就會牽涉到「可信度」的問題。大家只要稍加回想,一定能想到某些人讓你覺得很誠懇,而某些人卻讓你對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抱持懷疑。其間的差異究竟在哪裡?
「接觸大自然」對身心健康有益,這個觀念應該不需要多做解釋,早已有太多研究證實了。但是在面對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時,大自然的「力量」還能不能發揮?最新研究不但回答了這個問題,還進一步告訴我們:光是「看待」大自然的「態度」,就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狀態!
隨著社群網站的使用率、滲透力持續增加,「假新聞」的影響與傷害也越來越顯著。 「政治」方面的假新聞不用多說,對於社會和諧、人民共識、國家發展、甚至國家安全都可能帶來嚴重傷害。「醫學資訊」方面的假新聞,則會傳達錯誤的保健醫療知識,對個人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坦白說,讀到這篇研究讓我感到很哀傷。但是,卻也帶來更大的動力,督促我繼續往目標前進。請聽我娓娓道來。 本研究刊載於三月初的《Emotion》,由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APA )出版的心理學雜誌之一,Impact factor為3.039。
疫情期間,基於防疫考量,外出活動、與親友見面的機會大大減少,有許多時間必須待在家裡。 而即使在平時,除非你正好是喜歡每天安排社交聚會的個性,否則也有不少機會必須獨自在家。 雖說有些人的個性是喜歡一個人「獨處」(比如我),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善於與自己相處。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獨處時的孤單感
父母的支持對子女很重要,這應該不用懷疑。但是光有支持自己的雙親(supportive parents),是否就足以讓小孩「不會學壞」?這就很值得討論了。 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類似的新聞:某罪犯落網後,父母表示自己一直都很關心、很照顧小孩,鄰居也表示他們家庭向來互動很正常,不明白為什麼小孩會變成這樣。
不論是在家庭、職場、學校、社交、法院等場合,只要討論到「對話」,就會牽涉到「可信度」的問題。大家只要稍加回想,一定能想到某些人讓你覺得很誠懇,而某些人卻讓你對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抱持懷疑。其間的差異究竟在哪裡?
「接觸大自然」對身心健康有益,這個觀念應該不需要多做解釋,早已有太多研究證實了。但是在面對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時,大自然的「力量」還能不能發揮?最新研究不但回答了這個問題,還進一步告訴我們:光是「看待」大自然的「態度」,就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狀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我們的許多煩惱,都是因為在人與事之間琢磨錯了方向。很多時候,我們被眼前的問題困住,以為解決了它們就能心安。然而,真正讓我們煩惱的,往往不是表面的事,而是我們的心態和思維方式。與其在小事上糾結,不如退一步看看整體情況。當我們能夠看清事情的真相,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就能用更輕鬆的心態去面對挑戰。人生就像
Thumbnail
減少「容忍」和「消化情緒」的時間,用「延遲反應」對不愉快的事降低感受力,久保快樂心情!
Thumbnail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痛苦。通常,造成痛苦的因素,來自於某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為什麼與某個人不合?為什麼就是「不對盤」?也許只是簡單的磁場不合,也許有宿怨,也許擋了別人的財路,不論什麼原因,這個「怨憎會」的業力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引爆。
Thumbnail
      你有這種想法嗎?現在發生不好的事,是過去發生不好的經驗,一直在心裡揮之不去,最後影響到現在的生活。人的天性讓我們容易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上面,因為我們對於自己所沒有或損失的東西,產生匱乏的心理,過度聚焦在負面的想法上,卻忽略了每件事都有負面跟正面等許多角度。
Thumbnail
閱讀了《1分鐘掌控情緒微心理》剛好看到某一篇內容敘述,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生的氣,大多都是不該生的氣,作者將其分為四類:一、別人在無意間的情況下讓你生氣;二、在不得已的狀況下,犯下的錯誤;三、根本是雞毛蒜皮的瑣事;四、不真實的流言不值得生氣。而生病是歸在第二類。
Thumbnail
我們好像會常常聽人家說:處理情緒之前,先把問題或事件處理好。 因為身為人,在情緒使然下,確實有高機率會做出有偏誤或者直接就是錯誤的決策。 情緒,怕誤事。 事情,怕麻木。 那到底要先處理哪一個? 的我來說,可能比較好的方式是「接納」。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我們的許多煩惱,都是因為在人與事之間琢磨錯了方向。很多時候,我們被眼前的問題困住,以為解決了它們就能心安。然而,真正讓我們煩惱的,往往不是表面的事,而是我們的心態和思維方式。與其在小事上糾結,不如退一步看看整體情況。當我們能夠看清事情的真相,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就能用更輕鬆的心態去面對挑戰。人生就像
Thumbnail
減少「容忍」和「消化情緒」的時間,用「延遲反應」對不愉快的事降低感受力,久保快樂心情!
Thumbnail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痛苦。通常,造成痛苦的因素,來自於某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為什麼與某個人不合?為什麼就是「不對盤」?也許只是簡單的磁場不合,也許有宿怨,也許擋了別人的財路,不論什麼原因,這個「怨憎會」的業力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引爆。
Thumbnail
      你有這種想法嗎?現在發生不好的事,是過去發生不好的經驗,一直在心裡揮之不去,最後影響到現在的生活。人的天性讓我們容易聚焦在負面的情緒上面,因為我們對於自己所沒有或損失的東西,產生匱乏的心理,過度聚焦在負面的想法上,卻忽略了每件事都有負面跟正面等許多角度。
Thumbnail
閱讀了《1分鐘掌控情緒微心理》剛好看到某一篇內容敘述,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生的氣,大多都是不該生的氣,作者將其分為四類:一、別人在無意間的情況下讓你生氣;二、在不得已的狀況下,犯下的錯誤;三、根本是雞毛蒜皮的瑣事;四、不真實的流言不值得生氣。而生病是歸在第二類。
Thumbnail
我們好像會常常聽人家說:處理情緒之前,先把問題或事件處理好。 因為身為人,在情緒使然下,確實有高機率會做出有偏誤或者直接就是錯誤的決策。 情緒,怕誤事。 事情,怕麻木。 那到底要先處理哪一個? 的我來說,可能比較好的方式是「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