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職場心態#4 | 給產品經理的公司選擇指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常常遇到新鮮人以及工作五年以下的朋友,跟我請教,究竟要選擇什麼樣的公司最好,要選擇那些知名企業當顆小螺絲釘;還是要去新創,雖然自由卻缺少穩定的待遇。
假設你已經立定要擔任產品經理,我想從這個職位的角度,在這裡先進行一些公司的分類與介紹,給你一些基礎概念,幫助你去思考,找到你真正的心中所愛。

選擇喜歡的產業與想要服務的客戶

分成四個象限,從右上開始逆時鐘,
分別是:
  1. B2C硬體產品:例如智慧型手機
  2. B2B硬體產品:例如軍規手機
  3. B2B軟體產品:例如CRM管理系統
  4. B2C軟體產品:例如Spotify

軟體 vs. 硬體

從產品開發角度來看,軟體產品的特性,主要投注在人力與時間成本,開發與產品迭代速度快;硬體產品的特性是,因為模具是一次性高資本投資,所以在開發上市相對謹慎,要確保可靠度。
喜歡快節奏的,選擇軟體;生性謹慎細心,選擇硬體。
從產品營運方面,軟體產品可以很即時掌握客戶人數、使用情況;而硬體產品通常需要透過訂單、問卷、維修紀錄來彙整用戶資訊,如果可以連網且法規允許,也可以定期回傳行為數據來進行即時分析,例如iPhone的使用者行為資料回傳。
這兩者概念上都是共通的,無論做什麼類型產品,都要盡量貼近客戶使用情境。

B2B vs. B2C

B2B指的是企業、公家機關方面的客戶,而B2C是你我一般消費者。
其實一家公司的產品,通常都會有兩種客戶面向,例如Facebook對一般消費者是社群交流平台;但對於店家,是廣告平台,所以自己要先去界定,你負責的產品線服務哪一塊目標客群。
一般消費者,對於產品消費較為感性、喜歡新奇感;企業客戶,尤其是採購部門,對於支出預算非常敏感,對於工程部門,在意可靠度,但因為採購資訊較為封閉,需要長期經營客戶關係。
B2B PM需要親自拜訪客戶,深入客戶產業、了解政策,建立良好政治人脈;而B2C PM需要透過各種行銷管道深植客戶心中,打造產品與顧客的情感連結。

選擇公司規模與文化

分成四個象限,從右上開始逆時鐘, 分別是:
  1. 台灣本土新創公司
  2. 台灣本土集團企業公司
  3. 外商集團企業公司
  4. 外商新創公司
所謂台灣本土跟外商,其實是一種主觀的文化風氣描述,以下並不代表,台灣企業主就沒有這些風氣,或是外商公司,就一定會有這種待遇。
一般而言,我們認知的外商文化是,高月薪、上班時間彈性、在溝通上直接、績效導向;而台灣本土公司是,月薪搭配高額獎金、上班時間嚴格要求、溝通上較為迂迴求圓融、人情導向。
薪資待遇、公司規定嚴謹度、溝通文化、組織看績效還是看人情,這都是自己可以去判斷選擇。
在此提供一些個人觀點,績效導向、直接溝通的公司,對於整體營運成長還是比較有幫助,但也許在某些人眼中,有些現實、有些無情,這端看個人價值觀去選擇。
人數規模大、經營有段時間的公司,通常會有較為健全的組織管理制度,可能會根據產品生命週期,分成不同專業的PM;而人數規模少的新創公司,通常沒有明確的分工,一個PM要充當各種角色。
是否重視健全分工、還是專注於目標達成,端看每個人對於工作風格的想法。

總結:擇你所愛,愛你所擇

其實,對於沒有實際在這些公司就職過的人,是很難想像自己是否喜歡這些公司。
請想辦法去請教待過這些公司的前輩,並且根據年資、各種面向去了解,他們的想法。
我個人的職涯橫跨了許多角色、產業跟產品,從工程師到產品經理;從代工電子產品到自有品牌;從服務一般消費者到企業、工控客戶;從電子產業到教育產業。
對我而言,每一段經歷,我都從中學到我想要的。在代工廠學到如何應付客戶快速的變動需求,依然能如期如質交付產品;在品牌廠學到如何進行供應鏈產銷營運管理;在B2B公司,學到如何拜訪客戶、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在B2C公司,學會如何收集數據分析客戶行為來打造更好的產品體驗。
我在大公司學習制度的建立;我在自己開的小公司,建立適合工作室規模的制度。
我喜歡我自己每一個選擇,過程不輕鬆,但我樂在其中,希望你也有屬於自己的精彩旅程。

「喜歡我的文章,請按下愛心,讓我知道;按下追蹤,定期收看我的文章。 歡迎在文章底下、FB粉專留下你的想法,你的支持是我繼續寫下去的重要動力!」
關於餘裕生活的願景,在這裡跨出一步,更靠近一點。 多一點日常想法、少一點日常焦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身為產品經理,一天的開始,通常是這樣的,還沒有走到自己座位上,就被更早到公司的主管呼喚,他明明平常都比你晚來。 他拉了張椅子,請你坐下。
很多人都把PM視為一份工作角色、去探索這份工作的職責、價值在哪。對我而言,PM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自身人格特質的成熟程度。   所謂見山不是山,當看事情的層次與格局,不同於資歷尚淺的那一刻,就可以認定自己,已經成為相當資歷的PM。   夠格的資深產品經理
在過去幾年間,換了幾次工作,體會過各種組織內風氣,也有回鍋老東家的經歷,不管是否熟悉,只要換環境,都需要花時間跟心力去適應,適應的是周圍的人。 這篇寫給現在與未來的職場新鮮人,也寫給自己,時時檢視自己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你身為產品經理,一天的開始,通常是這樣的,還沒有走到自己座位上,就被更早到公司的主管呼喚,他明明平常都比你晚來。 他拉了張椅子,請你坐下。
很多人都把PM視為一份工作角色、去探索這份工作的職責、價值在哪。對我而言,PM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自身人格特質的成熟程度。   所謂見山不是山,當看事情的層次與格局,不同於資歷尚淺的那一刻,就可以認定自己,已經成為相當資歷的PM。   夠格的資深產品經理
在過去幾年間,換了幾次工作,體會過各種組織內風氣,也有回鍋老東家的經歷,不管是否熟悉,只要換環境,都需要花時間跟心力去適應,適應的是周圍的人。 這篇寫給現在與未來的職場新鮮人,也寫給自己,時時檢視自己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擔任產品經理哪一種比較好?有哪些因素需要考慮?都需要對應到當下想要累積的履歷或經驗,這篇會透過五個關鍵方面來分析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差異:產品主導、產品風險、產品溝通、開發團隊、薪資級距。
Thumbnail
A類型:身為業務,就是要努力達成客戶的要求 B類型:身為業務,就是要教育客戶讓他們理解什麼是正確的選擇 哪個對? A類型業務 其實身在業務環境久了,你會發現A類型業務與B類型業務都存在。哪個業務會成功,端看在哪個產業、或者看公司的營運型態。有些公司就是客戶要求使命必達,有些公司就是一板一
Thumbnail
產品需求怎麼來?產品經理能決定產品走向嗎?產品路線圖怎麼制定?這篇想整理我在不同公司的產品開發流程,也分享不同公司的產品決策方式。
Thumbnail
相較於接案公司,說到自有軟體產品的企業,普遍大家會自動套上粉紅濾鏡,覺得產品公司就是比較好,不像接案毛利低、又常常有時程壓力。 在網路上也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文章告訴你接案公司的各種地獄故事,覺得如果有選擇的話,可以做產品就不要接案,就連以前的我也都有一顆產品夢。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食品代工廠如何思考建立品牌的重要性,走消費通路不只是需要好產品,更需要轉換品牌腦思考,從B2C的思維到C2B的找尋消費痛點及洞察。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專業人士如何透過職涯諮詢和自我探索實現跨領域轉職。作者分享了從FMCG產品經理轉職到科技行業客戶經理的經驗和過程,並強調了跨領域轉職所帶來的挑戰和成長。
Thumbnail
首先,消費品對我來說的定義是我們可以買到的產品,所以是廣義的生活用品(食、衣、用、美妝、保養、保健、清潔等)。我曾有幸在某知名美商擔任產品經理的工作,是少數在台灣可以研發製造產品的外商公司。「產品經理」是產品的父母要掌管產品有關的一切。而大部分的消費品公司做的其實都是成品(進口、代理、零售)的產品行
Thumbnail
先來幫大家複習一下我的轉職歷程,簡短來說,我是先到了一間軟體公司負責軟體的中英翻譯、行銷,讓我對打造軟體產品起了濃厚的興趣。 轉職前端後,我在台灣北部知名的接案公司待了一年半,後續開啟我的自有產品開發之路,以撰寫文章當下的現狀來說,我在一間台灣知名老牌的財經平台寫了八個月的軟體產品後,投入到⋯⋯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科技公司打造成功產品背後的三大關鍵:策略制定、敏捷開發和數據分析。透過觀察市場需求、建立MVP測試、數據統計與分析,科技公司可以更好地執行產品策略,提高產品成功的機會。另外,也介紹了產品經理的角色與重要性,以及深入分析用戶需求和產品設計的方法。
想要成為行銷人,但不知道從何下手嗎?行銷產業算是新鮮人求職熱門度蠻高的產業,但行銷產業從公司類型到職缺類型,都有蠻大的差異,因此這篇文分享了我眼中的行銷產業生態圈,可以針對自己比較喜歡的職務內容再進一步去瞭解和研究,求職的時候可以更有效率,也比較不會投到自己完全不喜歡的方向喔!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擔任產品經理哪一種比較好?有哪些因素需要考慮?都需要對應到當下想要累積的履歷或經驗,這篇會透過五個關鍵方面來分析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差異:產品主導、產品風險、產品溝通、開發團隊、薪資級距。
Thumbnail
A類型:身為業務,就是要努力達成客戶的要求 B類型:身為業務,就是要教育客戶讓他們理解什麼是正確的選擇 哪個對? A類型業務 其實身在業務環境久了,你會發現A類型業務與B類型業務都存在。哪個業務會成功,端看在哪個產業、或者看公司的營運型態。有些公司就是客戶要求使命必達,有些公司就是一板一
Thumbnail
產品需求怎麼來?產品經理能決定產品走向嗎?產品路線圖怎麼制定?這篇想整理我在不同公司的產品開發流程,也分享不同公司的產品決策方式。
Thumbnail
相較於接案公司,說到自有軟體產品的企業,普遍大家會自動套上粉紅濾鏡,覺得產品公司就是比較好,不像接案毛利低、又常常有時程壓力。 在網路上也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文章告訴你接案公司的各種地獄故事,覺得如果有選擇的話,可以做產品就不要接案,就連以前的我也都有一顆產品夢。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食品代工廠如何思考建立品牌的重要性,走消費通路不只是需要好產品,更需要轉換品牌腦思考,從B2C的思維到C2B的找尋消費痛點及洞察。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專業人士如何透過職涯諮詢和自我探索實現跨領域轉職。作者分享了從FMCG產品經理轉職到科技行業客戶經理的經驗和過程,並強調了跨領域轉職所帶來的挑戰和成長。
Thumbnail
首先,消費品對我來說的定義是我們可以買到的產品,所以是廣義的生活用品(食、衣、用、美妝、保養、保健、清潔等)。我曾有幸在某知名美商擔任產品經理的工作,是少數在台灣可以研發製造產品的外商公司。「產品經理」是產品的父母要掌管產品有關的一切。而大部分的消費品公司做的其實都是成品(進口、代理、零售)的產品行
Thumbnail
先來幫大家複習一下我的轉職歷程,簡短來說,我是先到了一間軟體公司負責軟體的中英翻譯、行銷,讓我對打造軟體產品起了濃厚的興趣。 轉職前端後,我在台灣北部知名的接案公司待了一年半,後續開啟我的自有產品開發之路,以撰寫文章當下的現狀來說,我在一間台灣知名老牌的財經平台寫了八個月的軟體產品後,投入到⋯⋯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科技公司打造成功產品背後的三大關鍵:策略制定、敏捷開發和數據分析。透過觀察市場需求、建立MVP測試、數據統計與分析,科技公司可以更好地執行產品策略,提高產品成功的機會。另外,也介紹了產品經理的角色與重要性,以及深入分析用戶需求和產品設計的方法。
想要成為行銷人,但不知道從何下手嗎?行銷產業算是新鮮人求職熱門度蠻高的產業,但行銷產業從公司類型到職缺類型,都有蠻大的差異,因此這篇文分享了我眼中的行銷產業生態圈,可以針對自己比較喜歡的職務內容再進一步去瞭解和研究,求職的時候可以更有效率,也比較不會投到自己完全不喜歡的方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