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閱讀筆記: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下)
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閱讀筆記: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治療師所從事的助人工作,不應只是『治療』這件事而已,還應幫助個案為自我的生命,開發出具創造力的可能性。 -- 榮格


上一篇先整理了藝術治療的基本概念,以及我自己對於這些的理解,接下來這本書有作者大量的經驗分享,像是攝影治療、園藝治療、摺紙治療、悲傷或創傷藝術治療等,同時也分享了如何取得藝術治療師的一些資訊及藝術治療師的自我照顧。

raw-image

由於作者在美國攻讀藝術治療,結束學業後也就在那裡工作了一段時日,書中有不少他在美國的治療經驗,例如:為移民的青少年做治療服務,又或者協助喪親的成人或孩子做悲傷藝術治療,當年美國911事件,作者也曾在那裡服務受創的民眾,甚至回到台灣後,也持續地在這個領域裡耕耘。

書中每一篇都是很精采的故事,雖然治療過程中並不總是那麼順利,但是,當我看到故事中的主角們可以從負向的經驗中,因為藝術治療而取回自己身上一些些力量,都會覺得感動,我想,這也是助人工作者具有魅力的地方吧!雖然看似經常與一些在生命中陷落的人相處,但是,助人工作者卻也可能是第一個見證生命開始發出光的那個人。


移民者的故事

回到書中的經驗分享,還記得故事的開篇就說了幾個移民者的故事,在那個年代(因為書的出版是十年前,所以這麼寫)好像都有美國夢?也都抱著希望踏上那片土地,卻不曾料想那些美夢背後,其實有著極大的辛苦與代價要付,在那裡生活,不僅要面對如何生存下來,也包含文化適應、身份認同 ,書中稍稍提及了在台灣的移民(現在多稱新住民),不知怎地,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許多年前曾經陪伴一個孩子的經驗,孩子的家庭究竟怎麼了,我並不清楚,只是每週都會固定去機構陪伴他,一開始她都不太說話,而我又尚且還不懂得這些,只是想盡各種方法跟她聊天、看她想做什麼,陪著。後來,隱約知道了由於她的母親是移工,常需要工作,至於父親在哪?倒沒有太多印象,再後來,因為我自己也陷入生命的低谷(現在回頭看,那是生命轉折或轉捩點),實在沒有多餘力氣再去照顧旁人,就離開了那裡。寫到這,想起了那孩子,不知現在的她過得可好?

在書中,那些移民到美國的孩子,有些是偷渡過去,並不都是合法的,但不論是什麼樣的方式到美國,小小年紀就得承受生活裡的壓力與勞苦,長輩也忙於生存無瑕顧及,心中的失落、憤怒等情緒是必定有的,在藝術治療裡,雖然無法幫助這些孩子改變現實的生活,但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陪伴長出一些力量,看見那些如堅毅、勇敢等特質時,似乎也回過頭來或多或少地滋養了他們自己。

悲傷藝術治療

除了移民者的故事,書中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關於悲傷藝術治療的部分。

我曾經在課堂中和同學討論過死亡的議題,卻發現大部分同學都說並不那麼害怕自己的死亡,卻感覺要去面對親人離世比較困難。對大人來說都那麼難以面對的事情,又何況是表達能力尚未成熟的孩子?然而,在過去傳統家庭中,卻又似乎常會忽略了和孩子討論死亡,不論是禁忌、避而不談又或不知如何談起。

書中除了指出悲傷反應如何觀察外,也提到作者如何利用藝術治來介入悲傷,悲傷反應包含:

一、「單純的」悲傷反應,觀察向度如下:

  1. 生理的悲傷表現:包括身體的感覺,如:胸悶、呼吸困難且易喘、肌肉無力等,以及對身體健康的顧慮
  2. 認知的悲傷表現:如:不相信、困惑、強迫性地思念死者和瀕死的過程、幻覺或做夢
  3. 情緒的悲傷表現:包括自責、驚嚇、憂鬱、悲傷、否認、憂愁、痛苦、無助感、孤獨感或因負擔減輕而造成的罪惡感和憤怒,以及可能產生的精神問題。
  4. 行為的悲傷表現:失眠和驚醒、食慾反常、恍惚、心不在焉、從社會人群撤退、常嘆氣、持續過動(如:常想走出家門或無法專心閱讀書報、哭泣等⋯⋯

二、「複雜的」悲傷反應,觀察如下: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26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想要和你談心說愛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思嘉的書寫與藝術陪伴
106會員
143內容數
沙龍分二部分,一個專以「心理」、「陪伴」、「藝術」、「生命故事」等為主軸的專題,另一部分則在上述專題以外的書籍或日常分享。期待透過這些用心書寫的文句,與不同時空的 你/妳 相遇,也因為書寫,帶來連結、感動或對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提到「藝術治療」時,你是否跟我一樣,莫名地自動將「藝術=繪畫」,也覺得能用畫來評估一個人的狀態很酷,然而,這些觀念在讀了「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都有了不同的翻轉,到底什麼是藝術?什麼又是治療?藝術治療在做些什麼呢?
若把人類長長的歷史用縮時方式觀看,會發現這些災難不過是重複又重複的循環,由於疫情是全球性的,不像過去是區域性,因此,在地球的角度,就有屬於整體的意圖,如果能看穿這看似造成恐慌、不安的過程裡,其實⋯⋯
本書談及的,不僅是性的面向,更包含一個老人的性,在社會之中會如何被看待,以及一個人年老後,因另一半離世,才看見自己原來面對死亡的束手無策、對身為父親角色的失職、以及諸多無能為力的感覺,為了逃避與麻痺,於是躲進「性」裡面。過程中,卻又因著諮商歷程抽絲剝繭而展開許多精采而動人的對話⋯⋯
成長,絕對是疼痛的。但是同時,我們都不會否認,疼痛也讓我們更加成長。你深切地感受過內心的害怕與掙扎,「可不可以就這麼放棄了」、「還是乾脆算了?」你心中總有好多難解的問號,你害怕、你掙扎、你想逃避,你不知道下一步還能怎麼走。但其實害怕又何嘗不是改變的第一步?
人到中年到底會遇到哪些困擾?又如何面對和處理?作者一路走來如何突破?有哪些心路歷程可做為參考?若想45歲退休,有哪些準備需要事件做好?
隨著時代變遷,現在市面上已有越來越多課程想幫助人們能看見自己,但某個層面,若沒有回到生活中,回到自己的生命裡觀看,那些學習也都還在外求,而如果,你也想更貼近自己,生命書寫,像是一個整理(處理)自身及OUTPUT的過程,會是一個相對便宜又效用大的方式,而生命書寫的方式有口手中些呢?
提到「藝術治療」時,你是否跟我一樣,莫名地自動將「藝術=繪畫」,也覺得能用畫來評估一個人的狀態很酷,然而,這些觀念在讀了「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都有了不同的翻轉,到底什麼是藝術?什麼又是治療?藝術治療在做些什麼呢?
若把人類長長的歷史用縮時方式觀看,會發現這些災難不過是重複又重複的循環,由於疫情是全球性的,不像過去是區域性,因此,在地球的角度,就有屬於整體的意圖,如果能看穿這看似造成恐慌、不安的過程裡,其實⋯⋯
本書談及的,不僅是性的面向,更包含一個老人的性,在社會之中會如何被看待,以及一個人年老後,因另一半離世,才看見自己原來面對死亡的束手無策、對身為父親角色的失職、以及諸多無能為力的感覺,為了逃避與麻痺,於是躲進「性」裡面。過程中,卻又因著諮商歷程抽絲剝繭而展開許多精采而動人的對話⋯⋯
成長,絕對是疼痛的。但是同時,我們都不會否認,疼痛也讓我們更加成長。你深切地感受過內心的害怕與掙扎,「可不可以就這麼放棄了」、「還是乾脆算了?」你心中總有好多難解的問號,你害怕、你掙扎、你想逃避,你不知道下一步還能怎麼走。但其實害怕又何嘗不是改變的第一步?
人到中年到底會遇到哪些困擾?又如何面對和處理?作者一路走來如何突破?有哪些心路歷程可做為參考?若想45歲退休,有哪些準備需要事件做好?
隨著時代變遷,現在市面上已有越來越多課程想幫助人們能看見自己,但某個層面,若沒有回到生活中,回到自己的生命裡觀看,那些學習也都還在外求,而如果,你也想更貼近自己,生命書寫,像是一個整理(處理)自身及OUTPUT的過程,會是一個相對便宜又效用大的方式,而生命書寫的方式有口手中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