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憂] 寫給一般人參考的諮商輔導的7個建議

2021/09/06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提醒:**本文僅為個人的諮商經驗分享,讀者如有正式的心理諮商的需要,請尋求專業的心理師協助**
------------------------------
寫作緣起是跟學校的老師聊到,近年來他們感受到學生求助的數量每年漸增,各校的諮商中心對學生心理需求也應接不暇,所以我思考一陣子後,以自己參加成長團體11年的經驗,初步寫出一篇給非助人專業者可以參考的諮商輔導的7項建議,也可給一般人當身邊親友需要陪伴時參考。
Photo by Taylor Hernandez on Unsplash
開頭先引一段我很喜歡的歐文.亞隆在《生命的禮物》第一則備忘錄的句子,具體比喻了心理治療與輔導的力量:
人的內心藏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只要移除障礙,每個人都能發展為成熟而完全實現自我的成人,就好比小小的橡實終將長成高大的橡樹一樣。
1. 心理諮商與輔導,只能幫助到那些「真正想要幫助自己的人」,這是擔任輔導角色的人需要先認知到諮商輔導對尋求協助的個案能否產生較多正面效果的限制。

諮商輔導的初始,輔導者對初次接觸的個案,都先從觀察、傾聽開始,從言語以及非言語的肢體動作了解個案的情況,及其需求。等雙方晤談幾次後,個案與輔導者建立起初步的信賴關係,整個過程才會走向比較深的探索,或者個案主動表達需要建議或方向的話,輔導者才會給出適當的分析或建議。因為有些個案沒有帶著想要解決人生困境的覺察,只是想傾訴情緒的話,輔導者即使給出建議也是幫助不大。
本篇所指的輔導者主要為會在第一線面臨個案求助的老師、家人、陪伴者等等,不是專業的心理輔導人員。輔導者視個案情況,有需要專業人員幫忙之處,可協助轉介給學校的諮商中心,或者是家人、陪伴者陪個案尋求醫院/診所的身心科等協助。
2. 諮商輔導的工作順序,若個案在晤談時已有情緒困擾,輔導者會先運用傾聽、同理的方式,優先化解個案當下的情緒困擾。等對方情緒緩和,或者情緒的高峰期過了,個案心情較為平復、穩定,輔導者才會進到比較理性的談話,幫助個案觀照與釐清自己的狀態,緩和或移除情緒困擾的個案也比較能理性地聽進去。
Photo by Hello I'm Nik on Unsplash
3. 諮商輔導的目標理想上希望能幫助個案在諮商過程中,能夠拾回個案對人生的主導權擺脫「習得的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的自我限制信念,可讓個案重新找回對人生的效能感。輔導者可從客觀的角度,提供正向的導引,幫助個案開始探索自己、重新思考與選擇解決困境的方法,或者讓個案從正向角度重新解讀過去的生命經驗,進而對未來的看法有新的理解。但對個案尋求建議或答案時,輔導者僅能給出較多面向的分析、中性的看法,強調一切都還是得靠個案自己思考、選擇,不會幫個案下決定。
此建議後面的考量:心理諮商的原則為個案需要學習為自己的決定、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輔導者只是在個案陷入情緒干擾、迷惘時,提供支持以及較客觀的角度的看法,協助個案能回到較為理性的思考,覺察自己的需要來下決定。
這同時也是保護輔導者與個案雙方。從個案的角度,由於求助者相對較弱勢(處於精神較為脆弱、無法理性思考的狀況),個案會容易在沒有覺知到自己真實的需要下,被動地、或者是依賴地接收任何他認為是權威者的建議,做為他自己的決定,這是危險的。
那從輔導者的角度,這是避免輔導者受到人性陰暗面的傷害。有些個案被動地、沒有真正思考下聽了建議所做的決定,在實行後效果或成果並不如預期,或者是決定後的後果是個案無法接受的,人性的陰暗面很容易會產生怪罪、指責他人的負面情緒,但這是個案無法為自己的決定負起責任,對輔導者本身也是個傷害。
所以當個案尋求專業建議時,輔導者會盡量持平觀點的分析,並向個案強調等他們仔細思考後,再決定自己怎麼做,別人的觀點只是一個參考。
(當然不會太明講到你的人生終究是要自己負責這麼白的話,需委婉地表達)
舉個很常出現的例子,輔導者在面對個案詢問該不該離婚的問題,會幫個案釐清離婚或者不離婚,或者有沒有折衷的方案(譬如先分居不離婚),讓個案理解不同方案以及做決定後可能會面對的後果或狀況,讓個案自己去評估能否承擔。所以不會像傳統觀點那樣勸和不勸離,也不會用比較評價性的言語對個案的所描述的婚姻狀態說離了最好之類的斷語,這兩個極端都不是輔導者會給的建議。
4. 往往求助的個案思考會陷入兩難抉擇的僵局,這時候需要引導對方找到第三個選擇。
這也是人在非理性思考下常會有的盲點,陷入要/不要、做/不做這類二元對立的困境,這樣思考困境會讓人失去思考、選擇的彈性,容易陷入絕望。輔導者對個案陳述的處境,所提供第三人的客觀觀點,能幫助求助者跳出思考困境,看到他認為的人生難題其實還有不同的解法,而產生希望。人有希望,就不會走上絕路。
5. 運用同理心及不批判的態度,傾聽個案
輔導者以溫和的態度,運用同理心及不批判、專注傾聽個案心聲的方法,可以讓個案覺得被理解、被接納。光是被理解的感受,就能有療癒的效果。
此處引日本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啟動心靈的對話》著作中對運用同理心的見解給讀者參考:
表現出同理心對提高彼此的同理心而言極為重要。因為就算內心再有共鳴,若是完全沒有表現出來的話,對方便會認為你不具同理心而停止交流,甚至可能開始緊閉心門。
清楚地傳達出同理心非常重要,其中一個簡單的方式就是出聲回應,用表情和氛圍表現出你與對方有相同的感受。
當人們在說話時,若能充分得到具有同理心的回應,往往會因為有人這麼熱情地傾聽自己說話,而有那種接近感動的心情。僅僅如此便能打動人心。
這與「傾聽的態度」有很深的關係。所謂的傾聽,不是單純聽聽就好,而是要設身處地體諒對方的心情,一面傳達自己的同理心一面聆聽,這是一種被動又主動,也就是回應的行為。
具有同理心的回應不論是在支持對方或是幫助問題朝解決的改變上,都是最強而有力的武器。同理心能給予談話對象安心感與勇氣。......(中間省略)就像前文說的,不光是情緒上的同理心,表達認知上的同理心也很關鍵。因為幫助對方釐清內心的矛盾與對立,換一個角度來看,都可以促進問題的解決。
情緒上的同理心可以強烈地表現在我們的表情和聲調這類非語言的行為上。同時,在談話中補上「你一路以來真的很辛苦。」「你能走到這一步,真的很厲害。」這類的話語也非常重要。
在認知的同理心方面,重要的是藉由重複、確認、換句話說、摘要對方的說話內容等等,回饋我們對對方的話理解多少。若有理解錯誤或不夠充分之處,對方也可以進而做補充與修正。這樣不僅能讓聽者更正確地理解談話的內容,也能讓話者感受到自己的話得到充分的理解

另外,由於同理心是相當重要的心理諮商技巧,為了不使本篇文章過長,我在另外兩篇文章談 同理心的概念,以及 如何自我訓練與激發他人同理心的方法,可以給讀者一起參考。
Photo by Quinn Buffing on Unsplash
6. 面對青少年的諮商輔導建議
對青少年的諮商輔導也是現在學校教師與父母滿需要的資訊,本文摘錄兩篇文章的建議給讀者參考。我覺得此部分的諮商技巧不是只適用在「青少年」,視情況對成人也適用。
第一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輔系的文章
融化青少年的心—給諮商輔導人員的秘笈
以下摘錄:
(1)先了解和青少年工作的特殊性
包含:一、非自願個案;二、口語表達能力限制;三、不信任權威。許多青少年進到諮商輔導系統,並非主動求助,或是帶有轉介者的期待,因此需要重視提升青少年的求助動機。再者,青少年階段還在學習如何描述抽象感受,得利用許多引導式問句、媒材等,幫助青少年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後,青少年普遍出現不信任權威的心理狀態,即便是“有益的建議”,要真正被青少年接受並不容易。
(2)對青少年來說有用的、信任的諮商關係需要具備的條件:
  • 秘笈一:平等有如同儕
如果青少年在對話過程中,感受到輔導人員把自己視為像同儕一樣的朋友,想法能夠被尊重理解,這會使他們更願意以溫和的態度回應。
這似乎和成人諮商有些不同,成人諮商對於助人者的信任,有時候需仰賴專家角色的權威感;但青少年的生活裡不缺給予規範的大人,因此諮商輔導人員表現出的平等尊重,反而讓他們更願意卸下心防。
  • 秘笈二:讓他感覺「被在乎」
青少年族群特別說到了被諮商輔導人員「在乎」的感受。受訪者提到:「就會感到欣慰,原來還有人在乎我,因為大部分的人其實都不太在乎我」、「我擔心他會擔心;因為他在乎我,我就會在乎他」。在部分有問題行為的青少年族群中,常因感受不到身邊大人的重視與在乎,因此透過問題症狀渴望得到關注,身為諮商輔導人員,在諮商關係中若能展現出真誠在乎個案的需要,對青少年而言是重新建立安全依附的經驗,藉此協助青少年建立正向的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
  • 秘笈三:看見微改變,而不是外在症狀解除
當諮商輔導人員成為青少年心中信任的大人後,青少年會改變對待諮商輔導人員的態度,像是能準時出席晤談、說話時不帶攻擊,而這樣的改變也可能延伸至青少年的生活中,在人際交往上有彈性、不輕易爭吵等。訪問他們諮商對自己的幫忙是什麼,他們會提到:「不懂得體貼別人,我覺得這點是我跟老師談完後發現的」、「那對我有幫助,這樣我就不用尖銳,用尖銳的口氣,讓其他老師覺得這樣的小孩子很難管教」、「在講的過程中越來越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可以看得出青少年的改變是從內在啟動的,因為對自己有了新的發現,於是願意在與人相處上調整自己。
第二篇:陳志恆諮商心理師的文章
「微諮商」的力量——珍視每個與學生會心的當下
以下摘錄:
當學生遇到困境時,知道導師是可以求助的對象,就像有心事可以跟好朋友訴說一樣的自然。
但心理諮商發揮成效的前提,是學生能意識到自己的困境,主動且願意進入正式的諮商關係中,諮商工作才有可能順利進展。我們都知道,心理諮商是一種人影響人的歷程,諮商關係當然也是諮商得以展現成效的關鍵。但高品質的諮商關係不可能在第一次會談就建立起來,特別是在中小學的實務場域中更是如此。青少年想跟你談,是因為他信任你、喜歡你,認為你可以像個朋友般讓他放心,而不是你有多專業、諮商技巧多厲害。
「微諮商」短暫、不拘形式但深刻且真誠的互動,正是累積關係資本的最佳途徑。進行「微諮商」不需要展現什麼高明的諮商技術,你要做的只是帶著一顆絕對真誠的心,保持自然但專注,配合著些許的同理與正向回應,如此就好。重要的是珍視每個與孩子會心相遇的當下,「微諮商」的力量就此展現。
7. 挑戰性議題:陪伴有自殺想法的人
這是很有挑戰性的狀況,我會另外寫一篇專文介紹,此處先提供兩篇文章給讀者參考。
(1) 12張圖理解如何陪伴自殺者
結語:其實第5同理心,與第6青少年諮商輔導這兩部分寫作對我有點苦手。同理心需要很多實作練習,不是完全用文字就能說明清楚;而第6青少年諮商輔導,也是許多人會需要了解如何打入青少年的心,但我不擅長跟青少年打交道,所以不同於前面第1~第4是從我的實作經驗歸納,第5、第6、第7這三部分,我主要介紹相關文章給讀者參考,希望有所助益。
最後引家族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名言:
Problems are not the problem; coping is the problem.
問題本身並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諮商輔導的功能是在於協助個案走出思維困境,找出面對人生問題的方法,進而跨越障礙,開展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藉本文也感謝在我生命許多階段支持過我的師長、朋友們,謝謝你們願意在我憂鬱低潮時關心、傾聽、同理、陪伴,讓我仍有動力在人生道路前行。
「傾聽憂鬱說說話」專題介紹
長年站在心理懸崖邊的憂鬱症患者,多年前我思考如何讓外界理解憂鬱症患者內在的苦,那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同理的。但我很膽小,害怕網路酸民言論如瘋狗浪的席捲,遲遲多年都沒動筆。在疫情席捲的這兩年,我總有「不說就來不及說了」的焦慮。希望我能像「真人圖書館」,外人可藉由我的分享,稍微理解憂鬱症患者的心情。
如果對之後的文章有興趣的讀者歡迎按下追蹤或訂閱,您會在第一時間接收新文章發佈的通知訊息。同時也請按下方免費的手掌符號五下,給我肯定的掌聲。這些正面的支持都是我寫作的動力。
長年站在心理懸崖邊的憂鬱症患者,多年前我思考如何讓外界理解憂鬱症患者內在的苦,那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同理的。但我很膽小,害怕網路酸民言論如瘋狗浪的席捲,遲遲多年都沒動筆。在疫情席捲的這兩年,我總有「不說就來不及說了」的焦慮。希望我能像「真人圖書館」,外人可藉由我的分享,稍微理解憂鬱症患者的心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