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Club 筆記】大腦中的年輪蛋糕,演算法告訴你哪塊比較集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PO影像分析真的好難啊
  大家好,我是菜編,今天要分享的跟上次一樣,是屬於影像分析的研究成果,因為sky in the wall希望除了科普外,也希望在文章中介紹各地的研究者跟機構,仔細搜尋後,發現這篇論文不管是學校還是作者都超級有戲

上次的文章:

來自大聯盟的資料分析師,與醉心發育生物學的科學家

  這篇論文有兩位通訊作者,也就是有兩位計畫主持人共同主導這個研究,分別為班(Benjamin S. Baumer)跟麥可(Michael Barresi ),他們都任教於美國史密斯大學。這間從創始至今都只收女性學員的學校,是蘇菲亞·史密斯 (Sophia Smith)以她在65歲時繼承的鉅額遺產所創建,現今已成為全美規模最大,由本國女性捐建的學院,遵循蘇菲亞女士在遺囑中提及的理念,至今仍致力於提供女性教育資源。
I hereby make the following provis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of an Institution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young women, with the design to furnish for my own sex means and facilities for education equal to those which are afforded now in our colleges to young men.

為建立和維持一間提供年輕女性高等教育的機構,我將在此設定一些規則,旨在為與我相同性別的人,提供同等於其他大學為年輕男性所提供的教育方法和設施。
論文計畫主持人 / Michael Barresi (左)、Benjamin S. Baumer (右) / 個人twitter
  也因為至今仍維持只收女性學員的規定,我第一次在校網QA頁面看到跨性別學生是否能夠申請的提問,感覺蠻新奇的,這間學院從始至今都走在性別議題的尖端。書寫至此,突然想到菜編高中時去女校參加社團或園遊會活動,尋找男廁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不知道這兩位男性教授是否也會遇到這些生活上的不便?
  班助理教授曾任大聯盟紐約大都會隊的統計分析師,個人網站甚至還有針對棒球描述的分頁,是個熱愛野球的數據科學家,2016年獲得當代棒球分析獎,而麥可教授則醉心於研究斑馬魚大腦發育,有趣的是他以前還做過海洋生物研究,搭過研究船環繞加勒比海!藝術方面的造詣或許也體現在論文上,難怪我覺得圖都還不錯看。

2D、3D大不同,全新分析技術解密斑馬魚腦中年輪蛋糕的疏密差

  隨著影像分析技術進展,研究工作可以做得越來越準確,速度也變得越來越快,但是針對三維影像的分析技術還有許多進步空間,直接分析立體空間比藉二維平面研究能得更多資訊,然而作者認為現存的方法不是很難對比,就是會有不可知的誤差產生,所以麥可跟班想合作發展一個更好的3D影像分析方法。
目標神經發育影像 (Morgan S. Schwartz et al. 2020)
  發展分析方法當然也需要影像證明有沒有用,這次的目標是POC(post-optic commissure),一條位於前腦的神經束,從上圖可清晰看到受精後幾小時(hpf)的發育狀況,POC由軸突(AT,綠色)形成,伴隨著神經膠質細胞(Gfap,紅色)所構成的外框,這可視為引導神經束形成,及支持神經束的結構,好玩的是我覺得形狀頗像年輪蛋糕!另外,you-too突變是斑馬魚的一種品系,牠們沒辦法形成收束完整的POC。
普通品系(左)跟you-too突變(右)的差別 (Morgan S. Schwartz et al. 2020)

△SCOPE大解密,它如何做好影像分析?

最後成功建立了一個新的3D影像分析技術:△SCOPE。
  獲得影像樣本後,首先要以機器學習演算法ilastik辨識哪些是真的訊號,依此去除背景雜訊,然後用統計的PCA方法標示座標軸,並校準影像至正確位置,最後為了方便比較,作者將影像從垂直坐標系轉換至圓柱坐標系,然後以每個點跟理想模型的距離差距,還有各區間內訊號點的數量進行統計分析,比較樣本間是否有顯著差異
△SCOPE分析流程圖(Morgan S. Schwartz et al. 2020)
  實際操作確實可行!完成分析後可知,如果都是普通品系相互比較不會有顯著性,而若是you-too突變跟普通品系比較會有很明顯的差異性被發現,後續他們還針對蛋白質Slit1a進行研究,發現此物質與初始發育位置準確性有關,然而跟後續發育的關係就沒那麼大。

跨域合作新碰撞,資料科學與生物學的新滋味

  這篇論文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跨領域合作結果,現在越來越多這類型的計畫出產,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但如果不同專長的人可以一起合作,就能爆發出新的火花。雖然過程中有些人工校正部分不免讓人懷疑:「這樣真的可以?」但這或許需要實際操作後才能辨其可行性,總之這樣的研究程序,讓我們看到一種影像分析的可能性,還有在新技術支援下對生物學能帶來多大的助益。

原文:

追蹤我個人的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rainhavemouth
追蹤Sky in the wallhttps://www.facebook.com/skyinthewall

喜歡我的文章按讚追蹤加分享!或是斗內抖起來!

也能在留言處提出你的看法喔!


資料來源:

史密斯學院歷史:

  1. 史密斯學院官網:https://www.smith.edu/about-smith/smith-history
  2.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2%E5%AF%86%E6%96%AF%E5%AD%B8%E9%99%A2

研究者資料:

  1. Benjamin S. Baumer:https://www.smith.edu/academics/faculty/ben-baumer
  2. Michael Barresi :https://sophia.smith.edu/blog/barresilab/about-us/
avatar-img
2.6K會員
183內容數
寶可夢可能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但它不僅是一部卡通,裡面其實蘊含相當多的生物知識,讓我們一起從演化生物學、生態學、發育學、比較解剖學……,一起從頭到腳認識寶可夢,成為寶可夢大師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政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家好我是菜編,因為科技的進步,研究方法也不斷推陳出新,強大的電腦分析能力更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多時候在分析前需要給電腦一個基準,這就牽涉到事前數位標準模型的建立,畢竟總不能叫電腦讀紙本吧?
接下來要說的這件怪事,請各位一定要相信我。 昨天,我跟鄰居聊到一半,原本一切正常,但奇怪的事發生了!他們慢慢得變透明,然後消失不見,留下驚慌的我。放眼望去,原本熱鬧的小鎮,竟然也已杳無人煙。更奇怪的是,過幾天又突然恢復榮景,熟面孔再度出現,卻讓我覺得很陌生。
雖然二次元撫慰了許多宅宅的心,但夢醒時分,總是要回歸真實的3D世界,究竟為什麼我們看得到「立體」的東西呢?原來是源於「雙眼視覺」。研究者用3D眼鏡研究烏賊是否也有立體視覺。
不是都說胎教很重要嗎?據說從嬰兒還在母親肚子裡,就會受外面環境影響,僅管在人類的研究相關證據還不多,但鳥類的實驗已證實,有些物種,孵化前親鳥就會透過聲音傳達外在資訊給幼鳥,雖然烏賊爸媽不會搭理後代,但身為視覺高度發展的動物,有一些研究支持,從小牠們就深受視覺資訊影響,用自己的眼睛學習。
去年剛進實驗室,忘記在找什麼東西,我意外翻出一個潛水艇。 「這是做什麼用的啊?」我問。 學姊回:「那是之前做實驗用來嚇烏賊用的。」 感到新奇又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我, 前陣子才知道原來是2013年實驗室發表的這篇paper。
近期學長在《Nature Neuroscience》的文章終於被刊登出來了,雖然早已請他寄檔案給我,本來想搶刊登當下就發文,但偷懶到現在才寫,先在此獻上我的膝蓋。 這篇研究以獼猴視網膜作為研究材料,透過實驗得知視覺訊號的處理過程具有選擇性,而且它們只保留對預測未來有幫助的訊號。
大家好我是菜編,因為科技的進步,研究方法也不斷推陳出新,強大的電腦分析能力更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多時候在分析前需要給電腦一個基準,這就牽涉到事前數位標準模型的建立,畢竟總不能叫電腦讀紙本吧?
接下來要說的這件怪事,請各位一定要相信我。 昨天,我跟鄰居聊到一半,原本一切正常,但奇怪的事發生了!他們慢慢得變透明,然後消失不見,留下驚慌的我。放眼望去,原本熱鬧的小鎮,竟然也已杳無人煙。更奇怪的是,過幾天又突然恢復榮景,熟面孔再度出現,卻讓我覺得很陌生。
雖然二次元撫慰了許多宅宅的心,但夢醒時分,總是要回歸真實的3D世界,究竟為什麼我們看得到「立體」的東西呢?原來是源於「雙眼視覺」。研究者用3D眼鏡研究烏賊是否也有立體視覺。
不是都說胎教很重要嗎?據說從嬰兒還在母親肚子裡,就會受外面環境影響,僅管在人類的研究相關證據還不多,但鳥類的實驗已證實,有些物種,孵化前親鳥就會透過聲音傳達外在資訊給幼鳥,雖然烏賊爸媽不會搭理後代,但身為視覺高度發展的動物,有一些研究支持,從小牠們就深受視覺資訊影響,用自己的眼睛學習。
去年剛進實驗室,忘記在找什麼東西,我意外翻出一個潛水艇。 「這是做什麼用的啊?」我問。 學姊回:「那是之前做實驗用來嚇烏賊用的。」 感到新奇又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我, 前陣子才知道原來是2013年實驗室發表的這篇paper。
近期學長在《Nature Neuroscience》的文章終於被刊登出來了,雖然早已請他寄檔案給我,本來想搶刊登當下就發文,但偷懶到現在才寫,先在此獻上我的膝蓋。 這篇研究以獼猴視網膜作為研究材料,透過實驗得知視覺訊號的處理過程具有選擇性,而且它們只保留對預測未來有幫助的訊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其實,每篇論文的貢獻,絕對都是站在前人的努力上的。就像現在的AI,名稱是大語言模型,再更早以前叫做編碼器-解碼器循環神經網絡,再更早以前還有別的名字。「你需要去了解,2024你看到的論文,在歷史上是怎麼一步一步長出來的。」你要去找到源頭的問題,去觀察不同時代大家如何解問題,你才會知道解決方案。
Thumbnail
生為人類,男性與女性,在溝通上的不夠精準與誤讀,時常困擾我們,甚至帶來家庭與社會的動盪與困擾。 《打造戀愛腦》是一本帶著大家深入探究男女大腦的差異,理解彼此切入觀察的角度與特性,找到溝通與合作的方式。 一、分歧點 從解剖學看到,男性與女性,在大腦結構的發展上,從青少年開始,出現不同的生理演
Thumbnail
西元 2030 年,人類在科學研究有了重大的突破,報導指出某尖端科學研究院的實驗室內,已經製造出小型的蟲洞,這使得傳統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即將被重新改寫。根據現有理論推測,或許再過幾年,人類有可能在時間與空間之中隨意穿越。 『李柏通』,這位科學研究院的天才,他的卓越貢獻無法與
Thumbnail
在這本開創性的作品中,瑪莎‧ 納思邦為性侵害和性騷擾這類重大的社會挑戰,提供了法律學者的清晰視野,並取材自哲學的思考路徑,詳細闡述了驕傲與貪婪如何導致男性物化與支配他人。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昨天美國一個雜誌發表一篇落落長的文章攻擊一位美國網紅。這位「網紅」是位史丹佛腦神經科學系的教授。一開始他在自己頻道上主要是講自己的專業:科研走到現在,到底讓我們理解到腦子是怎麼運作的? 我當然非常有興趣啊。史丹佛耶!腦神經科學教授耶!他早期的影片我都很愛看。人帥,講話又有條有理,講得頭頭是道,
Thumbnail
年紀到了一個程度,會開始翻一些老電影出來看,除了當作對記憶的複習跟提取,也發現似乎看懂一些過去沒看懂的地方,產生更多的理解。這個過年,就又看了一次「心靈捕手」,還真的跟20年傻傻的看完,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長期在學校擔任清潔工的麥特.戴蒙,乍看之下,之所以可以出現人生轉折,也是要遇到猶如伯樂知音的
Thumbnail
電影未曾明確交代嬰兒的生理性別,那是被刻意留白的謎題。大腦作為器官,象徵了意識本身,同樣是中性的,直到那顆大腦被放入成年女性的肉身中。那些有關於女性的規訓,隨之降臨,如禿鷹一般東啃西咬。電影巧妙模糊貝拉(前世肉體)的原性別,藉以闡明性別的作用力,不只跟生理相關,更重要的是,又被放入怎麼樣的環境。
Thumbnail
大腦是負責記憶的最重要角色,作為記憶的核心是海馬,但不是海中生物,而是所謂的海馬迴。對我們的學習和記憶能力有著關鍵。書中作者提到,其他同學像成績優異的人詢問問題,他們多次教導別人後,大腦藉由反覆的輸入及輸出,相較於其他同學之下,成績優異的人在考試時,答題正確率相對高,這就是大腦的功能。
其實,每篇論文的貢獻,絕對都是站在前人的努力上的。就像現在的AI,名稱是大語言模型,再更早以前叫做編碼器-解碼器循環神經網絡,再更早以前還有別的名字。「你需要去了解,2024你看到的論文,在歷史上是怎麼一步一步長出來的。」你要去找到源頭的問題,去觀察不同時代大家如何解問題,你才會知道解決方案。
Thumbnail
生為人類,男性與女性,在溝通上的不夠精準與誤讀,時常困擾我們,甚至帶來家庭與社會的動盪與困擾。 《打造戀愛腦》是一本帶著大家深入探究男女大腦的差異,理解彼此切入觀察的角度與特性,找到溝通與合作的方式。 一、分歧點 從解剖學看到,男性與女性,在大腦結構的發展上,從青少年開始,出現不同的生理演
Thumbnail
西元 2030 年,人類在科學研究有了重大的突破,報導指出某尖端科學研究院的實驗室內,已經製造出小型的蟲洞,這使得傳統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即將被重新改寫。根據現有理論推測,或許再過幾年,人類有可能在時間與空間之中隨意穿越。 『李柏通』,這位科學研究院的天才,他的卓越貢獻無法與
Thumbnail
在這本開創性的作品中,瑪莎‧ 納思邦為性侵害和性騷擾這類重大的社會挑戰,提供了法律學者的清晰視野,並取材自哲學的思考路徑,詳細闡述了驕傲與貪婪如何導致男性物化與支配他人。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昨天美國一個雜誌發表一篇落落長的文章攻擊一位美國網紅。這位「網紅」是位史丹佛腦神經科學系的教授。一開始他在自己頻道上主要是講自己的專業:科研走到現在,到底讓我們理解到腦子是怎麼運作的? 我當然非常有興趣啊。史丹佛耶!腦神經科學教授耶!他早期的影片我都很愛看。人帥,講話又有條有理,講得頭頭是道,
Thumbnail
年紀到了一個程度,會開始翻一些老電影出來看,除了當作對記憶的複習跟提取,也發現似乎看懂一些過去沒看懂的地方,產生更多的理解。這個過年,就又看了一次「心靈捕手」,還真的跟20年傻傻的看完,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長期在學校擔任清潔工的麥特.戴蒙,乍看之下,之所以可以出現人生轉折,也是要遇到猶如伯樂知音的
Thumbnail
電影未曾明確交代嬰兒的生理性別,那是被刻意留白的謎題。大腦作為器官,象徵了意識本身,同樣是中性的,直到那顆大腦被放入成年女性的肉身中。那些有關於女性的規訓,隨之降臨,如禿鷹一般東啃西咬。電影巧妙模糊貝拉(前世肉體)的原性別,藉以闡明性別的作用力,不只跟生理相關,更重要的是,又被放入怎麼樣的環境。
Thumbnail
大腦是負責記憶的最重要角色,作為記憶的核心是海馬,但不是海中生物,而是所謂的海馬迴。對我們的學習和記憶能力有著關鍵。書中作者提到,其他同學像成績優異的人詢問問題,他們多次教導別人後,大腦藉由反覆的輸入及輸出,相較於其他同學之下,成績優異的人在考試時,答題正確率相對高,這就是大腦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