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需要常常更新程式碼,才能防止錯誤或者當機,其實孩子也需要。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不過更正確地來說,我們更新的是孩子的判斷能力,因為孩子會長大,不能一直用同一個標準,不然就會出問題。然而,現實狀況是,我們大人往往自己判斷孩子長大了,就套用更大孩子的標準--「你已經小學了,要吃多一點」「你已經大了,要自動自發」。對大人來說理所當然,但對孩子來說莫名其妙,什麼時候標準變了我都不知道,突然有一天就開始被罵。
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受到生理限制影響,我們用的詞彙和比喻就要用不同的文字和內涵。比方說教孩子如何與同學互動的原則:
Photo by Charlein Gracia on Unsplash
2-3歲-打人會痛痛,不能打
3-4歲 - 打人之後別人就不想跟你玩了,要跟大家當好朋友
4-6歲 - 想玩你可以主動邀請看看,多跟大家做好朋友
小學 - 不高興你可以跟對方說,如果不行再跟老師講
更大的孩子 - 朋友不用很多,選擇幾個比較處得來的就好
如果孩子一直遵守著早期的規定,而想辦法討好所有人,那也會出現問題。小時候的規則在長大了以後不一定可以適用,孩子雖然會在生活中學到這些,但是身為家長,身為曾經歷過這些的大人,應該能夠以過來人的身分,跟孩子們分享,為困擾的孩子們指引。
Photo by Diana Polekhina on Unsplash
又比方說教孩子如何處理受傷:
2-3歲 - 跟大人說哪裡痛
3-5歲 - 說明哪裡痛以外也說清楚怎麼受傷的
小學 - 能簡單處理傷口,能判斷受傷情況需不需要找大人協助處理
更大的孩子 - 能從原因跟情況判斷傷到哪裡,自己可以做什麼處置,以及該找誰幫忙
孩子一開始能做到的有限,但是隨著年齡上升,很多事情其實可以自己判斷與處理。因此如果依舊用過往的判斷標準處事,那就會變成所謂媽寶的狀態,沒有意識到自己長大了,應該有更多的責任。學習是孩子的責任,但是沒有發現孩子未更新的狀態則是家長的缺失。
監控狀況與把握大局其實才是家長的工作,就像前面說的讓孩子內在的程式碼(判斷能力)是否更新到最新的版本,但是實際上比理論上難的太多,因為家長有太多的忍不住,有太多的沒辦法。如果是工作,可能還可以將自己的角色抽離,當一個觀看下屬工作的主管,只看結果,不出手幫忙。但,身為家長,一開始就不得不出手幫忙各種事情,把屎把尿,安撫餵食,而現在反過來要漸漸抽手,跟一開始就當旁觀者的狀態不一樣,家長內在的拉扯充滿衝突而且思緒交錯複雜,抽手的同時也像失去了自我的一部份。獨立了、分開了,其實是一種告別與別離。孩子可以自己來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不再需要我了,其實會引發一種拋棄感跟孤獨感。
當一個襯職的旁觀者其實不容易,但是卻是身為父母終將到達的境界,各自獨立,又緊緊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