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相隱,是徇私枉法嗎?

更新於 2022/01/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則《論語》很受當代人、特別是大陸的學者所批評,他們認為父子互相為對方的過失而隱瞞,那不是包庇、徇私嗎?因而批評孔子不講法治精神。
大家不要忘記,孔子在離開魯國前,是位居大司寇的,用現代語來說,就是法政一把手;既然如此,孔子怎麼會不講法治精神呢?
要了解這則《論語》的精神,首先,要弄清楚什麼叫做「直」?
所謂「直」,是指正直的態度、公義的原則、良心的堅持。而其目的,是無愧於天、心安理得而已。若宏觀來看,其目的是在維繫家庭的和諧,減少社會的冷漠。
要是父母主動告發子女,子女也主動告發父母,那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父子之間都尚且如此冷酷無情,那他們還會對什麼人動真情?
何況只是順手牽羊,而並非有預謀、有計畫的,更非殺人放火,傷天害理呀?
反觀孔子認為,正正父子相隱,其愛之偉大,其情之深遠,是世間沒有其他的東西可以相比的。要是揭發了,父親可能老羞成怒,因而自行了斷;兒子可能變本加厲,甚至迫虎跳牆,鋌而走險,以至滅親。
與其趕盡殺絕,斷絕親情,不如藉著親情的感動、愛心的規勸,以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由於這種父子的親情是發自內心的不容已,是壓不住的、是真實的、是迫切的,天理自然就流露出來,人性自然就呈現彰顯,這就是「直在其中」了。
我們又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法律的基礎在人性、在親情倫常;若人性只是空中樓閣、親情倫常一旦化為烏有,那些法律條文,都只是整人的手段而已。
再者,假如你父母被批鬥有罪時,特別是政治的莫須有罪,你會「大義滅親」去告密嗎?你會主動出來指證嗎?甚至你會親自施刑嗎?(按:就「父子相隱」這個問題,曾有三隻小戰狼向我筆戰,而筆者最後就以此問回應。)
有人問:「難道作父子的,不告發對方,不會枉法徇情嗎?這樣還有公平可言嗎?」當然,儒家絕對不會教人枉法徇情的,該作證還是該隱瞞,是各依其內心真切之情的。所謂「各依其內心真切之情」,即讓本心在不同的處境、不同的性質、不同的情況,無論該隱過抑或該作證,都能呈現出清明的決定,而使心安。這樣才叫直(良心的堅持),也就是所謂「直道而行」,這才是儒家所講的「公平」!
那麼,儒家到底有沒有法治精神?當然有。不過,儒家的法治精神,是要憑良心的。司法要憑良心,立法要憑良心,執法更加要憑良心。
家,是個講人倫親情的地方;而不是講法理條文的地方!(待續22)
2022-01-13謹識
後話:
(1)這十多年來,大陸的一些所謂學者,動輒就拿這句話來批評孔子不講法治。這也難怪,在文革時期,有多少老師被學生整死?有多少父母被子女批鬥?你說那些學生、子女,都多講「法治」?
(2)當然,「師為生隱,生為師隱」也是一樣的道理的。舉個例子:有學生突然衝口而出說了一句粗言,而這句粗言既沒有侮辱性質,也沒有傷害他人意圖;那麼,老師聽到了會作出怎樣反應呢?嚴辭斥罵?抑或輕鬆幽他一默呢?記住,老師之所以為學生隱,不是姑息,也不是縱容,而純粹是發自內心真切之情的自然流露,以學生為本啊!(寫於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五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翌日,葉公一見孔子,既寒酸又蒼老。葉公頓時如釋重負,不禁為過去的緊張而好笑。於是就開門見山地說:「老先生為求真理而經歷坎坷,今天有幸來到敝國,我希望能多聽到您在為政方面的高見。」 孔子一聽到葉公問政,就很慎重地說:「治理一個地方,要近處的人心悅誠服,要遠方的人甘願歸附。」【註19】
    那天晚上,葉公的心情特別沉重、特別鬱悶。為什麼?
    葉公其時心裡很不平衡,很想找個機會奚落孔子,甚至藉意貶低孔子,以洩心頭之忿。但,葉公越想矮化孔子,可孔子的人格光輝就越燦爛,儼如苦海明燈。
    自從孔子帶著弟子來到葉國以後,葉公變得心神不寧,坐立不安,精神恍惚。為什麼會有如此的不安?
    有一天,悲憤的事又發生了。消息傳來,周天子的樂官萇弘被殺。萇弘是孔子崇敬的人之一,當年孔子在雒邑向老子問禮時,曾向他學過音樂。孔子得知這個噩耗,頓時悲憤難受,禁不住無語問蒼天:「這樣一個有賢德、有才能的人,為什麼竟然得到如此的下場?難道這就是命嗎?」
    孔子一直都是以自身無比的精誠、無限的光輝、無畏的人格來感召學生。
    翌日,葉公一見孔子,既寒酸又蒼老。葉公頓時如釋重負,不禁為過去的緊張而好笑。於是就開門見山地說:「老先生為求真理而經歷坎坷,今天有幸來到敝國,我希望能多聽到您在為政方面的高見。」 孔子一聽到葉公問政,就很慎重地說:「治理一個地方,要近處的人心悅誠服,要遠方的人甘願歸附。」【註19】
    那天晚上,葉公的心情特別沉重、特別鬱悶。為什麼?
    葉公其時心裡很不平衡,很想找個機會奚落孔子,甚至藉意貶低孔子,以洩心頭之忿。但,葉公越想矮化孔子,可孔子的人格光輝就越燦爛,儼如苦海明燈。
    自從孔子帶著弟子來到葉國以後,葉公變得心神不寧,坐立不安,精神恍惚。為什麼會有如此的不安?
    有一天,悲憤的事又發生了。消息傳來,周天子的樂官萇弘被殺。萇弘是孔子崇敬的人之一,當年孔子在雒邑向老子問禮時,曾向他學過音樂。孔子得知這個噩耗,頓時悲憤難受,禁不住無語問蒼天:「這樣一個有賢德、有才能的人,為什麼竟然得到如此的下場?難道這就是命嗎?」
    孔子一直都是以自身無比的精誠、無限的光輝、無畏的人格來感召學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眾所周知,『親親相隱』出自儒家。但『大義滅親』卻往往被認為是法家的主張。按法家不論親疏的義理,肯定也贊成『大義滅親』。但『大義滅親』也是儒家的主張,並且此一詞語出自儒家經典。  『親親相隱』從孔子的語錄中歸納而來。《論語》子路第十三篇記載了葉公與孔子的一段對話。『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眾所周知,『親親相隱』出自儒家。但『大義滅親』卻往往被認為是法家的主張。按法家不論親疏的義理,肯定也贊成『大義滅親』。但『大義滅親』也是儒家的主張,並且此一詞語出自儒家經典。  『親親相隱』從孔子的語錄中歸納而來。《論語》子路第十三篇記載了葉公與孔子的一段對話。『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
    Thumbnail
    左傳:疾指人在行為性格上缺陷毛病,如好勇、好貨、好色、驕侈。 譯文:父母對你的那些可能導致家族滅亡的危險行為煩惱。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