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自己的靈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You brought out the best of me, a part of me I’ve never seen. You took my soul and wiped it clean.”
「你帶出了我最好的一面,一個我從未見過的自己。你拿著我的靈魂,並且擦亮了它。」

— 〈All I Want〉 by Kodaline




後來,經過我的計算,諮商佔了我整個大學生涯至少了二分之一的時間(當然,如果我很順利四年就畢業的話)。嚴格說起來,總共 28 個月;每周一小時固定跟諮商師對談,四季至少輪了兩次的班。我會說在這個安全的空間裡,諮商就像是一面剛洗刷完的鏡子,而我能藉由這個鏡子看見更清晰的自己。諮商的本質並不是問題解決的導向,與心理師一來一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找回自我拼圖的長跑,在這長跑中,重要的是配速而非快慢。關於自我的拼圖,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許多問題;你以為一幅自己早已拼裝完整的拼圖,仔細一看才發現某些時期的幾塊竟然是空白的,或者,更糟的是,被其他不相關的拼圖給置換了,讓我們對自己有了不正確的認識。

美國作家安德魯所羅門曾在演講中提到:

「故事是我們身份的基石。」

誠然,我們都是藉由生命故事認識彼此;然而,如果我們的故事並非源於自我,而是透過外在刻意的拼裝建構而成,那麼我們的身份也會隨之改變嗎?不盡然,但是對於自我的認識會因而改變。我想把鏡子的隱喻套用在日常與他人的社交。若是對方的鏡子沒那麼大,或者有些污漬,而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無法看見清晰的自己,或者我會說 :

無法看見我們不認識的自己

每個人也有自己想要遮掩的部分,而透過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兩面鏡子反射所認識到的彼此,永遠都可以讓一部分的自我藏匿於鏡子的鏡像深淵,而鏡子的界線反而成了我們認識自己和彼此的界線。佛家有句話說這麼說: 「認識內在的自己越深,越能認識更大的世界。」 彷彿對於內在探索的圖譜,不只是諮商帶給我們的個人課題,也是僧人的自我修煉。

在 2021 年的十月底我參加了一個以「失戀後自我照顧」為主軸的團體諮商,每周兩小時,連續進行八次。團體諮商的概念源自歐洲的「社交處方簽」(social prescribing)透過團體成員間分享的故事、一起進行藝術創作(在我們的團體中有繪畫、手作以及桌遊)讓參與者體認到自己並非是世界上最孤單的那一個。安德魯也在演講中提倡,分享自己的經驗將會給予他人支持、持續前行的力量。這個聽起來有點像匿名戒酒會的互動模式,不過團體的目的性並沒有那麼強,就如同諮商的本質,重要的是陪伴彼此、讓生命碰撞生命。

這是我在團體中的手作品。左邊是書本,象徵著閱讀紙本書可以穩定我的身心靈;右邊則是筆,代表著我透過書寫、撰稿或紀錄,像一盞明燈引領著我。

這是我在團體中的手作品。左邊是書本,象徵著閱讀紙本書可以穩定我的身心靈;右邊則是筆,代表著我透過書寫、撰稿或紀錄,像一盞明燈引領著我。

卡特是我在團體中認識的一個好朋友(事實上團體結束後我們依舊保持聯絡),那一次的活動需要我們談到自己的失戀經驗,關於自己在關係中如何被忽視。卡特談到自己在關係中頗為自己的精神疾病(人格分裂)所苦,她邊說著自己的故事邊責備著自己,當她聲淚俱下說完那一整段自己所受的委屈後,跟她同一組的我心裡感到十分不捨;她哽咽地說:

「我也不想要這樣呀!一直生病一直吃藥,我也很痛苦。」

卡特的臉上挾著憂傷的淚水,像個河道不斷從眼睛湧出。「這不是你的錯」當時,那正是我心裡唯一的想法,因為那真的不是她的錯。導師用平和的語調替她擦拭臉上的眼淚,卡特的臉上依稀能見到兩行深掘的淚痕。我想到之前卡特跟我提過,關於人格分裂的隱喻「醫學上稱呼這樣的病症為人格分裂,但我不這麼認為,」她抽了一口菸,緩緩地朝空中吐出白煙,在夜晚只有17℃的濕冷淡水顯得格外明顯;她接者說「我認為那叫『靈魂碎片』」。

卡特心情暫緩後,我跟她說:

「還記得你曾跟我說過的靈魂碎片嗎?我認為這個比喻非常好,某個程度上來說,我甚至覺得你很偉大,就像個救世主,因為你讓那些靈魂碎片在你身上獲得重生的重量。它們輕輕地降落在你身上,完成它們的任務後便輕輕地離開;對於那些靈魂碎片而言,你是他們很重要的存在。」

卡特聽完後淚水再度潰堤,然而,這次不一樣的是團體內的其他人聽到了這個求救訊號。子欣主動走過來抱著卡特,子欣是團體內的大一新生;然而,那當下她卻像個細心呵護孩子的溫柔爸爸,「沒事了,我們會陪著你」一邊拍著卡特的背,一邊在她的耳邊重複這些溫暖的字句,卡特像個受了傷的孩子依偎在子欣的臂膀上。頓時,團體內的所有人都前來坐在卡特身旁,團體內最不可思議的就在這;即使我們都不說話,但是我們會在身邊陪伴著你。你的過去我們來不及參與,然而,現在我們都將在這共度此刻,不論好壞。只盼我們此刻的陪伴,能讓你對未來有所期待,而不再感到孤單。

我跟諮商師提到了在團體遇到的這些事,事實上,他一直希望我能夠敞開心胸與他人真誠的互動,不會再被過往的陰霾掛心而影響日後的社交。在團體中,我嘗試做到這件事(不過並非 100%,大約 50% 左右)也換來了團體成員間的回饋。卡特在活動結束後跟我說「當時那段話如果不是出自於你而是其他人,我大概只會覺得很陳腔濫調,然而那天從你口中說出的那些,卻讓我很感動。」我沒想過自己能為他人帶來這麼深刻的影響,至少,來自他人如此真誠的回饋這是我第一次收到。

團體的導師有次問問其他人「怎麼會在這個空間,大家淚水交織的同時卻也這麼心繫著彼此?」同樣的問題,我的諮商師也問過我。而我都給出了相同的回饋:

「因為團體裡的我們渴望連結,在心裡上演了無數次『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劇本後,我們還是選擇主動跨出了第一步;然而,這小小的一步,開啟了接二連三的正向循環。」

團體的每個成員都在擦亮彼此的鏡子,我們無法從自己的鏡子看到自己;但是,我可以從其他成員的鏡子看見更清晰的自己,我對其他成員而言亦是如此。我在協助其成員認識自己的同時,而其他成員也一起幫忙我找回自己的拼圖,這樣的正向循環在八周的課程間從未停歇,諮商師為我在團體中的收穫感到開心。當團體的活動結束後,諮商師也問了我,對於這樣一段與他人共享的美好回憶的結束會不會讓我措手不及?

「我們並不是結束,而是一起達成了一個共享的里程碑,而這個里程碑也將會在往後的日子給予我們支持。」

我邊點著頭,語氣堅定地回應諮商師。那一次正好也是我跟諮商師最後一次對談,聽到我的回應,諮商師也跟著點頭「我感覺到你的轉變,成長了不少也成熟了許多,我真為你感到開心。」當時聽到諮商師這麼回應,我也替自己感到高興。在大三上的尾聲,我開始逐漸跟周遭的人坦白我有在諮商,有些人高興我正重拾關於自我的拼圖,有些人則驚訝我怎麼能隱瞞兩年的時間。在坦白的過程中我被問到最多的便是:

「去了諮商之後你有變好嗎?」

「人生哪是一道非黑即白的二元命題。」我原本想用斯多葛主義的積極樂觀作為回應,結果卻說出了這樣犬儒般的厭世話語。不過,我仍然不覺得有必要衡量自己是否變好了,那似乎意味著在進入諮商室前,我的人生都是不好的;事實上,我揚棄了這樣一刀切的人生觀,那只會讓我用無盡的悲觀看待自己。接續在那問題之後「如果沒變好的話,花了這麼久的時間值得嗎?」「那當然,」我十分肯定的回應

「因為我變得更完整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鋼哥-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2/01
MV 有第二部,會更感人
靜的星空-avatar-img
2022/02/01
我第一次讀到你真正的心境~ 很精彩的文章和感人的文筆 你真的一直在蛻變...... 你很努力地在擦亮自己的靈魂和別人的心靈..... 透過文字對話或書寫 你都沒想過,你是一個很可以影響別人的人。 (打從我開始閱讀你的第一篇文章 就是開始了) 因為你有具備 看透事物本質和認真思辨的人。
鋼哥-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2/01
我懷疑這又是一種比較委婉的方式在偷偷說我老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16會員
250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5/05/02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位新聞研究中心的報告,目前市面上的 AI Overview(AI 摘要)的聊天機器人經常給出自信但錯誤的資訊;甚至付費的軟體比免費的錯誤率更高。
Thumbnail
2025/05/02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位新聞研究中心的報告,目前市面上的 AI Overview(AI 摘要)的聊天機器人經常給出自信但錯誤的資訊;甚至付費的軟體比免費的錯誤率更高。
Thumbnail
2025/04/25
大型語言模型以自然的節奏說話,表達好奇心,甚至聲稱能體驗情感。但這精心打造的表象掩蓋了一個基本的事實: 這些 AI 系統根本不具備這些人類特質。
Thumbnail
2025/04/25
大型語言模型以自然的節奏說話,表達好奇心,甚至聲稱能體驗情感。但這精心打造的表象掩蓋了一個基本的事實: 這些 AI 系統根本不具備這些人類特質。
Thumbnail
2025/04/22
「懶惰原住民」(the Lazy Native)的迷思並非自然形成,而是殖民當局帶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意圖精心打造的。
Thumbnail
2025/04/22
「懶惰原住民」(the Lazy Native)的迷思並非自然形成,而是殖民當局帶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意圖精心打造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最近回頭讀自己七、八年前的文章,被以前那個細膩、善感、念舊的自己嚇了一跳,我記得以前的我因為不被肯定而沮喪,但我不記得自己是那麼沒有歸屬感。「若不是實際生活充滿垃圾,滿足不了想望,又何必將生活寄託在遙遠的他方?」我曾經寫出這麼失落的句子,當時如果沒有寫文章,不曉得有誰接得住我呢?
Thumbnail
最近回頭讀自己七、八年前的文章,被以前那個細膩、善感、念舊的自己嚇了一跳,我記得以前的我因為不被肯定而沮喪,但我不記得自己是那麼沒有歸屬感。「若不是實際生活充滿垃圾,滿足不了想望,又何必將生活寄託在遙遠的他方?」我曾經寫出這麼失落的句子,當時如果沒有寫文章,不曉得有誰接得住我呢?
Thumbnail
念諮商所前,對於諮商師充滿許多粉紅色泡泡,總覺得這是一份令人嚮往的夢幻職業。在對談中可以帶來療效,多珍貴啊!這讓我幻想著,如果聽到個案說諮商帶來的改變或幫助肯定會超級興奮。當時的我認為這就是我要的:一份充滿成就感的助人工作。 不過現在的我,在實習第一年的尾聲發現這樣的想法有所不同。
Thumbnail
念諮商所前,對於諮商師充滿許多粉紅色泡泡,總覺得這是一份令人嚮往的夢幻職業。在對談中可以帶來療效,多珍貴啊!這讓我幻想著,如果聽到個案說諮商帶來的改變或幫助肯定會超級興奮。當時的我認為這就是我要的:一份充滿成就感的助人工作。 不過現在的我,在實習第一年的尾聲發現這樣的想法有所不同。
Thumbnail
諮商師接著:「還有呢? 你忘了最重要的那個人,好好的謝謝你自己!一個那麼努力的你!」
Thumbnail
諮商師接著:「還有呢? 你忘了最重要的那個人,好好的謝謝你自己!一個那麼努力的你!」
Thumbnail
“You brought out the best of me, a part of me I’ve never seen. You took my soul and wiped it clean.” 「你帶出了我最好的一面,一個我從未見過的自己。 你拿著我的靈魂,並且擦亮了它。」
Thumbnail
“You brought out the best of me, a part of me I’ve never seen. You took my soul and wiped it clean.” 「你帶出了我最好的一面,一個我從未見過的自己。 你拿著我的靈魂,並且擦亮了它。」
Thumbnail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是一本溫柔的書,描述了一位心理師同時身為諮商師也身為諮商者的故事。書中講的是別人與自我和解的過程,卻也讓讀的人一起踏上認識自己的旅程。 我節錄了一些文字,加上個人的小小心得,跟大家一同分享我在書裡與自己對話的心靈旅程。 連不那麼美好的那面一併認識自己  心理治療是認識真正的自
Thumbnail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是一本溫柔的書,描述了一位心理師同時身為諮商師也身為諮商者的故事。書中講的是別人與自我和解的過程,卻也讓讀的人一起踏上認識自己的旅程。 我節錄了一些文字,加上個人的小小心得,跟大家一同分享我在書裡與自己對話的心靈旅程。 連不那麼美好的那面一併認識自己  心理治療是認識真正的自
Thumbnail
一切的生命關係,最終是為了遇見你自己 這是一個常常聽到「愛自己」的時代 這也是一個在「做自己」標籤大放異彩的時代 我們在各式各樣的關係中 試著界定「自己是誰」的種種 在原生家庭關係中,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兒女 在伴侶關係中,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伴侶 在朋友關係中,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朋友
Thumbnail
一切的生命關係,最終是為了遇見你自己 這是一個常常聽到「愛自己」的時代 這也是一個在「做自己」標籤大放異彩的時代 我們在各式各樣的關係中 試著界定「自己是誰」的種種 在原生家庭關係中,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兒女 在伴侶關係中,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伴侶 在朋友關係中,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朋友
Thumbnail
從幾年前在基金會帶脈輪課我們就認識了 將近6、7年光景 一路以來的時光 在課程中是師生在生活中也是朋友 這幾年她上我走入內在深層和解的靈魂本質課 淨化脈輪意識 也有來參加和解工作坊的演練體驗 每一次 我都看著她 眼神一點一點變得更柔和了 聲音 線條都隨著心念轉動 知道今年在面對孤單感上 讓她感
Thumbnail
從幾年前在基金會帶脈輪課我們就認識了 將近6、7年光景 一路以來的時光 在課程中是師生在生活中也是朋友 這幾年她上我走入內在深層和解的靈魂本質課 淨化脈輪意識 也有來參加和解工作坊的演練體驗 每一次 我都看著她 眼神一點一點變得更柔和了 聲音 線條都隨著心念轉動 知道今年在面對孤單感上 讓她感
Thumbnail
兩個禮拜又過去了,諮商終於開始比較像是想像中的樣子, 諮商的過程對我來說是開心的,但止於踏出諮商所的那步。 諮商所對於我來說像是有形的避風港, 在那邊我們可以肆無忌憚的講出我們內心的話,好的壞的都可以。 但我發現,我付出多少,我就會被反噬多少。
Thumbnail
兩個禮拜又過去了,諮商終於開始比較像是想像中的樣子, 諮商的過程對我來說是開心的,但止於踏出諮商所的那步。 諮商所對於我來說像是有形的避風港, 在那邊我們可以肆無忌憚的講出我們內心的話,好的壞的都可以。 但我發現,我付出多少,我就會被反噬多少。
Thumbnail
生而為人不免嚐盡人生六苦 (即:生、老、病、愛、離、求) 但其實我認為應該是人生八苦(即:生、老、病、死、愛、恨、離、求) 有些人嘗盡後便將凡事看得雲淡風輕 而有時候有些關卡真的像是一座高牆 怎麼爬也爬不過去 我曾經想過: 為什麼需要去諮商? 什麼樣的人才需要去諮商? 我需要諮商嗎?
Thumbnail
生而為人不免嚐盡人生六苦 (即:生、老、病、愛、離、求) 但其實我認為應該是人生八苦(即:生、老、病、死、愛、恨、離、求) 有些人嘗盡後便將凡事看得雲淡風輕 而有時候有些關卡真的像是一座高牆 怎麼爬也爬不過去 我曾經想過: 為什麼需要去諮商? 什麼樣的人才需要去諮商? 我需要諮商嗎?
Thumbnail
    有成員分享他這一年的回顧─「感覺自己越來越展現真實的情感,跟以前比起來。」我猜他是指參加讀書會之前。從他起初比較沉默的特質來說,這應該是很顯著的成長。
Thumbnail
    有成員分享他這一年的回顧─「感覺自己越來越展現真實的情感,跟以前比起來。」我猜他是指參加讀書會之前。從他起初比較沉默的特質來說,這應該是很顯著的成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