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在攻擊你,我只是在「批判性思考」?

2022/02/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常見網路名人發表言論,一不小心就被酸民或黑粉大力抨擊,這似乎是發展個人品牌者皆逃避不了的宿命。
你看有些黑粉還很認真的質疑了一堆問題,回應得落落長,句句都站在反方,講得理直氣壯,處處想要展現出身為讀者/觀眾的我可是具有「批判性思考」的人。
現在是個明明注意力稀缺,卻又很強調「思考力」的年代。碎片資訊太多,垃圾含量也不少,於是出現了一群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人云亦云的貪食蛇,遇到什麼觀點第一反應就是:「管他有沒有道理,我先批判一頓再說」。
本來不同想法各自表述也沒什麼不對。只是,當第一個人開始這麼做時,就像破窗效應一般,大家紛紛起而效尤。於是,原本只是表達不同意見,逐漸變成了批評、質疑,到最後,大夥情緒逐漸被挑起,為了反對而反對、譏諷、謾罵都出現了,只要有情緒(尤其是負面)這玩意兒加入,演變的結果就叫失控。
結果?網紅崩潰、憂鬱症、自殺,輿論殺人的悲劇層出不窮。
我不是這個意思...
這讓我不禁好奇起來,我們對於老是聽到的、講起來似乎很高端、感受卻又不是那麼舒服的「批判性思考」,是不是有什麼誤解?
「批判性思考」「批評」,到底哪裡不一樣?
關於「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中文定義,查Google 各單位寫得超繞口,來看一下Cambridge Dictionary怎麼說:
Critical thinking:The process of thinking carefully about a subject or idea, without allowing feelings or opinions to affect you.
換句話說,批判性思考強調的是問題發生時,人能用系統化的方式仔細思考或驗證這問題的全貌,避免情緒或個人意見影響判斷的過程。
人們是為了把「問題」搞清楚,才需要詢問或反覆驗證對方的論點(但大家把重點擺在這),目的在於愈能釐清問題,就愈有反覆思辨的機會,在邏輯愈梳理愈明的情況下,不僅更能明白自己與他人所思所想,也更有底氣找到最合適的問題解決方式。
個人認為,批判性思考,最終還是為了解決問題,無論是找到結論、取得共識,或僅僅是更了解自我的價值觀,不盲目跟風。然而,和一般解決問題導向的差異在於:從問題開始思考,有助於做出更好的決策;而急著解決問題可能會漏看全局,變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場面。
培養批判性思考,不是為了讓自己成為吵架達人或顯示高人一等,而是深入思考問題的所有可能,經過理性的思辨,而非情緒的發洩,來找出最佳解法。
白話文就是叫人討論觀點動腦子,而不是動情緒
縱然,想要訓練自己的批判性思考,除了需強大的動機,還要專業的、循序漸進的邏輯思維訓練方法。
人類大腦為了快速處理成千上萬的訊息,形成了對於有些事物快速過濾、自動化思考,或仰賴直覺的處理模式,批判性思考其實沒那麼吻合一般人的思維方式,並不是「我就是去批評對方的意見」那麼簡單。所以,才說需要刻意練習。

培養批判性思考的方法不是三言兩語講得明。但這裡至少可以分享一些如何在討論觀點時,不那麼帶著攻擊和批評的作法:
1. 分辨主宰自己的,是情緒還是理性:
一聽到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先別急著反駁。想想自己下意識的反抗,真的是對方觀點太中二?還是有什麼特殊的情緒在心中起作用?如果是後者,你必須強迫自己再想想:我為什麼聽了這麼不爽?若放任情緒或直覺在理性前面跑,最後只會被情緒影響,聽不進對方可能有用的論點。
2. 這觀點有任何站得住腳的依據嗎?採納有好處嗎?
例如企業人資很愛掛在嘴邊的潛規則: 「人一旦超過35歲,在求職市場上就失去競爭力了」,想想這觀點真的站得住腳嗎?有什麼樣的依據?還適用於現今人愈活愈長、工作型態愈來愈多變、「從一而終」的工作者愈來愈少的世代嗎?
《看穿假象、理智發聲,從問對問題開始》書中也提到:活在這世界,我們就是會一直遭受各種攻擊,總有人想說服我們該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果你不想活在人云亦云、積非成是,讓自己看來像是個盲從笨蛋的世界裡,批判性思考是最佳的防禦工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對「工作」的想法是什麼?想要了解萬惡的職場世界嗎? 想知道身為資深職場工作人,在外商及知名本土企業走跳,看盡職場百態之後,對於業務、行銷、客服領域的解讀,以及職場亂象的八卦嗎?艾莎解結以本身心理學背景和始終不滅的文青性格,與你分享職場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