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容易睇人難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粵語的「睇」字,很有意思,它不但有「視」、「看見」、「觀望」的含意,而且還有「凝視」而直透內心世界的意思。所以俗語說「睇穿」,而不說「視穿」。白居易(讀簡易的易)說:含情凝睇謝君王。即使對方是君王的來使,還要凝睇對方的臉色,藉此而揣摩君王的心意,揣測君王的內心世界。如此又焉能隨隨便便地視而不見、觀而不望?而卻要「凝睇」。
睇人,其實都是一門學問。女子睇錯人,就很容易嫁錯郎,因而悔恨終身。用人不察,說不定就被二伍仔出賣。睇人,不容易啊!所謂「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難知心」。
孔子在睇人這方面,提供了三個步驟:
①視其所以:首先看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分析其動機和目的。春秋時代,齊桓公的近侍易牙,為了取悅齊桓公,竟然殺子做湯。易牙殺子的動機和目的,就是要篡權。結果,齊桓公被易牙的所謂忠誠所感動,最後落了個死無葬身之地。
②觀其所由:其次看他用了什麼手段來做這個事,這也就是要了解其行動與過程。秦朝宦官趙高想要奪取秦二世胡亥的皇位,因而運用了「指鹿為馬」的手段,測試官員的忠誠度,這就分明是顛倒黑白。掩耳盜「零」的現代版,何嘗又不是如此呢?同樣可測試官員的忠誠度,和人民的奴性的服從度。
③察其所安:最後觀察他做了這件傷天害理的事,他內心是否平安,是否一無所愧,是否還在標榜他的「戰績」,還揚言取得階段性的勝利。
孔子說:用這三個步驟去睇人,去分析其正或邪,他又怎能掩藏得了!他又怎能掩藏得了呢!
「他又怎能掩藏得了!」孔子連說了兩遍,在語氣上相當肯定,而同時又似乎提醒人們,能做到這樣睇人,實在不容易啊!
(寫於2022年4月21日)
【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論語·為政10》(廋,國音sōu,粵音收,掩藏。)
下一講:寬恕之道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8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可以無所畏懼嗎?人言可畏呀!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其實,人就應該有所畏。 另外,人言可畏,即使一生為人行事,都能小心翼翼,亦難免會有流言蜚語。此所謂「那個人前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於此,得出三個做人的道理: 三、 人與人之間以敬畏之情保持着距離美,此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前文提到孔子的一則話: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7】(知者即智者) 筆者,當時解說這句話,就直指本心,說:失言,那是個人的修養問題;但,失人,就是誤人一生啊! 二揀一,寧可失人呢,還是甘願失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察覺到筆者的言論,一時一樣,甚至乍看矛盾,前後不一。 之前又說「話到嘴邊留三分」,特別說到「遇上不公時,莫隨便說」。但,又在「倖存者的再生使命」裡,呼籲「勇敢說出真相吧」。而今天在「漢語問題」裡,又說「如果我們這一代能講而不講,那就『失人』了」。 那到底該講還是不該講呀?
    當遇上突發特大的災難,在鬼門關擦身而過,倖能死過翻生;但,即使倖存在世,其人生並不比那些遇難者好過。 事件埋藏在心裡,真相永遠無法昭雪,這個傷痕、這個陰影是無法消解、無法療愈的,以致終身內疚,過著行尸走肉的日子啊! 老子說:「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勇敢說出真相吧! 下一講:言與不言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即使修為好的人,也難完全避免的。然則,如何面對人生的橫逆? 當經過懇摯內省後,那些本屬意氣之爭,就會自然淡釋,從而體會到對方都只不過是一時意氣,才會發難。如此一來,既能恕人,亦可自解。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公冶長23】
    有師友來問:「遇上不公時,莫隨便說」,哪該如何面對不公呢? 首先多謝來問,這很有意思,故此,獨立成篇,以饗諸君。 第三、 最重要者,遇上不公時,首先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不對的地方,如果經自反而縮,那說不說都只是次要了,但求心安而已。 以上所言,純屬個人觀點,不必拘泥,持經達變可以矣!
    人可以無所畏懼嗎?人言可畏呀!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其實,人就應該有所畏。 另外,人言可畏,即使一生為人行事,都能小心翼翼,亦難免會有流言蜚語。此所謂「那個人前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於此,得出三個做人的道理: 三、 人與人之間以敬畏之情保持着距離美,此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前文提到孔子的一則話: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7】(知者即智者) 筆者,當時解說這句話,就直指本心,說:失言,那是個人的修養問題;但,失人,就是誤人一生啊! 二揀一,寧可失人呢,還是甘願失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察覺到筆者的言論,一時一樣,甚至乍看矛盾,前後不一。 之前又說「話到嘴邊留三分」,特別說到「遇上不公時,莫隨便說」。但,又在「倖存者的再生使命」裡,呼籲「勇敢說出真相吧」。而今天在「漢語問題」裡,又說「如果我們這一代能講而不講,那就『失人』了」。 那到底該講還是不該講呀?
    當遇上突發特大的災難,在鬼門關擦身而過,倖能死過翻生;但,即使倖存在世,其人生並不比那些遇難者好過。 事件埋藏在心裡,真相永遠無法昭雪,這個傷痕、這個陰影是無法消解、無法療愈的,以致終身內疚,過著行尸走肉的日子啊! 老子說:「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勇敢說出真相吧! 下一講:言與不言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即使修為好的人,也難完全避免的。然則,如何面對人生的橫逆? 當經過懇摯內省後,那些本屬意氣之爭,就會自然淡釋,從而體會到對方都只不過是一時意氣,才會發難。如此一來,既能恕人,亦可自解。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公冶長23】
    有師友來問:「遇上不公時,莫隨便說」,哪該如何面對不公呢? 首先多謝來問,這很有意思,故此,獨立成篇,以饗諸君。 第三、 最重要者,遇上不公時,首先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不對的地方,如果經自反而縮,那說不說都只是次要了,但求心安而已。 以上所言,純屬個人觀點,不必拘泥,持經達變可以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第六)。  《論語》中,共記載樊遲兩次向孔子問知,三次問仁。  樊遲向孔子問智,孔子說:『以道義為準則來處理民事;同時敬重老百姓迷信的鬼神而遠離之,可以說是智了。』樊
    不必時刻算計別人,但是要懂得看穿心計! 國父說﹕由思想產生信仰,由信仰產生力量! 易經「觀卦」六三:觀我生,進退。 小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小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觀卦」揭示、闡發正確決策的前提是「宏觀」!必先「宏觀」才能客觀、才能正確的知所進
    Thumbnail
    人心隔肚皮,從五官神態、言行舉止中觀察出個大概,這就是相人術的由來。文章提到觀察眼神、言行舉止等方法來瞭解人的真實面目,並分享了一些個人的經歷故事。
    Thumbnail
    若是不幸依止一位無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是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自己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合理、這不合理。」猶如目盲之人在評論畫作的用色是否得當一樣。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裡仁第四)。 黨,類別。人的過錯,有不同類別。有大錯有小錯;有原則性過錯和一般過錯;有主觀性錯誤,壞心辦壞事;有客觀性錯誤,好心辦壞事或無心之錯。等等。   此話可有兩種解釋。一說,人的過錯,各種各樣。通過對
    Thumbnail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
    Thumbnail
    得智擇仁處 勢利亡心目 喻義危授命 細人唯息姑 *智者選擇有仁風之居所;心存勢利者丟喪了心與見識;通曉義理者見危願付出生命;見識短淺者毫無原則只知姑息°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第六)。  《論語》中,共記載樊遲兩次向孔子問知,三次問仁。  樊遲向孔子問智,孔子說:『以道義為準則來處理民事;同時敬重老百姓迷信的鬼神而遠離之,可以說是智了。』樊
    不必時刻算計別人,但是要懂得看穿心計! 國父說﹕由思想產生信仰,由信仰產生力量! 易經「觀卦」六三:觀我生,進退。 小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小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觀卦」揭示、闡發正確決策的前提是「宏觀」!必先「宏觀」才能客觀、才能正確的知所進
    Thumbnail
    人心隔肚皮,從五官神態、言行舉止中觀察出個大概,這就是相人術的由來。文章提到觀察眼神、言行舉止等方法來瞭解人的真實面目,並分享了一些個人的經歷故事。
    Thumbnail
    若是不幸依止一位無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是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自己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合理、這不合理。」猶如目盲之人在評論畫作的用色是否得當一樣。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裡仁第四)。 黨,類別。人的過錯,有不同類別。有大錯有小錯;有原則性過錯和一般過錯;有主觀性錯誤,壞心辦壞事;有客觀性錯誤,好心辦壞事或無心之錯。等等。   此話可有兩種解釋。一說,人的過錯,各種各樣。通過對
    Thumbnail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
    Thumbnail
    得智擇仁處 勢利亡心目 喻義危授命 細人唯息姑 *智者選擇有仁風之居所;心存勢利者丟喪了心與見識;通曉義理者見危願付出生命;見識短淺者毫無原則只知姑息°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