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這張圖,用「工作價值增長模型」掌握職能學習、成長的有效路徑。
其中提到,輸入/輸出能力的養成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學以致用、應對得體與價值變現。從學以致用到價值變現的過程,有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可遷移能力的養成與強化。
可遷移能力,或者說跨域能力,是一個人在專業能力之外創造差異化的條件,也是知識變現的關鍵。
比方說邏輯思考、洞察解讀、溝通表達與抽象/具象化能力,都是一種不受領域限制的通用性能力,所以可遷移與加成到任何領域上。
舉例來說,你會數據分析,另一個人也會卻不比你行。但他有更好的表達與具象化能力,所以比你懂得如何展現成果與價值,讓人覺得具備更好的數據分析能力。
因為你擁有的是技術,而他具備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靠近能採取下一步行動所需要的條件。
發掘與培養自己的可遷移能力,不只是加分項、更是個乘數項,創造專業能力的槓桿效益。但我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可遷移能力?又該從哪些方面開始培養或強化呢?
不妨試試三步驟做法:找出深刻的體驗、展開深層的探索、進行深入的思考。
...
三個步驟,找出自己的可遷移能力
步驟一、找出深刻的體驗
回想在學習、工作或完成一項任務的經驗,有沒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把它寫出來。
如果不確定哪些經驗算是,不妨試著條列寫下再來思考;用視覺來輔助經驗的提取是個有效的方法!
步驟二、展開深層的探索
經驗可能會被簡化,因此讓我們產生了偏誤、遺忘了某些重要的細節。
在找出深刻的經驗之後,我們可以進一步自我提問,深層的挖掘出藏在經驗中的重點。可以利用課題框架(STAR)的元素來思考與組織這些經驗的細節。
這個經驗的背景是什麼?自己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任務的目標是什麼?過程中完成了哪些關鍵行動?最終產生了什麼成果效益、又獲得哪些啟發?
步驟三、進行深入的思考
透過深層探索的過程,我們得以從經驗中提取與重組關鍵的部分。接下來,我們可以進一步深入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做對了什麼?發揮了哪些能力?
在這些經驗中一再被使用的能力、思考的模式,可能就是自己擅長的可遷移能力。這時候,可以再反向思考,自己還有將這樣的可遷移能力,使用在哪些經歷或經驗中?自己之所以對其沒有太多印象,會不會是因為沒有善用與發揮可遷移能力的緣故?
如果再來一次,自己可以如何做得更好?
藉由反覆推敲與思考的過程,可以深化自己對可遷移能力的認知與理解不足之處,就是往後持續提升的方向。
...
最後,為了提醒自己,我會將可遷移能力寫在便利貼並貼在牆上。可以的話,附上幾個成功案例的關鍵字,來創造連結性。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