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聊天,問她周末忙什麼。她無奈地回應我:「忙著煮飯、洗碗、拖地、做家事…累死了。邊做邊罵人,老公還說不想做就不要做。我不做誰做啊?等下婆婆又會念…」
我可以體會朋友的辛勞,不只是身體累,還有心累。
以前我也是這樣,家事一手包,每天下班就是像陀螺一樣忙得團團轉。煮飯、吃飯、洗碗、洗衣、晾衣、看小孩功課、洗澡…連坐下來的時間都沒有,好不容易忙完了,也要上床睡覺了。
一樣是白天都有上班,先生下班回家就是翹腳看手機、看電視,要不就是陽台抽菸,蹲廁所(發現所有的老公都很愛蹲廁所滑手機耶)。
真的是越做心裡越不平衡!尤其還在蓬頭垢面的洗碗時,客廳傳來陣陣笑聲,更是讓人心中有把無名火竄起!
後來,慢慢學習改變,家事就是家人的事,不然幹嘛不叫媽事,就是要這個家裡的人共同分擔啊!而且真的是累了!於是趁著某天晚餐,鄭重宣布,備料炒菜煮飯並不輕鬆,而且還有好多家事要做,希望大家可以分攤家務。以後煮飯的人不洗碗,其他人排班表輪流洗碗。
洗碗班表實施後,狀況百出,有人賴皮丟著,有人洗不乾淨,還有學校餐碗慢拿出來也拒收。光是洗碗這件事,也能吵架。
「你們自己去想辦法協調處理。」我只能耐著性子,讓自己遠離戰場。有時候一早,還會看到流理台水槽堆著一堆油膩的碗盤沒人洗;心裡難免有點生氣,但牙一咬,告訴自己:別管,先出門。晚上回到家如果碗盤還在,就會叫值日生來洗碗,否則很難洗食材煮飯。值日生通常就會默默地走來洗碗。
光事洗碗這件事,真的就能講一大篇了。可是過了陣痛期,慢慢地大家也就習慣,該輪到誰就是誰,洗不乾淨的,慢慢的也就洗乾淨了。
這讓我想起,曾經有位老師在課堂上說過,許多父母在孩子眼中,樣樣都會,樣樣都厲害,無所不能的形象。孩子就會把父母當”神”,但神是有權威的、有距離的、不可侵犯的。
老師說,讓孩子知道母親的脆弱,會讓愛流動。孩子才會發現父母是"真實的人"。是人不是神。原來父母也是人啊,她也會有不好的地方,也會脆弱,”跟我一樣”。
老師提醒,父母要懂得適時地示弱,在孩子面前也可以有脆弱的一面,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是”人”,會疲累、會出錯、會沮喪、會難過。當父母在孩子心中從”神”變成”人”,孩子才會懂得同理跟體貼。
有人叫我要把所有的家事一手包嗎?沒有。有人告訴我家事不能讓他人代勞嗎?沒有。那我幹嘛要把所有責任攬在身上,累得要死,情緒爆表,還要被指責說把家裡氣氛搞得烏煙瘴氣的!
所以我決定讓自己從神壇上走下來(誤),跟家人好好表達我的疲憊與需求,請求幫助。雖然過程中,難免看不過去,難免吵吵鬧鬧,但終究會慢慢變好。
就像老師說的,有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必經的過程。覺察了,就試著回來安頓自己。
而且,我漸漸能體會,父母變成”人”的好處。
上週接了一個規劃的案子,下周要交個專案報告,線上的學習課程還沒結束。有個朋友傳來訊息,問我能否幫忙他改個企劃案。我思索了一下,想想應該不會花很久時間,雖有猶豫但還是答應了。
上床前,自言自語的盤算著,下周有哪幾天晚上還空著,可以幫朋友改企劃案。說著說著,想起自己有份企劃案也要小修,喔~不~時間好像不夠用。
聽到我在哀號,國二的兒子看著我搖搖頭,幽幽地吐出幾句話:「你要幫別人之前,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再去幫忙別人。」
我看著他,真是哭笑不得。這口氣跟內容,好像比較像是父母對孩子說的話,怎麼今天是孩子來對我說了呢?
但我明白,這話的背後,是兒子對我的關心,還有心疼跟不捨。我笑了笑,心裡甜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