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們一家騎車在路上等紅燈,隔壁一台機車,載了兩個大人,兩個小孩,其中一個小孩沒戴安全帽,站在前面。
旬見狀,說:她沒戴安全帽耶!
爸:對耶!這樣很危險 !
旬:會不會是正要去買安全帽?或是剛好忘記帶了?還是⋯人太多,安全帽不夠?
我在後座聽了,心裡想:這孩子看到一件與平常認知不同的事情時,不會馬上評論或批判別人,而是去猜測更多的可能性,會想到眼前有什麼是他看不到但卻有可能發生的事實?
相反的,有些人看到路上有人沒戴安全帽,第一個反應就是:「沒戴安全帽就是不對!違反規定!」或是「怎麼可以沒讓小孩戴安全帽!」,然後立刻批評或指責這個家長!
如果凡事講求照規定,照著規定做就是正確的話,那會不會讓孩子忘記事情的變通性?甚至不懂得去質疑任何規定的背景、問題和意義。
日本榮格派心理學分析師—河合隼雄在他的著作《孩子與惡》一書提到:現在的學校教育把「盡快尋找正確答案」視為良善的價值,孩子受到越多這樣的訓練,發展新想法的可能性也就越受到傷害。
書中舉了一個關於小學數學的案例,數學題目常常可以看到這一類的問題:「從我家的社區到鄰近的社區,如果以每小時4公里的速度步行的話⋯。」
A同學聽了老師的解答後,大惑不解。如果要從自己的社區去鄰近的社區,明明必須向左、向右轉好幾次,但老師在黑板上畫圖說明的時候,卻只用一條直線表示。
A同學大膽地向老師說出自己的想法,沒想到不但被老師罵,還被同學笑了,大家都不把他當一回事!
可是仔細想想,A同學的疑問從數學上來看是非常有趣的,如果更進一步探究,它會引發我們思考「何謂直線?何謂距離?」等等更為本質的問題。
我們可以說,其實A同學比那些嘲笑他的人更具有數學頭腦,但是他在數學科目卻拿不到好成績。
從這個例子可以知道,新的想法與創造性,和既存體系是不能相容的,一旦固執於既存的體系,很多時候就會被烙上「惡」、「錯誤」的烙印。
真正具有創造性的事物,和什麼是正確答案沒有關係;創造性事物的誕生,必須從尋找問題本身開始,嘗試新的探索,必須脫離既存的路線,踏在前人足跡未至的地方,這樣的路充滿危險,甚至被視為「惡」。一個人如果不夠堅強,沒有足夠的力量,以挑戰這種意義下的「惡」,那麼創造性與他是無緣的。
✿
我帶孩子去公園玩時,常常遇到很愛挑戰從溜滑梯底下往上爬的小孩,總會聽到旁邊的家長告誡不能這樣做,要玩溜滑梯就要排隊,由上往下溜才安全!
但是,為什麼很多孩子都喜歡由下往上爬呢?是不是對抗地心引力太好玩了?是不是手腳的肌力有挑戰攀爬的本能?如果上面沒人的話可以這樣玩嗎?如果上面有人的話,小孩會不會跟對方協調誰先誰後呢?如果上面有人的話,小孩真的會傻傻得待在底下等著被撞嗎?
如果一開始就強迫小孩一定要按照規定的話,那麽小孩玩遊戲的創意、探索各種玩法的動力以及與其他人溝通的機會,是不是就都被阻礙了?
我們必須思考的是,很多時候大人「為了孩子的幸福」所做的事,卻往往導致孩子的不幸。生活中充斥著社會的規定、學校的規定、大人的規定,這些規定多數都是為了「方便管理」而訂的,規定之外,我們能不能為孩子保留一點彈性的討論空間?如果你想保有孩子的創造力和探究事物根本的能力,那請不要再把「照規定就沒錯」這個價值觀直接套用在孩子身上。
後記:我後來唸這篇給兒子旬旬聽,他還加碼說:我覺得他們也有可能把安全帽忘在某一間店了,然後正要回去拿,因為麻麻也常常忘東忘西的啊!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