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靡雙週報〉第13期

更新於 2024/01/1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21/4/19
主編:哲因
副編:吐司
本次雙週報由三個面向帶你讀近期相關報導及討論,科學新知-研究發現新冠肺炎可能增加神經及精神疾病風險,社會事件-太魯閣事件後,專家呼籲應注意創傷事件後心理調適以及法律變革-為改善現時難題,行政院通過「監護處分」修法。

【科學新知】

《研究發現新冠肺炎可能增加神經及精神疾病風險》

本研究由英國牛津大學團隊發表於《刺胳針精神病學》期刊(The Lancet Psychiatry),以23萬名新型冠狀肺炎患者之病歷紀錄為樣本,發現在診斷肺炎的六個月內,有33%的患者被診斷出神經或精神疾病,其中近四成為首次診斷。研究中以焦慮疾患(17%)及情感疾患(13%)最多,亦有物質使用疾患(7%)及失眠(5%)的情形,神經疾病中則以缺血性腦中風(2%)、失智症(0.7%)、出血性中風(0.6%)為多。與之前研究相似,本研究指出罹患新冠肺炎後可能增加神經及精神疾病的風險。將未住院、住院及加護病房患者分組比較中則顯示,神經及精神疾病之發生率與肺炎疾病的嚴重度有關聯,研究人員指出可能因素包括病毒影響腦部、凝血功能異常、自體免疫反應、以及住院引發的壓力等,未來尚待更多研究來證實。
此外,過往研究指出疫情期間的其它因素亦可能增加精神疾病的發生,包括隔離所造成的心理壓力、經濟危機、罹病者擔憂傳染給他人以及伴隨媒體播送產生的末世感等等,也需納入考量。
相關資訊
參考中文報導:新冠疫情:英國研究發現病毒增加抑鬱和失智症風險/ Rachel Schraer (2021/04/07 BBC NEWS 中文)

【社會事件】

《太魯閣事件後,專家呼籲應注意創傷事件後心理調適》

今年四月初的太魯閣出軌事件造成嚴重的死傷,然而,除了身體受創之外的,事件所導致之心理受創亦不可小覷。以下將針對事件中涉及的相關人員,提供心理調適與陪伴的相關指引。
1、如果你是在事件中受傷、面臨死亡威脅者或是大量暴露於災難相關訊息中者:你可能會經歷感受創傷事件重演、難以集中注意力以及情緒麻木等狀況
a. 如果你感受到創傷事件重演時:可以試著保持眼睛睜開,專注並放慢呼吸,並注意自身所在的環境,並提醒自己「我現在是安全的」。此外,和信任的人談論自己正在經歷的狀況也可能有所幫助。
b. 如果你發現自己難以集中注意力:試著寫下代辦事項的清單、並將原本要做的工作拆分為較小且易完成的單位。專注可能有可能是憂鬱症狀的一環,當你方現專注困難的問題造成生活很大的困擾時,可以考慮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c. 當你發現自己情緒麻木,難以經歷並表達正向情感:請溫和、不批判地提醒自己這是創傷後的正常反應,並嘗試規律地從事過去能給你帶來愉悅感的活動。
d. 同時,委員會也提醒,自行喝酒用藥、疏離親友、放棄原有的嗜好以及持續逃避與事件有關之事物等行為雖然在短時間內可能有幫助,但長期而言,對於創傷的復原往往會帶來負面影響。
全文請參照:災難創傷後的心理調適: 我可以這樣做 (2021) /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災難與創傷心理委員會
2、如果你是此事件的救災人員:你可能會經歷身體不適、情緒衝擊、人際關係與行為改變以及重複思考等狀況。
以下是你可以為自己做的事:
a. 適時和救災同伴分享自己的感覺和經驗。
b. 讓自己有適當的方松休息和睡眠。
c. 即使食慾不振,也盡量定時定量進食。
d. 肯定自以及夥伴在救災上的努力。
e. 當發現自己快不堪負荷時,盡快向夥伴提出,並接受他人的幫助及支持。
f. 允許自己對救災工作產生負向的情緒。
請提醒自己: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走得遠。需要時,請向夥伴提出協助的請求,也不吝惜給予夥伴幫助。
全文請參照:給救災人員的心理暖暖包 / 「心理師想跟你説」粉絲專頁
3、如果你想陪伴經歷此事件的親友度過復原歷程:
a. 請給對方一點時間,讓對方找到面對創傷的辦法與步調。
b. 請不要急著提供解決辦法,而是耐心陪著對方,讓對方慢慢找到自己想說的話。
c. 請接受自己永遠無法確認自己是否能幫上忙的事實,並承認自己永遠無法完全了解對方的遭遇,但是願意和對方一起去了解。
全文請參照:安慰的藝術:如何陪伴受創悲傷者 /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災難與創傷心理委員會
延伸閱讀
認識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太魯閣釀災專家談創傷壓力症候群/ 劉雅文 (2021/04/13 今日新聞)
政策討論
太魯閣事件之後,政府如何支持、協助事件相關人員進行心理重建及資源分配引發討論:

【法律變革】

《為改善現時難題,行政院通過「監護處分」修法》

監護處分議題近年於各界有諸多討論,有批評指出現行模式將醫療期待為疾病與犯罪的一次解,忽略問題的整體,不同類型病人無相應治療及處置處所,使實務現場充滿難題,而缺乏專用經費亦造成醫療資源的排擠;當治療告一段落,監護處分患者如何復歸,由社區提供後續支持、復健亦無妥善規劃,相關機構、人力量能不足的情形,也產生社會安全網的疑慮。此外,學者亦提醒,修法應注意人權及社會安全間是否符合比例原則,及修法後是否有相應之配套。
為改善現時難題,今年3月行政院通過修正草案,明定可延長監護處分期間,每次三年以下,無次數限制,並採法官保留及定期評估原則。另針對保安處分執行方面,於監護處分執行之初,依狀況予以分級分流;在處分期間,則進行定期評估,延長或免其監護處分時,得參酌評估小組及專業人士意見。監護處分期間屆滿,將設立轉銜制度,將受處分人轉銜予當地主管機關。修法之後,是否能改善「病」與「罪」的難題,需要持續關注。
相關資訊
延伸閱讀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近年來,自殺佔青少年死因比率創新高、學校自殺自傷通報次數大增、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年輕人亦逐年攀升,如今已破15萬。這個時代的青少年究竟怎麼了?針對青少年憂鬱之現象,聯合報製作了一系列專題,分別從青少年觀點、相關統計數字、社群媒體、學生家長以及校內心理安全網等角度切入,帶我們更近一步認識此一議題。
我國《精神衛生法》規定,強制住院治療是經專科醫師診斷為嚴重病人且有傷害他人、自己或有傷害之虞,需住院治療,但病人拒絕時,由兩位醫師進行強制鑑定,並由「衛生福利部精神疾病嚴重病人強制住院審查會」,判定是否要強制住院治療。嚴重病人拒絕全日住院治療者,得予以五天的緊急安置。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四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分享一本新書,以及摘要兩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與評論。
在歷次的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與各界討論當中,我們常常聽到要充實醫療系統以外的「社區資源」,而其中,由精神障礙者/精神病人自己來參與、創生、協作的資源,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同儕支持」與「會所」。本期就先帶大家來了解:什麼是「會所」?
2020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個艱辛的一年。在疫情之中,生活仍在滾動,而台灣仍有許多事件在發生。本期的《瘋靡雙週報》,我們整理了2020年十大精神疾病相關事件,有些也許令人振奮,或者令人悲傷,但都帶動社會許多討論,也影響了精神病人、照顧者與各類工作者的處境,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回顧。
近年來,自殺佔青少年死因比率創新高、學校自殺自傷通報次數大增、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年輕人亦逐年攀升,如今已破15萬。這個時代的青少年究竟怎麼了?針對青少年憂鬱之現象,聯合報製作了一系列專題,分別從青少年觀點、相關統計數字、社群媒體、學生家長以及校內心理安全網等角度切入,帶我們更近一步認識此一議題。
我國《精神衛生法》規定,強制住院治療是經專科醫師診斷為嚴重病人且有傷害他人、自己或有傷害之虞,需住院治療,但病人拒絕時,由兩位醫師進行強制鑑定,並由「衛生福利部精神疾病嚴重病人強制住院審查會」,判定是否要強制住院治療。嚴重病人拒絕全日住院治療者,得予以五天的緊急安置。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四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政策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分享一本新書,以及摘要兩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與評論。
在歷次的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與各界討論當中,我們常常聽到要充實醫療系統以外的「社區資源」,而其中,由精神障礙者/精神病人自己來參與、創生、協作的資源,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同儕支持」與「會所」。本期就先帶大家來了解:什麼是「會所」?
2020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個艱辛的一年。在疫情之中,生活仍在滾動,而台灣仍有許多事件在發生。本期的《瘋靡雙週報》,我們整理了2020年十大精神疾病相關事件,有些也許令人振奮,或者令人悲傷,但都帶動社會許多討論,也影響了精神病人、照顧者與各類工作者的處境,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回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危機評估的重要性,分析危機的定義、影響及類型。文章詳細闡述如何偵測危機的信號,特別是自傷和自殺行為的風險因素,並提供對個體及環境的全面性評估方法。透過理解個案在面對壓力時展現的情緒與行為變化,本文旨在促進對心理健康的關注與介入,幫助有需要的人尋求支持與專業幫助。
Thumbnail
長新冠增加情緒障礙風險 長新冠確實還是跟神經精神情緒的疾病,息息相關。許多相關的大型研究,都指出新冠比起其他呼吸道疾病,諸如流感之類,更會影響病人的神經與精神心情預後。其中Lancet的23萬多人的大型資料庫研究指出,在新冠後六個月的追蹤,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有情緒障礙求診,其中有8.63%的個案是
Thumbnail
經過疫情的這些年,人們對病毒的恐懼感或因隔離所帶來的疏離、孤獨感,以及眼前的世界、生活中大大小小改變所造成的不安情緒,使得越來越多人求助於身心照護,選擇慢慢的練習探索自己內在,觸碰自己的心,並正視健康源自於身心靈的和諧平衡。
Thumbnail
臺灣社會最近發生了一起精神疾病患者發作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這篇文章探討了精神疾病患者暴力事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法,並呼籲政府加強相關宣導,民眾注重身心健康。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在疫情時期因為自己生病住院的經歷,不可否認在面對死亡時會有種種恐懼。 文章描述住普通病房初期的心理狀況。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許多人來說,大地震會勾起某些生理不適、焦慮不安與憂鬱情緒。理想上,由地震帶來的情緒會隨著時間慢慢消解。然而,地震越大,傷亡與破壞越多,帶來的焦慮與恐懼的影響可能越廣泛與深遠。與地震相關的精神科診斷為數眾多,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一說明。
Thumbnail
連假症候群!? 清明連假剛過遇到比較多想轉職的焦慮來訪者。 連假前的地震,讓身為花蓮人的我也很緊張。面對天災這種我們無法控制的外在事件,讓我回想到幾年前COVID-19疫情剛開始時自己差點被裁員的經驗...
Thumbnail
文章提到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可能出現的後遺症-長新冠。介紹了這些後遺症的症狀和影響,並提到了美國研究團隊針對長新冠患者的調查結果。建議了轉至身心科接受更詳細的評估及調整,以及訪問康舟官網瞭解更多相關資訊。
Thumbnail
最新研究: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於3月20日再次針對冠狀病毒對大腦的傷害線索 ,歸納2024年最新研究後整理了四大線索,分別為免疫風暴 (Immunological storm)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症狀、屏障滲漏 (Leaky barrier)/BBB壞了、腦部侵犯(Brain invasion)。。。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面對疫情壓力和生活壓力時,透過正念、改寫人生課程以及靈氣療癒,逐步克服過去的限制性想法和心理壓力,實現身心靈的平衡和療癒。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危機評估的重要性,分析危機的定義、影響及類型。文章詳細闡述如何偵測危機的信號,特別是自傷和自殺行為的風險因素,並提供對個體及環境的全面性評估方法。透過理解個案在面對壓力時展現的情緒與行為變化,本文旨在促進對心理健康的關注與介入,幫助有需要的人尋求支持與專業幫助。
Thumbnail
長新冠增加情緒障礙風險 長新冠確實還是跟神經精神情緒的疾病,息息相關。許多相關的大型研究,都指出新冠比起其他呼吸道疾病,諸如流感之類,更會影響病人的神經與精神心情預後。其中Lancet的23萬多人的大型資料庫研究指出,在新冠後六個月的追蹤,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有情緒障礙求診,其中有8.63%的個案是
Thumbnail
經過疫情的這些年,人們對病毒的恐懼感或因隔離所帶來的疏離、孤獨感,以及眼前的世界、生活中大大小小改變所造成的不安情緒,使得越來越多人求助於身心照護,選擇慢慢的練習探索自己內在,觸碰自己的心,並正視健康源自於身心靈的和諧平衡。
Thumbnail
臺灣社會最近發生了一起精神疾病患者發作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這篇文章探討了精神疾病患者暴力事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法,並呼籲政府加強相關宣導,民眾注重身心健康。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在疫情時期因為自己生病住院的經歷,不可否認在面對死亡時會有種種恐懼。 文章描述住普通病房初期的心理狀況。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許多人來說,大地震會勾起某些生理不適、焦慮不安與憂鬱情緒。理想上,由地震帶來的情緒會隨著時間慢慢消解。然而,地震越大,傷亡與破壞越多,帶來的焦慮與恐懼的影響可能越廣泛與深遠。與地震相關的精神科診斷為數眾多,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一說明。
Thumbnail
連假症候群!? 清明連假剛過遇到比較多想轉職的焦慮來訪者。 連假前的地震,讓身為花蓮人的我也很緊張。面對天災這種我們無法控制的外在事件,讓我回想到幾年前COVID-19疫情剛開始時自己差點被裁員的經驗...
Thumbnail
文章提到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可能出現的後遺症-長新冠。介紹了這些後遺症的症狀和影響,並提到了美國研究團隊針對長新冠患者的調查結果。建議了轉至身心科接受更詳細的評估及調整,以及訪問康舟官網瞭解更多相關資訊。
Thumbnail
最新研究: 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於3月20日再次針對冠狀病毒對大腦的傷害線索 ,歸納2024年最新研究後整理了四大線索,分別為免疫風暴 (Immunological storm)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症狀、屏障滲漏 (Leaky barrier)/BBB壞了、腦部侵犯(Brain invasion)。。。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面對疫情壓力和生活壓力時,透過正念、改寫人生課程以及靈氣療癒,逐步克服過去的限制性想法和心理壓力,實現身心靈的平衡和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