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台灣 Z 世代對談:聽別人說不如他們自己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討論 Z 世代的文章越來越多了!RUBY 大叔之前也寫過「如何開發 Z 世代有感的網路服務設計?這五點建議趕快筆記!」,其實每個地方的 Z 世代文化差異都有些不同。

上次朋友 A 子在社群動態上分享《 Z 世代經濟:未來最有影響力的新世代》這本書裡提到的案例:「美國一位 19 歲年輕快餐店經理不知如何解決顧客打來的客服問題,緊張到把電話掛掉。」結果有位 Z 世代同學看到立刻在下方留言反駁:「我才不會這麼笨。」關於 Z 世代,真的有人問過他們「怎麼想」嗎?

最近 RUBY 大叔邀請(抓)公司 Z 世代同學,詢問他們對於網路上形容的 Z 世代行為有何看法,發現並不全然是想像中的答案(還是我們公司的 Z 世代孩紙太乖?),這篇以 QA 方式輕鬆跟大家分享。

* 我們公司的孩紙是Z世代前段班( 23-25y ),這只是一份質化調查,不代表所有Z世代都是這樣,以下有些回覆觀點雷同的答案,只列出 1-2 位代表。

Q1:儘管擅長使用簡訊、電郵、群聊、視訊等數位工具溝通,學者們意外發現幾乎每個受訪的 Z 世代都說,最喜歡「面對面」交流?(來源:愛當面溝通與合作 美學者:Z世代不是你想那樣

● 要看什麼狀況,不過相較於訊息往來,重要的事還是喜歡「面對面」更清楚、更好,避免造成一些誤解,除非有些事當面講尷尬才會用訊息。(巧巧,23y女)
● 比較喜歡當面交流,在工作除非是急事,否則還是多以打字為主,有時候走過去直接問,感覺會打擾到對方呢(非常為人著想的孩子)。(Dave,24y男)

Q2:工作上,習慣透過網路合作完成任務的 Z 世代,就像「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他們不認為要選出誰當高官或領導人,而是追求扁平領導?(來源:愛當面溝通與合作 美學者:Z世代不是你想那樣

● 我比較喜歡扁平式相處,這樣大家比較有參與感。(巧巧,23y女)
● 有點像在學校分組的感覺,這樣大家都能發揮所長,即使是領導角色,也都扁平式相處(但在學校是平輩關係)。(Dave,24y男)
● 比較喜歡一起分工的討論感,大家都能表達自己意見。(聖凱,24y男)
● 我之前在日本傳統企業待過,工作上有明顯的階級制度,導致事情永遠忙不完,所以不太喜歡領導式感覺。(小白,25y女)

Q3:越來越多台灣 Z 世代,成為大陸社交軟件的「小粉絲」,喜歡使用小紅書及抖音。(報導來源:台灣“Z世代”愛上大陸社交軟件

● 平常還是用 FB、IG 較多,沒有在用抖音,但身旁有朋友是以一種諷刺性心態在玩,通常要找知識或問事情,都是Google 較多。(巧巧,23y女)
● 平常使用 IG、LINE、FB,最近在用 BeReal。(Dave,24y男)
● 主要用 Twitter、IG 居多,其實也很少在社群上互動。(聖凱,24y男)

RUBY 大叔加問:大家沒在發文或在社群上留言嗎?

● 沒有什麼問題需要在社群上發文問人,有問題只要 Google ,幾乎能解決大部分的問題。(巧巧,23y女)
● 把問題放在社群上會增加自己的社交焦慮,而且留言不一定有參考價值,有時還會讓不知道狀況的人誤會或私自評價自己,多半我都潛水居多。(聖凱,24y男)
● 比起發言,我會管理名單,像是踢掉不常聯絡的人,彼此互加社群軟體沒什麼交流就不會留著。(小白,25y女)
● 我有經營兩個小帳,一個發心情、一個純放知識相關,社群不是記錄生活的首選,它只是一個工具。(巧巧,23y女)
● 自己也有小帳,比較有隱私。(Dave,24y男)

Q4:2016 年底《柯林斯字典》就選出「雪花世代」( snowflake generation )為年度詞,稱年輕世代為雪花,是嫌他們一點點壓力就融化的意思。(來源:美國老闆不再愛用名校畢業生?Z世代年輕人的兩極評價

眾人一致認為,自己沒報導寫的那麼雪花,聖凱表示過去被罵會檢討問題所在,想辦法做好;Dave 認為自己被批判的當下有點「玻璃心」,但通常過沒多久就會釋懷。

RUBY 大叔加問:網路訊息這麼多,你們有辦法分辨資訊真假嗎?

眾人一致認為,只要是假的就立刻能拆穿,像是「不用動就可以月入十萬」這種資訊說再多也不會信,另外購物詐騙風行的現在,大家的防備值也拉到最高,一定會先去查看品牌網站、FB 官方帳號等多方查證才會入手。

Q5:受訪者選擇“工作重要,但個人生活也很重要”的比例最高達到 82.2%,而對“和別人一樣工作,只要能拿到工資就行”( 30.0% )和“如果可以的話,更想做輕鬆的工作”( 16.9% )等的選擇也不在少數。(報導來源:Z世代の新入社員「仕事よりも私生活」8割超、コロナで面講義少なく「人間関係」に不安

●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很能代表我的觀點,那篇文章提到工作、人際關係、薪資三個條件,只要有兩個不符合心裡所想,就不 OK,但比起一切,我更在意我的能力是否能上軌。(巧巧,23y女)
● 我會優先選錢多的工作,但如果有一個工作品牌、理念、文化、工作氛圍都是我認同的,我能夠妥協,選擇我自己喜歡的品牌,苦一點還能承受。( Dave,24y男)

調查四人一整天的工作與生活,發現大家普遍下班後能休閒的時間(種類)不多,有 1-2 人住離市區遠,通勤回家再加上用餐時間、家事,沒有餘力去做培養自己的事,(能追劇就是小確幸)。

Q6:Z 世代才剛剛離開校園不久,但已經強烈感受到學用落差。當被問到「你認為在學校所學,有助於你在工作上發揮所長嗎?」滿分 5 分中,Z 世代的平均分數也僅有3分。(來源:首度跨世代職場大調查!Z世代最在意什麼?

● 覺得學校只起到 20-30% 的作用,若說對職場最大的幫助應該是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資訊科技基礎、網路相關知識等,通識課幫助最少。(巧巧,23y女)● 感覺幫助很少,比較印象深刻的是學校曾教學生「實際創業」,雖然說出來沒什麼,但我(害羞的說)當過三個月的創辦人,有統編、可以開發票的那種,還蠻有趣的。( Dave,24y男)

雖然這篇訪問不能代表台灣所有 Z 世代,但也讓 RUBY 大叔看到很多台灣獨有的現象,Z 世代對網路資訊真偽的辨識度比我們這一代還要高,而且對社群的敏感度及應對方式也比我們還要成熟。

企業真的不再愛用名校畢業生嗎?

剛看到這篇 美國老闆不再愛用名校畢業生?Z 世代年輕人的兩極評價,RUBY 大叔也很有感,當面試官這麼多年,會發現名校畢業生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很有想法,但實際進入職場真的與學歷無直接關聯,以前也曾碰過「天才型」人物,但工作上反而無法 Team work,團隊工作不是自己有自信就可以,必須讓大家一起有信心才行。

總結

如今在網路上看到大多數的 Z 世代研究都來自歐美,身在亞洲的我們讀起來難免沒那麼共感。在亞洲,中國年輕世代偏向 TikTok、小紅書,日本 20 代(指 20-29歲)則習慣用 Twitter、Instagram 社交,與其討論台灣 Z 世代是怎樣的一群人,更多時候應著墨文化背景及家庭習慣,在碎片化分散的網路時代,無法用統計或分析精準理解這群人,Z 世代思維百花齊放,即便是在被認定早已老化的 Facebook,他們也可能在上頭有獨特的使用模式,是靈活又能縮放自如的一代。

今天先分享到這裡,如有任何問題歡迎底下留言給 RUBY 大叔,下次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UBY 大叔的沙龍
34會員
36內容數
畢業生別怕,雖然是新鮮人但沒關係!
RUBY 大叔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08
最近畢業生們都開始找工作了,過去不少人會建議他們,找工作要找到讓自己開心或有熱情的,但我置身職場多年,看到不少新人是碰到挫折就熱情全失,而且,比起追求「工作成就感」,現在「職場幸福感」似乎越來越被看重!
Thumbnail
2024/07/08
最近畢業生們都開始找工作了,過去不少人會建議他們,找工作要找到讓自己開心或有熱情的,但我置身職場多年,看到不少新人是碰到挫折就熱情全失,而且,比起追求「工作成就感」,現在「職場幸福感」似乎越來越被看重!
Thumbnail
2024/05/31
RubyConf AU 2024 是我首次前往澳洲參加的 Rubyconf 年會,與日本、新加坡的 Rubyconf 相比,澳洲議程更著重於輕鬆、幽默的氣氛,突出人性化的面向。內容方面,四場演講中介紹了各種有趣和實用的技術主題,Rubyconf 年會是值得參加的活動,但需視個人需求選擇適合的地點。
Thumbnail
2024/05/31
RubyConf AU 2024 是我首次前往澳洲參加的 Rubyconf 年會,與日本、新加坡的 Rubyconf 相比,澳洲議程更著重於輕鬆、幽默的氣氛,突出人性化的面向。內容方面,四場演講中介紹了各種有趣和實用的技術主題,Rubyconf 年會是值得參加的活動,但需視個人需求選擇適合的地點。
Thumbnail
2024/04/29
即便已經2024年,企業還是會糾結要不要「上雲」這件事,2022年,Ruby on Rails 之父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DHH)宣布他的公司將結束與 AWS 及 Google 雲端的多年服務。
Thumbnail
2024/04/29
即便已經2024年,企業還是會糾結要不要「上雲」這件事,2022年,Ruby on Rails 之父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DHH)宣布他的公司將結束與 AWS 及 Google 雲端的多年服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的標題想了甚久,內容也想了好幾天。的確是在說網路上火熱的白飯話題,但是不從「世代差異」的對立去思考,而是從網路文化所帶來人與人溝通與表達的方式來觀察這些網路現象,習於用網路溝通的我們,應該也要在疫情中出走,像出國旅行一樣,回到現實上與人實際的交流!
Thumbnail
這篇文章的標題想了甚久,內容也想了好幾天。的確是在說網路上火熱的白飯話題,但是不從「世代差異」的對立去思考,而是從網路文化所帶來人與人溝通與表達的方式來觀察這些網路現象,習於用網路溝通的我們,應該也要在疫情中出走,像出國旅行一樣,回到現實上與人實際的交流!
Thumbnail
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這個在挑戰企業主的標題! 如果這個企業讓他們瞧得起,也許他們願意離開舒適的宿舍或家,給企業一個機會,進入一個組織工作。你真的沒有看錯,時代已經不一樣了。
Thumbnail
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這個在挑戰企業主的標題! 如果這個企業讓他們瞧得起,也許他們願意離開舒適的宿舍或家,給企業一個機會,進入一個組織工作。你真的沒有看錯,時代已經不一樣了。
Thumbnail
最近遇到好幾位大專應屆畢業的求職者,普遍都帶給我相似的感受,讓我不禁懷疑,這是不是一種世代差異呢?
Thumbnail
最近遇到好幾位大專應屆畢業的求職者,普遍都帶給我相似的感受,讓我不禁懷疑,這是不是一種世代差異呢?
Thumbnail
上次朋友 A 子在社群動態上分享《 Z 世代經濟:未來最有影響力的新世代》這本書裡提到的案例:「美國一位 19 歲年輕快餐店經理不知如何解決顧客打來的客服問題,緊張到把電話掛掉。」結果有位 Z 世代同學看到立刻在下方留言反駁:「我才不會這麼笨。」關於 Z 世代,真的有人問過他們「怎麼想」嗎?
Thumbnail
上次朋友 A 子在社群動態上分享《 Z 世代經濟:未來最有影響力的新世代》這本書裡提到的案例:「美國一位 19 歲年輕快餐店經理不知如何解決顧客打來的客服問題,緊張到把電話掛掉。」結果有位 Z 世代同學看到立刻在下方留言反駁:「我才不會這麼笨。」關於 Z 世代,真的有人問過他們「怎麼想」嗎?
Thumbnail
最近跟一個朋友見面,他們公司來了個年輕女孩,這位新同事標新立異的做事方式,為大家開啟了一個新的視野,以結果來說,他工作非常有效率,但是,他的直屬主管卻很頭痛⋯⋯
Thumbnail
最近跟一個朋友見面,他們公司來了個年輕女孩,這位新同事標新立異的做事方式,為大家開啟了一個新的視野,以結果來說,他工作非常有效率,但是,他的直屬主管卻很頭痛⋯⋯
Thumbnail
無論任何年齡、任何位階,面對任何人都願不斷學習並修正,才是讓自己更加卓越的不二法門。
Thumbnail
無論任何年齡、任何位階,面對任何人都願不斷學習並修正,才是讓自己更加卓越的不二法門。
Thumbnail
職場上的前後世代差異,當然是一種偏見,一種刻板印象。但現實中是如此嗎?還是有其他角度來描述這個現象?
Thumbnail
職場上的前後世代差異,當然是一種偏見,一種刻板印象。但現實中是如此嗎?還是有其他角度來描述這個現象?
Thumbnail
何謂Z世代 =>泛指在(1995 ~ 2010 年)之間出生的人.目前的年紀介於26~12歲之間的青年或青少年. 而這個年紀中多數人在這個時間點.都剛進入職場沒多久.而且社會歷練多數也是一張白紙.所以延伸的問題也就特別的多.
Thumbnail
何謂Z世代 =>泛指在(1995 ~ 2010 年)之間出生的人.目前的年紀介於26~12歲之間的青年或青少年. 而這個年紀中多數人在這個時間點.都剛進入職場沒多久.而且社會歷練多數也是一張白紙.所以延伸的問題也就特別的多.
Thumbnail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本次分享的文章為:工作不到1年辭職也沒關係?Z世代職場大軍報到……他們在想什麼? Z世代是「矛盾的一代」,由社群媒體與3C產品陪伴成長; 追逐夢想、渴望自我實現的同時,也不忘追求高薪; 願意為工作負責任,卻不表示他們欣然接受傳統的管理模式或思維框架。
Thumbnail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本次分享的文章為:工作不到1年辭職也沒關係?Z世代職場大軍報到……他們在想什麼? Z世代是「矛盾的一代」,由社群媒體與3C產品陪伴成長; 追逐夢想、渴望自我實現的同時,也不忘追求高薪; 願意為工作負責任,卻不表示他們欣然接受傳統的管理模式或思維框架。
Thumbnail
我上課一般不喜歡只是「授業」-傳授基本知識,現在人人都拜Google大神,妳講的網路都查得到(講錯也查得到喔),而且,只是老師一人相聲也太無聊。 所以,我更愛透過很多的互動、大量實用的技能,告訴他們職場要的是什麼。  
Thumbnail
我上課一般不喜歡只是「授業」-傳授基本知識,現在人人都拜Google大神,妳講的網路都查得到(講錯也查得到喔),而且,只是老師一人相聲也太無聊。 所以,我更愛透過很多的互動、大量實用的技能,告訴他們職場要的是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