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台灣 Z 世代對談:聽別人說不如他們自己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討論 Z 世代的文章越來越多了!RUBY 大叔之前也寫過「如何開發 Z 世代有感的網路服務設計?這五點建議趕快筆記!」,其實每個地方的 Z 世代文化差異都有些不同。
(圖片來源:Pexels, cottonbro
上次朋友 A 子在社群動態上分享《 Z 世代經濟:未來最有影響力的新世代》這本書裡提到的案例:「美國一位 19 歲年輕快餐店經理不知如何解決顧客打來的客服問題,緊張到把電話掛掉。」結果有位 Z 世代同學看到立刻在下方留言反駁:「我才不會這麼笨。」關於 Z 世代,真的有人問過他們「怎麼想」嗎?
最近 RUBY 大叔邀請(抓)公司 Z 世代同學,詢問他們對於網路上形容的 Z 世代行為有何看法,發現並不全然是想像中的答案(還是我們公司的 Z 世代孩紙太乖?),這篇以 QA 方式輕鬆跟大家分享。
* 我們公司的孩紙是Z世代前段班( 23-25y ),這只是一份質化調查,不代表所有Z世代都是這樣,以下有些回覆觀點雷同的答案,只列出 1-2 位代表。
Q1:儘管擅長使用簡訊、電郵、群聊、視訊等數位工具溝通,學者們意外發現幾乎每個受訪的 Z 世代都說,最喜歡「面對面」交流?(來源:愛當面溝通與合作 美學者:Z世代不是你想那樣
● 要看什麼狀況,不過相較於訊息往來,重要的事還是喜歡「面對面」更清楚、更好,避免造成一些誤解,除非有些事當面講尷尬才會用訊息。(巧巧,23y女)
● 比較喜歡當面交流,在工作除非是急事,否則還是多以打字為主,有時候走過去直接問,感覺會打擾到對方呢(非常為人著想的孩子)。(Dave,24y男)
Q2:工作上,習慣透過網路合作完成任務的 Z 世代,就像「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他們不認為要選出誰當高官或領導人,而是追求扁平領導?(來源:愛當面溝通與合作 美學者:Z世代不是你想那樣
● 我比較喜歡扁平式相處,這樣大家比較有參與感。(巧巧,23y女)
● 有點像在學校分組的感覺,這樣大家都能發揮所長,即使是領導角色,也都扁平式相處(但在學校是平輩關係)。(Dave,24y男)
● 比較喜歡一起分工的討論感,大家都能表達自己意見。(聖凱,24y男)
● 我之前在日本傳統企業待過,工作上有明顯的階級制度,導致事情永遠忙不完,所以不太喜歡領導式感覺。(小白,25y女)
Q3:越來越多台灣 Z 世代,成為大陸社交軟件的「小粉絲」,喜歡使用小紅書及抖音。(報導來源:台灣“Z世代”愛上大陸社交軟件
● 平常還是用 FB、IG 較多,沒有在用抖音,但身旁有朋友是以一種諷刺性心態在玩,通常要找知識或問事情,都是Google 較多。(巧巧,23y女)
● 平常使用 IG、LINE、FB,最近在用 BeReal。(Dave,24y男)
● 主要用 Twitter、IG 居多,其實也很少在社群上互動。(聖凱,24y男)
RUBY 大叔加問:大家沒在發文或在社群上留言嗎?
● 沒有什麼問題需要在社群上發文問人,有問題只要 Google ,幾乎能解決大部分的問題。(巧巧,23y女)
● 把問題放在社群上會增加自己的社交焦慮,而且留言不一定有參考價值,有時還會讓不知道狀況的人誤會或私自評價自己,多半我都潛水居多。(聖凱,24y男)
● 比起發言,我會管理名單,像是踢掉不常聯絡的人,彼此互加社群軟體沒什麼交流就不會留著。(小白,25y女)
● 我有經營兩個小帳,一個發心情、一個純放知識相關,社群不是記錄生活的首選,它只是一個工具。(巧巧,23y女)
● 自己也有小帳,比較有隱私。(Dave,24y男)
Q4:2016 年底《柯林斯字典》就選出「雪花世代」( snowflake generation )為年度詞,稱年輕世代為雪花,是嫌他們一點點壓力就融化的意思。(來源:美國老闆不再愛用名校畢業生?Z世代年輕人的兩極評價
眾人一致認為,自己沒報導寫的那麼雪花,聖凱表示過去被罵會檢討問題所在,想辦法做好;Dave 認為自己被批判的當下有點「玻璃心」,但通常過沒多久就會釋懷。
RUBY 大叔加問:網路訊息這麼多,你們有辦法分辨資訊真假嗎?
眾人一致認為,只要是假的就立刻能拆穿,像是「不用動就可以月入十萬」這種資訊說再多也不會信,另外購物詐騙風行的現在,大家的防備值也拉到最高,一定會先去查看品牌網站、FB 官方帳號等多方查證才會入手。
Q5:受訪者選擇“工作重要,但個人生活也很重要”的比例最高達到 82.2%,而對“和別人一樣工作,只要能拿到工資就行”( 30.0% )和“如果可以的話,更想做輕鬆的工作”( 16.9% )等的選擇也不在少數。(報導來源:Z世代の新入社員「仕事よりも私生活」8割超、コロナで面講義少なく「人間関係」に不安
●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很能代表我的觀點,那篇文章提到工作、人際關係、薪資三個條件,只要有兩個不符合心裡所想,就不 OK,但比起一切,我更在意我的能力是否能上軌。(巧巧,23y女)
● 我會優先選錢多的工作,但如果有一個工作品牌、理念、文化、工作氛圍都是我認同的,我能夠妥協,選擇我自己喜歡的品牌,苦一點還能承受。( Dave,24y男)
調查四人一整天的工作與生活,發現大家普遍下班後能休閒的時間(種類)不多,有 1-2 人住離市區遠,通勤回家再加上用餐時間、家事,沒有餘力去做培養自己的事,(能追劇就是小確幸)。
Q6:Z 世代才剛剛離開校園不久,但已經強烈感受到學用落差。當被問到「你認為在學校所學,有助於你在工作上發揮所長嗎?」滿分 5 分中,Z 世代的平均分數也僅有3分。(來源:首度跨世代職場大調查!Z世代最在意什麼?
● 覺得學校只起到 20-30% 的作用,若說對職場最大的幫助應該是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資訊科技基礎、網路相關知識等,通識課幫助最少。(巧巧,23y女)● 感覺幫助很少,比較印象深刻的是學校曾教學生「實際創業」,雖然說出來沒什麼,但我(害羞的說)當過三個月的創辦人,有統編、可以開發票的那種,還蠻有趣的。( Dave,24y男)
雖然這篇訪問不能代表台灣所有 Z 世代,但也讓 RUBY 大叔看到很多台灣獨有的現象,Z 世代對網路資訊真偽的辨識度比我們這一代還要高,而且對社群的敏感度及應對方式也比我們還要成熟。
企業真的不再愛用名校畢業生嗎?
剛看到這篇 美國老闆不再愛用名校畢業生?Z 世代年輕人的兩極評價,RUBY 大叔也很有感,當面試官這麼多年,會發現名校畢業生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很有想法,但實際進入職場真的與學歷無直接關聯,以前也曾碰過「天才型」人物,但工作上反而無法 Team work,團隊工作不是自己有自信就可以,必須讓大家一起有信心才行。
總結
如今在網路上看到大多數的 Z 世代研究都來自歐美,身在亞洲的我們讀起來難免沒那麼共感。在亞洲,中國年輕世代偏向 TikTok、小紅書,日本 20 代(指 20-29歲)則習慣用 Twitter、Instagram 社交,與其討論台灣 Z 世代是怎樣的一群人,更多時候應著墨文化背景及家庭習慣,在碎片化分散的網路時代,無法用統計或分析精準理解這群人,Z 世代思維百花齊放,即便是在被認定早已老化的 Facebook,他們也可能在上頭有獨特的使用模式,是靈活又能縮放自如的一代。
今天先分享到這裡,如有任何問題歡迎底下留言給 RUBY 大叔,下次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4會員
36內容數
畢業生別怕,雖然是新鮮人但沒關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UBY 大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默默地 RUBY 大叔也寫文章滿一週年,回想動筆初衷,是希望幫職場後輩解惑,順便分享自己在技術領域的觀察,雖然量產不多,但每月發一篇也堅持了一年,謝謝大家的支持(鞠躬)
之前大部分寫的文章都著墨在職場新人,剛好最近有人跟我分享她的工作事,我聽完很有感啊,有些錯即使是工作 10 年以上的資深工作者,都會不小心犯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能即時發現自己的問題修正才是重點,今天這篇要跟大家聊聊資深工作者該注意的事,尤其經驗越豐富越要注意。
本來這次想換題材寫工程師的八卦,但上週跟同事 S 子聊天,決定今天還是寫工程師面試的主題,S 子是我們公司管理階層,她上次面試完一個工程師,回到座位上表情複雜,我問她怎麼了,她說她問求職者應徵該職缺的原因,對方很老實地回:「……
上周公視新聞片庫傳出資料遭外包廠商誤刪事件,一時成為熱門話題,其實類似觀念之前已討論過(作為工程師你有「手滑」釀禍過嗎? 在工作上降低出錯率比追求好技術更為重要),很多人一直咎責為何廠商會誤刪(難道又手滑?)還有異地備援問題,甚至疑惑這類誤刪事件怎麼層出不窮,難道沒辦法遏止嗎? -
工程師現在要換工作實在太容易了,條件一家比一家優渥,直接擺在眼前任你挑,如果有人向我尋求工程師轉換跑道的建議,我不會直接指引他們應該去哪上班,而是會請他們思考:「自己是個吸引企業的好人才嗎?」
最近 RUBY 大叔不斷在網路上看到與 Z 世代相關的文章,其中不乏是一些具偏見的觀點,像是:說得多做的少、職場抗壓性低等,前陣子還有一位朋友因為跟 Z 世代同事一起共事,感到挫折滿滿地表示:「覺得未來經濟快毀滅了。」
默默地 RUBY 大叔也寫文章滿一週年,回想動筆初衷,是希望幫職場後輩解惑,順便分享自己在技術領域的觀察,雖然量產不多,但每月發一篇也堅持了一年,謝謝大家的支持(鞠躬)
之前大部分寫的文章都著墨在職場新人,剛好最近有人跟我分享她的工作事,我聽完很有感啊,有些錯即使是工作 10 年以上的資深工作者,都會不小心犯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能即時發現自己的問題修正才是重點,今天這篇要跟大家聊聊資深工作者該注意的事,尤其經驗越豐富越要注意。
本來這次想換題材寫工程師的八卦,但上週跟同事 S 子聊天,決定今天還是寫工程師面試的主題,S 子是我們公司管理階層,她上次面試完一個工程師,回到座位上表情複雜,我問她怎麼了,她說她問求職者應徵該職缺的原因,對方很老實地回:「……
上周公視新聞片庫傳出資料遭外包廠商誤刪事件,一時成為熱門話題,其實類似觀念之前已討論過(作為工程師你有「手滑」釀禍過嗎? 在工作上降低出錯率比追求好技術更為重要),很多人一直咎責為何廠商會誤刪(難道又手滑?)還有異地備援問題,甚至疑惑這類誤刪事件怎麼層出不窮,難道沒辦法遏止嗎? -
工程師現在要換工作實在太容易了,條件一家比一家優渥,直接擺在眼前任你挑,如果有人向我尋求工程師轉換跑道的建議,我不會直接指引他們應該去哪上班,而是會請他們思考:「自己是個吸引企業的好人才嗎?」
最近 RUBY 大叔不斷在網路上看到與 Z 世代相關的文章,其中不乏是一些具偏見的觀點,像是:說得多做的少、職場抗壓性低等,前陣子還有一位朋友因為跟 Z 世代同事一起共事,感到挫折滿滿地表示:「覺得未來經濟快毀滅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大家都聰明人,利益夠好的情況下,會選擇跟讓人信賴的夥伴長期互動,順勢讓子女互相熟識,成為世交對象,富貴會超過三代、情面也是。
Thumbnail
1.世代差異: 不同世代在工作態度、價值觀和溝通方式上存在差異 年長一代偏好面對面溝通,年輕一代更喜歡使用即時通訊工具 年長一代重視穩定工作和長期發展,年輕一代追求工作生活平衡 2.公私領域切分: 遠距工作使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容易造成壓力 建議設立固定工作時間,下班後關閉工作通知
Thumbnail
以下是關於台灣安靜離職現象的觀察: 文化背景:台灣的職場文化傳統上強調勤奮和奉獻,但新一代員工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 世代差異:主要是年輕一代(如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傾向於採取這種態度,他們對工作的期望與前幾代人有所不同。 產業差異:在一些傳統產業中,這種現象可能不太明顯或
Thumbnail
Z世代是1997年出生的一群年輕人,他們在面臨著資源日益稀缺的社會時,適應了從不同渠道獲取信息的習慣,並且充分顯示出他們獨特的個人價值。本文通過分析揭示了Z世代的特質及機遇,並指出他們能透過自我營銷和AI工具的應用,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最終實現個人夢想與工作的完美結合。
Thumbnail
職場上的主管難為,面對Z世代總總與自己年代不同的價值觀,究竟該如何面對? 閱讀完整文章,請看 這裡
Thumbnail
隨著越來越多Z世代進入職場,作為一個走在前面(aka.老一點的)Z世代,分享我三個最討厭的職場氛圍,揭開世代差異的面紗:
Thumbnail
近日在大學生社群Dcard流傳一組對話紀錄 老闆發文詢問年輕人都這樣講話嗎? 風向一面倒?! 但我看了覺得挺正常的 如果這是平常的對話沒有到很有禮貌但也不至於不禮貌吧? 但是如果這是加了通訊軟體後的第一句話 確實少了得體的「打招呼」 你們覺得呢? 老闆標記 #學校不敢教 #丟出來讓老闆教
Thumbnail
「Z世代 (Gen Z)」(1997-2015 出生) 的年輕人正逐漸進入勞動市場,並且開始在職場中產生影響力。和其他世代一樣,Z 世代也享有某些價值觀與特質,影響他們在職場上的表現。了解這族群的行為模式與影響力,將有助於建立更成功的工作關係。
Thumbnail
我發現,許多長輩在使用社群平台或者手機的通訊工具時,大致是將實體場域的互動方式原封不動地照搬上來的,包含那個禮儀與和謹慎認真的態度,體現在用字遣詞、回覆的速度以及對話的開始與結束。 通常,一定是有來有往,有開頭,也期待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對話結尾。可能像是實際互動那樣,又或者像是在講電話,沒有清楚的
Thumbnail
這篇專欄討論了現代人溝通方式的差異,以及作者對於當面聊天的態度。他分享了與朋友蔡兄之間的聊天風格和分享的生活經歷。文章中,作者談到了人生觀、媒體對思維的影響以及生活中多樣化的觀點。同時也提到了生活中的抉擇和尊重。文章內涵豐富,提供了觀點和啟發,適合現代人重視自我發展和生活態度的思考。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大家都聰明人,利益夠好的情況下,會選擇跟讓人信賴的夥伴長期互動,順勢讓子女互相熟識,成為世交對象,富貴會超過三代、情面也是。
Thumbnail
1.世代差異: 不同世代在工作態度、價值觀和溝通方式上存在差異 年長一代偏好面對面溝通,年輕一代更喜歡使用即時通訊工具 年長一代重視穩定工作和長期發展,年輕一代追求工作生活平衡 2.公私領域切分: 遠距工作使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容易造成壓力 建議設立固定工作時間,下班後關閉工作通知
Thumbnail
以下是關於台灣安靜離職現象的觀察: 文化背景:台灣的職場文化傳統上強調勤奮和奉獻,但新一代員工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 世代差異:主要是年輕一代(如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傾向於採取這種態度,他們對工作的期望與前幾代人有所不同。 產業差異:在一些傳統產業中,這種現象可能不太明顯或
Thumbnail
Z世代是1997年出生的一群年輕人,他們在面臨著資源日益稀缺的社會時,適應了從不同渠道獲取信息的習慣,並且充分顯示出他們獨特的個人價值。本文通過分析揭示了Z世代的特質及機遇,並指出他們能透過自我營銷和AI工具的應用,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最終實現個人夢想與工作的完美結合。
Thumbnail
職場上的主管難為,面對Z世代總總與自己年代不同的價值觀,究竟該如何面對? 閱讀完整文章,請看 這裡
Thumbnail
隨著越來越多Z世代進入職場,作為一個走在前面(aka.老一點的)Z世代,分享我三個最討厭的職場氛圍,揭開世代差異的面紗:
Thumbnail
近日在大學生社群Dcard流傳一組對話紀錄 老闆發文詢問年輕人都這樣講話嗎? 風向一面倒?! 但我看了覺得挺正常的 如果這是平常的對話沒有到很有禮貌但也不至於不禮貌吧? 但是如果這是加了通訊軟體後的第一句話 確實少了得體的「打招呼」 你們覺得呢? 老闆標記 #學校不敢教 #丟出來讓老闆教
Thumbnail
「Z世代 (Gen Z)」(1997-2015 出生) 的年輕人正逐漸進入勞動市場,並且開始在職場中產生影響力。和其他世代一樣,Z 世代也享有某些價值觀與特質,影響他們在職場上的表現。了解這族群的行為模式與影響力,將有助於建立更成功的工作關係。
Thumbnail
我發現,許多長輩在使用社群平台或者手機的通訊工具時,大致是將實體場域的互動方式原封不動地照搬上來的,包含那個禮儀與和謹慎認真的態度,體現在用字遣詞、回覆的速度以及對話的開始與結束。 通常,一定是有來有往,有開頭,也期待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對話結尾。可能像是實際互動那樣,又或者像是在講電話,沒有清楚的
Thumbnail
這篇專欄討論了現代人溝通方式的差異,以及作者對於當面聊天的態度。他分享了與朋友蔡兄之間的聊天風格和分享的生活經歷。文章中,作者談到了人生觀、媒體對思維的影響以及生活中多樣化的觀點。同時也提到了生活中的抉擇和尊重。文章內涵豐富,提供了觀點和啟發,適合現代人重視自我發展和生活態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