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在群組裡貼文給實習生們,說我某些日子有空檔,如果要找我討論聊天的話,歡迎預約時間。
貼文之前我是有些猶豫的:如果他們真的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的話,早就來找我討論了。確實也是如此。今年3月便有尚未進來的實習生寫信給我,詢問他在閱讀指定書籍時有些疑問,希望能夠能和我線上討論。
當然沒問題。
去年的督生從七月就開始接受我的督導,沒有因為研究所放暑假而休息,反而是誠懇認真、毫無偷斤減兩地和我進行了一年的定期討論。以研究所寒暑假合計3個月來說,扣除年假,我們總共進行50次督導。那位督生後來應徵全職實習,也獲得理想機構的肯定而錄取。
後來我還是貼文了:期望今年的督生也能像去年那位一樣,去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全職實習機構去。
「麵包是發酵食品,在所有發酵食品中,麵包的發酵時間是最短的,大約13小時左右。」《北海道風格慢旅》
或許是作者旅居北海道這北國之故吧,這個年均溫大約9℃、最高是八月的26℃、最低是1月的-7℃,連麵包發酵都特別慢--相較於悶熱的台北盆地,我遇過最短的發酵時間約莫是4小時,麵團就達到可以烘烤的程度了。
「…根據我在這裡生活了將近9年的時間,我幫北海道民總結了一下他們能接受的體感溫度。北海道民覺得最舒適的溫度是20~25度,只要超過了25度就會開始大喊快要融化,低於20度則會開始喊冷,然後立刻開暖氣。」《北海道風格慢旅》
在北海道<只有一星期的春天>,過了八月中旬後,「北海道的夏天已經進入尾聲」,維持在一定溫度的人體,受氣溫影響頗大,能透過各種方式調節體感溫度。然而,麵團發酵實實在在地受到粉溫、水溫、室溫影響,在氣溫變化不大的台灣,麵團發酵的快慢並不易發現(除非寒流來襲氣溫陡降),在北國卻是變成10小時以上的發酵時間。
氣溫的影響,具體呈現在麵包發酵上。
就算我讀穀類研究所的《實用麵包製作技術》的基礎理論,要不是《北海道風格慢旅》書裡這麼寫,我大概也不會留意到發酵時間在各個地域的巨大差異;生活中還有多少東西是我知道卻不見得能意識到的呢?
連著兩個周末參加沙遊工作坊,除了接受理論知識的浸潤之外,實際挑選物件擺盤體驗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感謝第一次相遇的伙伴 Bonnie,4天都一起學習;也因為都是相同的配對,討論也越來越深刻。
第二盤時,我只擺了4個物件,鎖頭、岩石、種籽、水晶,比第一盤單一的金字塔,進步了許多。
當時我能意識到的一切,不脫近日我的苦惱,例如家事,然而走筆至此,我開始將家事以及先前對實習生的貼文聯想在一起:我是站在高灘上看著低位的鎖頭,還帶著好奇的水晶球想要理解更深的地方,殊不知在我心底已經有了高低的差別。
不論是外在的麵團、沙遊的物件,或者是群組裡的貼文,都是我的投射,就看我自己能不能看到這些底下的力量。
提醒自己:每個人發酵需要的時間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