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注音文又引起島內兩派人士的論戰。一派人認為,精靈化的注音文可以讓台灣華語和中國華語做出可靠的識別,注音作為台灣文化的一部份也無可厚非;另一派人卻認為,使用台羅(或白話字),才是真正的台灣文化。他們也普遍認為,注音符號其實是中華民國殖民體制下一個恥辱的印記。且學理上,注音不好學,用來標音真的非常不精準….等等。
筆者以為,注音文之所以會引起台文圈內反感,大概是因為這變成在台華人,另類不用學台語的正當藉口吧?
可是,要知道,平日臉書根本沒看過任何一篇全注音文,注音終究只是拿來表記華語的工具。而且,只要談到華語,很多人就會當機忘記小學數學:台灣 2350 萬人根本壓不過中國數億的使用人口,否則不會有愈來愈多人(包含筆者)自然而然地使用支語。
有一天,如果我們的後代用注音文寫出『ㄗㄠˇㄕㄤˋㄏㄠˇ 』,那到底要算是台灣華語還是支語呢?不管是簡體繁體之爭,或是注音文,都無法改變他們就是華語的本質!
所以,也不要在那邊講台灣華語可以和中國支語做出區別,還能僭越稱為『台語』。第一,他的特色是台語供給的,想要有特色的語言就已經有正港的台語,放著不用是在 Hallo?第二,很多人愛提的『美國講英語』,根本不可能適用在台灣,原因已經寫過好幾篇文章,歡迎參考:台灣語言文化的發展,不應以美國為樣版、台灣專屬的意識形態:簡繁之爭與中國用語、面對中國,台灣華語從來不具備優勢。
這裡還是必須不斷地強調,不能以『美國也講英語』的異常狀態,來解釋『台灣也講華語』的異常狀態。前者是因為過於強大而異常,後者是因為過於弱小而異常。
台灣也應該立刻停止再以華語行銷全世界,因為那是搶不贏中國的。且問問有多少海外台籍華語教師,需要在班上教簡體字,就知道這一開始就是條死路。
都說語言是最天然的國防,但提倡華語以外的母語常常會被一些台pie認定是激進的國族主義者、製造麻煩、掉票機等等。這種既視感,其實就很像『反戰爭、要和平』學者的論述,以為不買武器中國就不會打你;台pie以為避開主張獨立語言文化,自我認同就不會被大量的中國統戰給洗到消失。說要守護共同的生活方式,但語言的使用難道不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種嗎?
雖說,成為台灣人不全然只單靠語言決定(這裡的論述也從來不針對對台灣有所貢獻的老一輩中國移民),但語言卻是辨識敵我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台灣的歷史過於複雜,一般外國人難以理解。當我們說著和中國人一樣的語言,就很容易被歸類在同一群人。
這其實也是讀過小學英文就應該要理解的事,例如:Chinese 講 Chinese,Japanese 講Japanese,German 講 German。以國為名的母語,才是世界的主流。在英語霸權的時代,對外做國際論述,很難脫離這個語境的思維,不是嗎?
無論台灣內部如何稱呼自己是華人、或講華語,最後就是只能得到一個英文字Chinese。在他者看來,台灣人你講中語,就是中國人。而主張台灣人不講中語而是台語,也是否認這種論述最快的方式。
亞非當然也有許多 English變成母語的國家,例如菲律賓(美國殖民地)、迦納(英屬黃金海岸),但他們都有被外來政權殖民的背景。但通常,那些堅持 Taiwanese 以Chinese 當母語沒問題的人,又不願意承認二戰後的國民政府是外來華殖者。一些台pie看似敘事理性和倡導國際化,但卻感覺連小學程度的數學和英文都不及格。
當台灣和中國的主流語言存在客觀上無法互通的差異時,兩岸的衝突就不僅僅是一層『民主自由v.s. 獨裁專制』的政體差別,還是一個強大民族對一個弱小民族的無止盡霸凌,台灣可以在國際輿論取得較佳的道德制高點。
回顧到台灣二戰後的血腥歷史,『語言文化差異』也正是KMT-ROC複合體政府和台灣民眾出現衝突的潛在因素之一。只因今天多數人已經受到華語的同化,那種我們阿公阿媽輩每天感受的異樣和壓迫,已經因受殖民教育的感化成功而解除。對於外來政權的危機意識,我們這一沿已經淡薄許多。
視野回到國外,在面對德國人詢問筆者關於兩岸的糾葛時,以台語作為暗示或起手式,確立台灣和中國在語言文化上存在先天的差異,其實他們會更容易理解我們的處境:台語和中語無法互通的程度,就好比德語和英語,不經學習無法互相理解。
聽到筆者這麼說,德國人包含大老闆和小主管都很訝異。後者曾要筆者以華語和台語分別唸『北京』,那種聲調的差異感對德語人就已經不小了。這種簡短又令人驚豔的效果,是用德語闡述複雜的台灣華殖史和二戰後的國際政治所達不到的。
後面這種作法太冗長(德語能力也未必撐得住),而且可能講完了,對方還是不認同你的觀點。又或是,他們認定你講的只是一種『觀點』,中國散播的『觀點』可能才是『事實』。有次就是講了二二八,被很想去中國交換的德國大學生糾正筆者講的誇大其辭。
台pie主流的聲音總是天真認為,只要在國際宣傳台灣和第一世界一樣是自由民主國度,不用和中國在語言文化上做出區別也沒關係。但根據筆者自己的德國在地經驗,每次談到兩岸衝突,他們非常喜歡將自身『東西德(同文同種)』的視角投射在其中。那是一種寄望兩岸終將統一的期待,有時候真的讓人不寒而慄,也不知道從何解釋起。
故而,必須從根本破除客觀『同文』的束縛,塑造明確的語言區隔,才能更加精準快速地向國際民間輿論呈現兩岸紛爭的本質,而不是花了半小時跟對方打歷史悲情牌、或是繞來繞去解釋台灣和新舊兩個中國的關係。那是台灣人自己該懂得的知識,但不適合對外作為宣傳。
上述的貼文在臉書發布之後,就有讀者提出反論:認為即使台灣成為台語主流社會,中國也可以輕易將台語操作成中國的方言等等。筆者認為這樣的情境不會這麼順理成章的發生。
曾遇過不熟悉台灣內部狀況的德國人,試探性地問:台灣人是不是都講台語?印象中,也看過新聞報導一份日本對於台灣認知的調查,提到還是有不少比例的日本人也認為台灣人是講台語的。(暫時找不到資料,不知是否有好心人能補上?)
『一個國家,對應一個與國同名的母語』,對於一個不是熟知他國社會狀態的外部人,是一個最基礎、而且不太會出錯的假設,這也是上述小學程度英文課所學到最基本常識。讀者可以捫心自問,當看的一個非主流英語系國家的非洲或歐洲國家國名,會認為該國國民講什麼語言?
雖然在台灣內部,主流的聲音總是在說服大眾不要走上國族主義,而要實行『公民民族主義』;但外部的國際社會,尤其是那些曾經由民族主義建構而成的國家,例如德國、日本,即使已經卸下具有侵略性的武裝,但多數人的直覺思考恐怕很難完全脫離『一個國家,對應一個與國同名的母語』的思維。
也因為上述這種先入為主的普世概念,讓台灣和中國在文化詮釋權上的競爭,主動被動的立場會因此對調,台語要被操作成中國方言的難度會提升。
當筆者主張『我是台灣人,我講台語(Taiwanisch)』的情境下,對於德國這個曾經的民族國家是合情合理的一種認知,這類認知是中國無法透過大外宣輕易操控的。我們不需要解釋台語為什麼是台語,只需要主動推廣台灣人講台語;但反過來,中國就要花上像該留言者一樣用又臭又長的篇幅,去被動論述台語為什麼不是台語。
中國要操作的難度會增加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台灣和中國分治已然坐實。配合武漢肺炎、裴洛西、半導體,台灣的存在感已經在這幾年被大大強化。甚至連坐歐鐵、前往義大利機場的途中,都有陌生人能和筆者高談台灣。『We all know what happens』是一個荷蘭阿媽在火車上對筆者說的話,還說新聞都有報導。
既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能也有一個特別的語言吧?台灣既然是獨立於中國的國家,那應該也會有台語這種語言(名稱)吧?讀者如果覺得這種想法很可笑的,可以確認自己是否知道西班牙語v.s.義大利語、馬來西亞語v.s.印尼語,可以在不經額外學習的情況下互通無礙。
再說了,有些沒有中心思想的台pie,試圖把『台灣華語』對外包裝成Taiwanese,或是看到日本人又把『繁體中文』寫成 Taiwanese 就會欣喜若狂,不正是因為這套邏輯還是暗地裡在許多人的心中運作嗎?
普世對於國族主義的認知,搭配台灣目前的能見度,有助於在文化論述上打開另一扇門,而台語就是那把鑰匙;但今天我們卻普遍對外主張,台灣人講中文是合情合理的一件事。
相信許多在海外的台人都感受過,我們要花多少篇幅和心力成本,來解釋講中(Chinese) 的台灣人,不是中國人(Chinese)。台灣就是沒有那個量體去抗衡,國際對於講中文就是中國人的刻板印象。
更無奈的是,有一次筆者遇到一個中文流利的漢學系高年級學生,才知道德語的大眾語境只有Chinesisch,不像英文還有分出Mandarin。而那種區分只有學術界才有能力識別,一般德國大眾只知道Chinesisch。也難怪有次去警察局備案的時候,筆者的國籍是以Chinesisch (Taiwan)作為註解,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難道每次遇到外國人,都需要打臉對方,告訴他們台灣只講中語嗎?為什麼要去加深人家對於台灣和敵國的連結呢?好不容易等了幾十年,國際的目光終於來到台灣了,結果這種能見度,卻反而用來打破大家的刻板印象,讓大家更加了解到『啊,原來台灣和中國同文同種,如果可以像東西德一樣統一就好了』。
有將近15年不再講台語的筆者,正是在國外體會無數這樣的矛盾和尷尬,才決定重新找回台語文的聽說讀寫。以獨立命名的語言(台語)作為出發點劃定台灣和口國的界限,會比解釋台灣受口國壓迫的歷史悲情還要來的迅速有效,因為這種設定很符合一般人的國族認知,不管它究竟是對還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