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學習】99%的人輸在不會領導,有效改變的關鍵究竟為何?

【職場學習】99%的人輸在不會領導,有效改變的關鍵究竟為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怎麼老是犯同樣的錯誤呢?」
「是,老闆,下次不會了!」


「小傑,我不是說過很多遍了嗎?吃飽要趕快去洗碗」
「齁呦,我等一下就去洗了啦~」

有句話說「帶人要帶心」,偏偏我們經常搞不懂他們心中的聲音,
或者在所處的情境下,也不允許我們花時間、空間來好好傾聽

於是,我們即便知道有效的領導源自於有效的溝通。

有效的溝通來自於善意的傾聽,進而換位的理解,最後給予雙方都能接受的回應。

卻還是會經常陷入「這些我都知道,卻怎麼好像很難做到⋯⋯」的困境

上一次讓你對豬隊友大發雷霆,是什麼時候的事呢?

上一次讓你對豬隊友大發雷霆,是什麼時候的事呢?



扼殺好領導的致命傷:急著貼上標籤

屬於你的標籤是什麼呢?你都怎麼使用他們?

屬於你的標籤是什麼呢?你都怎麼使用他們?

在資訊疲乏的世代,我們早已習慣用標籤,來了解一個人

但你知道在心理學的「標籤效應」,就像是把雙面刃,他能讓我們快速的掌握一件事,卻也能輕易的誤會了一個局。

史丹佛大學的 David Rosenhan 教授於 1972 年進行了著名的「假病人實驗」

這 8 個假病人都跟精神科醫生說自己有嚴重的幻聽症狀(實際上並沒有),此外所有的行為都正常。結果有7個人被醫生診斷為思覺失調症。

在醫院裡,這些假病人的行為都很正常,不再表現出有幻聽、其他不正常的行為,但完全沒有人被醫護人員識破。

研究顯示出「標籤效應」帶來的影響,人一旦被貼上某類標籤後,旁人就會依標籤的分類來看待他,將行為都認定為符合標籤的分類,而且未來也難以改變。

在你的溝通難題中,你也曾先射箭,再畫靶嗎?
刻意挑選對自己有利的觀點,再回頭找相關的證據來支持

刻意挑選對自己有利的觀點,再回頭找相關的證據來支持

工作上,對於事情的決策,或許先射箭再畫靶不成問題。但對於人際領導的關係,過於果斷地利用標籤給予回應,往往成為無形的利器。

我們是否也把「假病人」當成真病人了呢?


創造肩並肩陣線:用「先跟後帶」建立親和

raw-image

閱讀至此,或許你正開始想,那麼我們該如何打破「貼上標籤」的慣性呢?我認為可以從刻意的讓自己「不回應」開始。

但你一定會覺得,這很違反人性對吧!於是要與你分享,我在近期的 ⟪助人工作者NLP專業執行師⟫培訓課程中所學到的「先跟後帶」,用於建立親和關係

簡單來說,就是先認同對方,再帶領對方到你想要的方向。

仔細來看,這邊擷取了幾個自己特別有感的方法(字首恰好是OPEN)

  • 觀察動靜 Observe:讓自己刻意將專注力從語言訊息轉移到對方的肢體、表情上,同時也去找到彼此的共通點,作為後續交流的開端。
  • 同步對方 Pacing:類似於即興劇的 (Yes , and),也就是先肯定對方,讓對方感覺到安全與被接受,之後才點出其他方向或建議。
  • 眼神接觸 Eye contact:保持適當的眼神交流,若有困難也可以將目光放在對方的額頭上,會有專注看著對方的效果。
  • 留意需求 Needs:在對話的過程,將一份專注放在對方的基本需求是否被滿足。如:檢討工作績效不佳(自尊需求)時,發現對方正面臨家庭失和(愛與歸屬)
當你願意多一份心力放在對方身上,好的關係也就此展開了

當你願意多一份心力放在對方身上,好的關係也就此展開了


善用原型能量:三種力量,讓新的可能續燃

有效的改變不能只是花火,一閃而過

有效的改變不能只是花火,一閃而過

在近幾年的職場環境,我們越來越常聽到發揮優勢與潛能的概念,而在面對領導與溝通的挑戰,我們該如何應用呢?

在課堂中,聽到了賴明正老師 介紹了「原型能量」的概念,心中馬上有種「Wow,這太有趣了」的感受。也馬上在筆記上寫下「可應用於領導、促成改變」

因為真正有效的改變,不只是轉化意願而已,更應該有實際上的行為產生。而一個人「不去行動」,往往是因為害怕自己沒有能力或者擔心失敗後的評價,甚至是因仔細考量後判斷成本過高不符效益。

然而,原型能量,恰好翻轉了以上三種「不去行動」的原因,讓我深深相信,原來我們與生俱來,就有面對生命中的挑戰與機會的力量。

  • 戰士 Warrior:代表著力量 Strength,也就是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在讓團隊作出承諾之前,除了上天的感召,夥伴更需要打從內心相信自己擁有戰士般的猛烈力量。
  • 療癒師 Lover:象徵的是 Softness 柔和,我更喜歡課堂上所用的包容,就像是所有的母親一樣,天生就對孩子有著自然而然的接納。除了理性的分析診斷團隊體質,也要感性的包容團隊中的不完美。
  • 魔術師 Magician:意味著 Playfulness 玩樂,我們不用刻意回想,也都能感受到小時候因為能玩伴隨而來的快樂。


最後,一樣為你摘要本篇精華

  • 「標籤效應」是把雙面刃,讓我們快速決策事務,卻可能在人際上犯下致命失誤
  • 運用「先跟後帶」建立親合關係,是開啟有感領導的第一步
  • 讓團隊夥伴發揮三種「原型能量」,大大提升有效改變的可能性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一個❤️ 或者在留言區留下你的任何想法唷~
.
[同場加映] (有興趣的夥伴,請關注 利他能的人生調劑所FB
近期 9/16(五)會有一場NLP 體驗諮詢,僅需要場地費即能參與。

若報名 9/16 有機會跟大家來個,「網友認親大會」^o^

若報名 9/16 有機會跟大家來個,「網友認親大會」^o^




















































































avatar-img
你的學涯教練 利他能的沙龍
62會員
39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I應用,似乎離我的工作情境,越來越接近了呢」 幾乎是無所遁形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 靈感觸發、寫作編修、帳務管理、伴侶養成、占卜解惑、自主學習、教學設計、旅遊安排、時間管理、音樂創作、角色扮演、故事撰寫、渣男生成、議題思考、簡報速成、閱讀摘要⋯⋯ 讓我開始思索,人,究竟還要做些什麼⋯⋯
在每一個準備課程的夜晚,總是左思右想,應該要再多閱讀哪些書籍,參考哪些課程,擷取哪些時事案例。 因此,常常因為選擇困難,而感到焦慮。 過去,我總覺得,這是求好心切,大概轉念思考,放下完美主義就會有答案了。但,心裡始終明白,有絲毫的不踏實,不是件好事。 痛苦,往往來自能力與目標之間的差距
騎著摩托車,在濕濕冷冷的台北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人們,對工作的期待,是不是也跟著進入寒冷的時節了呢? 總有一些時候,我們在拜訪客戶之間思考著自己為何而戰,在整理工作匯報的時候,懷疑著自己是否真的在成長,會議上提出費盡心血的企劃時,總擔心著自己的努力會輕易的被否定。 我始終認為,有在思考總是一件好事⋯⋯
「AI應用,似乎離我的工作情境,越來越接近了呢」 幾乎是無所遁形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 靈感觸發、寫作編修、帳務管理、伴侶養成、占卜解惑、自主學習、教學設計、旅遊安排、時間管理、音樂創作、角色扮演、故事撰寫、渣男生成、議題思考、簡報速成、閱讀摘要⋯⋯ 讓我開始思索,人,究竟還要做些什麼⋯⋯
在每一個準備課程的夜晚,總是左思右想,應該要再多閱讀哪些書籍,參考哪些課程,擷取哪些時事案例。 因此,常常因為選擇困難,而感到焦慮。 過去,我總覺得,這是求好心切,大概轉念思考,放下完美主義就會有答案了。但,心裡始終明白,有絲毫的不踏實,不是件好事。 痛苦,往往來自能力與目標之間的差距
騎著摩托車,在濕濕冷冷的台北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人們,對工作的期待,是不是也跟著進入寒冷的時節了呢? 總有一些時候,我們在拜訪客戶之間思考著自己為何而戰,在整理工作匯報的時候,懷疑著自己是否真的在成長,會議上提出費盡心血的企劃時,總擔心著自己的努力會輕易的被否定。 我始終認為,有在思考總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