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參加《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前幾次課堂,展誥老師提到重新框架,先同理再說理。

那天孩子補習回來,坐在餐桌旁滑手機看很久。我有點不高興,我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我想到老師說的「先同理再說理」,於是我決定改變說話的方式。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看見孩子心中的想法和需求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看見孩子心中的想法和需求

「哥哥,你補習回來很累想放鬆對吧?!但是時間有點晚了,你要不要先去洗澡呢?」

兒子靜默一會兒。

「喔~我五分鐘後就去。」

好~五分鐘,我決定先去做我的事,不要盯著他。

過沒多久,哥哥果然放下手機去洗澡。

以往,我會用指責的口氣說:「你手機會不會看太久?回來就一直看手機!」

兒子就會不耐煩生氣的說:「我上課上一天了,放鬆一下不可以嗎?」

家裡氣氛就會充滿火藥味,弄得彼此不開心。

當我能先站在他的立場,先「同理」他的疲憊想放空的心情,再來跟他「說理」,該去洗澡了。他也就比較能接受我的建議。

老師說,當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心裡就多出了空間,可以接納自己,就不會被情緒帶著走而做出應對,就能有不一樣的選擇。

學習的歷程,就是從「知道」到「做到」。

「知道」之後,要能理解、認同,才有辦法在需要的時候「做到」。看似簡單,但要改變舊有的慣性,建立新的習慣,就很不容易了。

人與人之間的指責,常鑲嵌著我們的需求(未滿足的期待)。

「你怎麼總是把東西亂丟!」→背後意涵:我期待的是,你可以幫我一些忙。

「我講話你都沒在聽!」。→背後意涵:我希望被你看見、尊重。

當我想指責或看見對方在指責時,試著想想:我或對方內心希望真正被理解的是什麼?

常常對方或自己的情緒一下子就上來,話到口就說出去了,無法即時辨識思考。事後可以用回顧的方式,去回想當時狀況,但記得不要評價自己。就僅僅是用現在的自己去看當時的狀況,你會怎麼做。這樣下次就有機會調整。

書裡提到幫助孩子提升行動意願的方法:

1.設定明確的目標:定義明確清楚,可以衡量,善用小目標的威力。

2.簡單的行動策略:簡單的任務,建構明確的行動計劃,此刻開始行動,移除干擾物。

3.回饋是關鍵因素:立即性的回饋,指出具體的正向行為,與過往的自己做比較。

過往看書,都覺得很有道理,書本一闔上,就忘得一乾二淨,更別說是要應用到生活上。

展誥老師的讀書會,每一堂課帶領的主題很聚焦,主題之間又環環相扣。幫助我真正的讀懂《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這本書,像ATM行為分析、重新框架、幸福三元素,把書本重點拉出再深入說明,用許多生活實例跟故事,將書中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資料庫。尤其每周課後練習,在生活中運用若卡關,可以再回來提問,由老師解惑說明,對我來說印象更深刻,有很大的幫助很收穫。

展誥老師將他在校園輔導學生的經歷,歸納整理出一套跟孩子、師長溝通的系統。提供給為人父母跟師長,另一個教養陪伴孩子的方法。真的很推薦《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給大家。

購書連結:《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胡展誥/遠流出版社/2021/10/27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蘇菲雅生活筆記-Sophia Chen 的沙龍
84會員
282內容數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2025/03/12
理解與信任孩子,是我們能給他們最好的支持。當我們選擇相信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急著用「合理」的標準去評判他們,我們其實是在告訴他們:「你的感受是重要的,你值得被理解。」這樣的信任,會成為孩子內在力量的一部分,讓他們在未來面對挑戰時,知道自己可以被看見、被接納,而不需要用「裝病」或「逃避」來求救。
Thumbnail
2025/03/12
理解與信任孩子,是我們能給他們最好的支持。當我們選擇相信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急著用「合理」的標準去評判他們,我們其實是在告訴他們:「你的感受是重要的,你值得被理解。」這樣的信任,會成為孩子內在力量的一部分,讓他們在未來面對挑戰時,知道自己可以被看見、被接納,而不需要用「裝病」或「逃避」來求救。
Thumbnail
2024/06/13
文章主題著重在父母如何應對孩子弄丟錢包,展現了父母的溫暖體貼和理智教導。對讀者來說,可以學習到如何在教育孩子時,保持冷靜和同理。最重要的是不指責,讓孩子自我負責。
Thumbnail
2024/06/13
文章主題著重在父母如何應對孩子弄丟錢包,展現了父母的溫暖體貼和理智教導。對讀者來說,可以學習到如何在教育孩子時,保持冷靜和同理。最重要的是不指責,讓孩子自我負責。
Thumbnail
2024/05/06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講述了一個母親和她小四兒子對於失落的情感交流。母親擔心讓孩子失落,因為她曾經自己經歷過失落的滋味。文章強調了父母在孩子失落時的陪伴和支持的重要性。這篇文章表達了情感和家庭價值的升華。
Thumbnail
2024/05/06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講述了一個母親和她小四兒子對於失落的情感交流。母親擔心讓孩子失落,因為她曾經自己經歷過失落的滋味。文章強調了父母在孩子失落時的陪伴和支持的重要性。這篇文章表達了情感和家庭價值的升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要分開看,語言的內容和講話的意圖是不一樣的。不要在內容上打轉,要溝通意圖,練習說真話。溝通最重要的是要調節身心狀態,不是要糾正改變語言內容。
Thumbnail
要分開看,語言的內容和講話的意圖是不一樣的。不要在內容上打轉,要溝通意圖,練習說真話。溝通最重要的是要調節身心狀態,不是要糾正改變語言內容。
Thumbnail
那天和個案輔導老師在洗手間碰見,我們寒暄短聊了一下。 輔導老師說: 有許多個案問題的根源其實都來自家庭,家長不願意覺察調整,常常只能無奈囉! 輔導人員的角色,就只能調整到陪伴孩子(陪聊天),平安地渡過這三年啦! 我說: 你們也真是辛苦了!每天都要接受這麼多負面的情緒,不是只有學生耶!還要處理家長……
Thumbnail
那天和個案輔導老師在洗手間碰見,我們寒暄短聊了一下。 輔導老師說: 有許多個案問題的根源其實都來自家庭,家長不願意覺察調整,常常只能無奈囉! 輔導人員的角色,就只能調整到陪伴孩子(陪聊天),平安地渡過這三年啦! 我說: 你們也真是辛苦了!每天都要接受這麼多負面的情緒,不是只有學生耶!還要處理家長……
Thumbnail
2/9 (四) 第二十二堂:回應情緒的第一步——覺察情緒 第一次跟著老師學習怎麼運用情緒清單的時候, 感覺非常的受用, 我也自行把情緒清單結合了4a的步驟後, 排版完成影印成了一本, 時時刻刻帶在身上做練習, 大前年開始練習到至今, 已經不再用情緒清單的小本子, 這堂課真的太好用了! 我找出生活中的
Thumbnail
2/9 (四) 第二十二堂:回應情緒的第一步——覺察情緒 第一次跟著老師學習怎麼運用情緒清單的時候, 感覺非常的受用, 我也自行把情緒清單結合了4a的步驟後, 排版完成影印成了一本, 時時刻刻帶在身上做練習, 大前年開始練習到至今, 已經不再用情緒清單的小本子, 這堂課真的太好用了! 我找出生活中的
Thumbnail
前幾次的讀書會,展誥老師提到重新框架,先同理再說理。 那天孩子補習回來,坐在餐桌旁滑手機看很久。我有點不高興,我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我想到老師說的「先同理再說理」,於是我決定改變說話的方式。
Thumbnail
前幾次的讀書會,展誥老師提到重新框架,先同理再說理。 那天孩子補習回來,坐在餐桌旁滑手機看很久。我有點不高興,我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我想到老師說的「先同理再說理」,於是我決定改變說話的方式。
Thumbnail
溝通的技巧,從我出發,不是分析對方。因為人都喜歡被同理,不喜歡被評價 「我感覺你有點難過...」「我聽到你說....」 我們常被外在的刺激而引發情緒,而當我們有了情緒,又是怎麼解讀這個有情緒的自己?這個解讀往往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
Thumbnail
溝通的技巧,從我出發,不是分析對方。因為人都喜歡被同理,不喜歡被評價 「我感覺你有點難過...」「我聽到你說....」 我們常被外在的刺激而引發情緒,而當我們有了情緒,又是怎麼解讀這個有情緒的自己?這個解讀往往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
Thumbnail
最近在上長耳兔心靈維度的《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由作者本人胡展誥心理師導讀。 真心覺得,看書真的就是眼睛看過而已,把書闔上之後,看了什麼都忘光光了。 還是要透過讀書會,分享討論,才會印象深刻,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Thumbnail
最近在上長耳兔心靈維度的《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由作者本人胡展誥心理師導讀。 真心覺得,看書真的就是眼睛看過而已,把書闔上之後,看了什麼都忘光光了。 還是要透過讀書會,分享討論,才會印象深刻,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Thumbnail
我們習慣從他人眼中認識自己,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被貼了那些標籤呢?你要不要認同這些標籤呢? 如果有機會重新形容ˋ自己,什麼樣才是你喜歡的呢? 這些標籤,來自我們的觀點,形成個人的自我認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動向,通常帶著評價。
Thumbnail
我們習慣從他人眼中認識自己,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被貼了那些標籤呢?你要不要認同這些標籤呢? 如果有機會重新形容ˋ自己,什麼樣才是你喜歡的呢? 這些標籤,來自我們的觀點,形成個人的自我認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動向,通常帶著評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