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從「那是誰」到「那是誰誰誰」?

更新於 2024/09/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記得小時候,大約5-6歲吧
問過母親一個有趣的問題
到現在都還印象很深刻
那個問題是這樣:
“如果我從很遠很遠的地方走過來,剛開始沒看清楚,只有模糊的人影,
一直到我的影像逐漸清晰,媽媽是怎麼認出是我的呢?
是看到我的頭髮、髮型,看到我的衣服、穿著,還是看見我的輪廓,還是其他呢??”
我忘記母親那時候怎麼回覆我了,
可能就是上述的某一個吧
我對於自己這麼小就在思考認人的認知感到很神奇(笑)
話說回來
哲學上很喜歡思考我們如何去認識、認知我們所認知的事物
比如忒修斯的船[1]、比如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2]...等等思考實驗
皆是在探究事物的存在、被認知與認知的歷程
我們是怎麼被他人認出是我的呢?
可能我們不太會去思考這個問題,
因為我們的思考不像電腦,去計算「喔,這個衣服有9成像她穿過的」、「這個身形有87%像兩個月前的他」,再綜合去計算出「這個人有92%會是誰誰誰」
我們的大腦運作是先看著物體的整體、隨著視線的轉移蒐集資訊,之後大腦便整合出一個想法、認知、結論,很直覺似的說「這個人好像是/應該是/就是誰誰誰」
有趣的便是,這些認知結論是怎麼來的?
如果我今天分手了,暴瘦30公斤,都沒睡覺,臉憔悴的像鬼
家人看到我還是可以認出我是誰,是怎麼辨認的呢?
或著說失散20年父子或手足,
是如何辨認或理解對方就是多年未見的家人呢?
我們是先認知了,還是先觀察了?
或說骨灰,我們無法從骨頭中辨認出這是家人的骨頭(應該絕大部分不行吧?)
但裝進刻有家人名字的骨灰罈、貼上照片我們就會把它和已死去的家人連結
它便變成家人的一部分。(說真的,假如焚化爐的人掉包我也無從得知。)
這些外在的資訊、條件便形塑了我們的認知
而這些理所當然的背後
支撐著我們的理解或許只不過是個骨灰罈
有一個精神科的症狀叫做delusion of misidentification,
形容一個人失去了辨認自己和他人真實的能力
可能會認為眼前這個人有分身,
或認為世上存在著第二個長相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人等等
我們會說這個人失去了現實感
他沒有辦法分清楚虛幻和現實

我們的現實感真的這麼牢不可破嗎?
當我們看見3D地景假照片會認為好像是真的一樣
這樣算是失去現實感嗎?
我們的認知來自外在的資訊,也有可能誤導我們
引用: CC-BYNicko Gibson https://flic.kr/p/9P3EmL
我們所對於我們現實理解的理所當然
我就是誰誰誰、他就是誰誰誰
當我身分證不見了去找警察、
當我今天被毀容,Face ID認不出我、
當我被火燒成炭灰了,
我還是我嗎?
這些認知與建構也只是被定義的。
如果我在路上認錯人了,
和對方說抱歉的同時
或許我該慶幸
我的腦子在這個社會建構的真實還能夠理解和運作著。
我還能認出我是誰,你是誰,那個人是誰誰誰
註1:忒修斯之船(英語:Ship of Theseus),亦稱忒修斯悖論,是形上學領域內關於同一性的一種悖論。1世紀時的希臘作家普魯塔克提出了這個問題: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逐漸被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維基百科-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BF%92%E4%BF%AE%E6%96%AF%E4%B9%8B%E8%88%B9)
註2:「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而沒有人在附近聽見,它有沒有發出聲音?」是一個哲學思考實驗,提出關於觀察和現實知識的問題。如果沒有聽見聲音的人,那聲音存在嗎?沒有人去觀測,我們怎麼知道聲音存在?引申出的思考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81%87%E5%A6%82%E4%B8%80%E6%A3%B5%E6%A8%B9%E5%9C%A8%E6%A3%AE%E6%9E%97%E8%A3%A1%E5%80%92%E4%B8%8B
avatar-img
7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鐘建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負面情緒是什麼? 哭泣、難過、憂鬱、自責、生氣、憤怒、壓抑? 為什麼這些情緒是負面的? 負面情緒的負面,是社會告訴我們的,也就是社會建構的
”Father, don't you see I'm burning?” 這句話是佛洛伊德在著作Die Traumdeutung中描述的一個故事: 父親在兒子死後守夜 夢見兒子對他所說的一句話 而父親醒來後發現,兒子遺體旁的蠟燭正倒在遺體上,燃燒著
我們以為的稀鬆平常, 這種誤解也許只不過更增添了一些他人的芝麻
命名,也是就賦予一個事物名字 每一次的命名 每一個被唇齒說出的那個音、詞 都賦予它獨特性,也帶來了失落
談到少數族群,多數人會先聯想到原住民、新住民等族群 似乎大多數人是屬於多數的族群 事實上多數和少數是相對而言的 多數和少數也是可變的 更甚者,每個人都永遠是屬於少數的孤獨個體
日前阿翰和家樂福合作了家樂福中元節的電視廣告(目前家樂福已下架該影片) 內容包含了阿翰模仿越南新住民的橋段 引發了台灣越裔總會會長陳凰鳳在Facebook上po文 反應 新住民感受被歧視集體連署下架該影片,並要求家樂福道歉。 後續的網路言論值得我們反思
負面情緒是什麼? 哭泣、難過、憂鬱、自責、生氣、憤怒、壓抑? 為什麼這些情緒是負面的? 負面情緒的負面,是社會告訴我們的,也就是社會建構的
”Father, don't you see I'm burning?” 這句話是佛洛伊德在著作Die Traumdeutung中描述的一個故事: 父親在兒子死後守夜 夢見兒子對他所說的一句話 而父親醒來後發現,兒子遺體旁的蠟燭正倒在遺體上,燃燒著
我們以為的稀鬆平常, 這種誤解也許只不過更增添了一些他人的芝麻
命名,也是就賦予一個事物名字 每一次的命名 每一個被唇齒說出的那個音、詞 都賦予它獨特性,也帶來了失落
談到少數族群,多數人會先聯想到原住民、新住民等族群 似乎大多數人是屬於多數的族群 事實上多數和少數是相對而言的 多數和少數也是可變的 更甚者,每個人都永遠是屬於少數的孤獨個體
日前阿翰和家樂福合作了家樂福中元節的電視廣告(目前家樂福已下架該影片) 內容包含了阿翰模仿越南新住民的橋段 引發了台灣越裔總會會長陳凰鳳在Facebook上po文 反應 新住民感受被歧視集體連署下架該影片,並要求家樂福道歉。 後續的網路言論值得我們反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隨著數據資產化進程的加速,數據不僅成為企業的重要資源,也逐漸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了解數據資產化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如何利用這個趨勢進行套利,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價值的。
Thumbnail
如果上帝和我們收氧氣費,我們付得起嗎? 陽光、空氣,沒有一天我們不需要,甚至我們可以一天不喝水,卻不可能兩分鐘沒有氧氣。這麼重要的維生物質,上帝是無條件的提供給世人。
Thumbnail
本書從談論為什麼人會思考、何謂思考所歷程及包含的要素、進而談論如何訓練思考能力。我們常說要訓練思考能力,但若不訓練,難道人就不會思考嗎?又,不會思考指得是什麼呢?是不懂、不理解、不會舉一反三、不會考試、不會解決問題、不知道問題、還是腦死呢?又為何要訓練思考呢?思考若是人的天性,不訓練難道就不
Thumbnail
本文會分享如何提升自信心的小祕訣,特別適合給正在面臨自信心問題及想培養自信心的成年讀者做參考,尤其是那些覺得生活及職涯充滿挫折的人。
Thumbnail
接下來幾週的文章,會想跟大家分享我今年二月份到四月份進修吾境私塾「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課程的筆記。簡介一下,Winnicott是動力取向中的客體關係理論的大師之一。接下來這系列文章每篇文章都只列五點,讓大家比較有精神與心理空間去消化、思索這些筆記到底在說什麼。
Thumbnail
闊別多年,昔日好友們因故集結一堂,如數家珍的道盡沉寂在時光寶盒裡的點滴過往,但卻已經不是彼此熟識的那個人了。人們漸漸變為謊言的載體,說好聽是可以活得更愜意而非自欺欺人,說難聽就是可以省去處理無謂瑣事的麻煩。歲月像把殺豬刀,可將人變成某種「社會期待」的形狀。其中又揉合了多少成分的個人慾念與未來期許呢?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隨著數據資產化進程的加速,數據不僅成為企業的重要資源,也逐漸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了解數據資產化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如何利用這個趨勢進行套利,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價值的。
Thumbnail
如果上帝和我們收氧氣費,我們付得起嗎? 陽光、空氣,沒有一天我們不需要,甚至我們可以一天不喝水,卻不可能兩分鐘沒有氧氣。這麼重要的維生物質,上帝是無條件的提供給世人。
Thumbnail
本書從談論為什麼人會思考、何謂思考所歷程及包含的要素、進而談論如何訓練思考能力。我們常說要訓練思考能力,但若不訓練,難道人就不會思考嗎?又,不會思考指得是什麼呢?是不懂、不理解、不會舉一反三、不會考試、不會解決問題、不知道問題、還是腦死呢?又為何要訓練思考呢?思考若是人的天性,不訓練難道就不
Thumbnail
本文會分享如何提升自信心的小祕訣,特別適合給正在面臨自信心問題及想培養自信心的成年讀者做參考,尤其是那些覺得生活及職涯充滿挫折的人。
Thumbnail
接下來幾週的文章,會想跟大家分享我今年二月份到四月份進修吾境私塾「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課程的筆記。簡介一下,Winnicott是動力取向中的客體關係理論的大師之一。接下來這系列文章每篇文章都只列五點,讓大家比較有精神與心理空間去消化、思索這些筆記到底在說什麼。
Thumbnail
闊別多年,昔日好友們因故集結一堂,如數家珍的道盡沉寂在時光寶盒裡的點滴過往,但卻已經不是彼此熟識的那個人了。人們漸漸變為謊言的載體,說好聽是可以活得更愜意而非自欺欺人,說難聽就是可以省去處理無謂瑣事的麻煩。歲月像把殺豬刀,可將人變成某種「社會期待」的形狀。其中又揉合了多少成分的個人慾念與未來期許呢?